孔子 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2022-08-29 10:27:57 来源:网络

孔子是谁?

是儒家所尊崇的圣人?是在孔庙门口做着拱手礼满脸胡子的老人?还是那个在乱世中颠沛惶惶,自己的学说、思想不被国君们重视的受挫者?

青年学者、作家张经纬在下文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而非带着“圣贤光环”的孔子。

张经纬 将孔子的思想学说放回了春秋末期的时代背景中加以辨认,让我们看到孔子追求的乌托邦的真实模样,也让我们看到 他的失败,以及这失败背后的原因。

只有回到时代里认识孔子,我们才能理解一个超越时代的孔子。

晚年的孔子,已经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理想国”的希望。 也许,在那国力耗于乱世征战的年岁里,孔子的理想注定是无力的,但他向往的乌托邦,却能有力地穿透时代,让后来的仁人与志士去向往、去实现。

他们将如孔子一般受伤,但他们心中总还有着希望。 有理想的人 不伤心, 这是孔子真 正的力量。

下文选摘自《诸子与诸国》,经出版社授权推送。

一、幸运与不幸的孔子

公元前497年,即周敬王二十三年,晋国的六卿中,中行氏和范氏与其余四卿为敌,双方交战于朝歌。齐国与卫国联合,支持二卿,站在他们一边的,还有鲁国。当时代理鲁相的孔子在“堕三都”的斗争中,受挫于三桓的势力,离任去齐。旋即返鲁去卫,与弟子们一同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但他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高寿,享年七十三岁(已经远远超出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还有十多年可以在各国间建立自己的学术声望。但他也是不幸的人,每到一个国家,那个国家没过多久就受到内、外战乱的威胁,影响孔子一行安危,构成了他前往另一个国家的动因。

其实,这不是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他年轻的时候去过东周国,据说曾向周王室守藏室史老聃“问礼”,当时周室正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外逃,他的叔叔王子朝占据了王都洛邑。第二年晋国召集各国接济周王,主持勤王的正是晋卿赵鞅。三十五岁时,孔子还因为鲁昭公和国内三大贵族“三桓”首领季平子开战,东逃到了齐国。但齐相晏子反对儒者,建议齐景公不要委孔子以重任。孔子在齐国三载,未能立足,只得返鲁。

此后孔子居鲁十余年,经历了鲁昭公的流亡,三桓成为鲁国事实上的执政者;吴国攻楚,楚国遭受重创;齐鲁结盟,共抗晋国;位于晋国东部和南部的卫、郑也从东周之初东扩西阻的对手,变成了共抗西敌的盟友。而孔子则在短期出仕之余,把时间用于招收弟子和讲学,他的大部分弟子都是这段时间里收的。

由于始终未能解决三桓与鲁侯之间的权力之争,让各项军政大权重归鲁定公手中,孔子很快卸任了短暂的大司寇职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周游列国。在之后的十余年中,孔子在各国之间颠沛流离。前493年,孔子离开卫国南下,这时晋国占领卫国戚城,齐、卫伐晋在即。他在途中过曹,适宋、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不是被人企图杀害(宋国),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狗”(郑国),直到到了陈国方才安居下来。

前489年,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因为他居陈期间,频频遇到楚、晋、吴侵陈,居之不易。他刚到蔡国,又遇蔡侯为避楚国攻伐,迁去吴国境内,只能再度前往卫国。这次,就在陈、蔡之间,遭遇了著名的粮绝事件。《史记·孔子世家》言,陈、蔡之人“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当是战争状态使然。

前488年,孔子一回到卫国,即遇晋国侵卫。但这次,他一直坚持到前484年,才离开了居住五年的卫国,回到了故乡鲁国。此时已经是吴国开邗沟北进,介入齐、鲁政治,孔门弟子子贡将要纵横捭阖之际。

孔子最后一次返鲁时,已经六十八岁,他在故乡度过了最后五年的时光。曾摄鲁相事,又在卫、陈等国间辗转,此时的孔子对从政已经心灰意懒。虽然身处动荡之世,每到一国往往遇到诸侯攻伐(他在各国间的游走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此有关),但他依然通过与弟子间的频繁交流,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春秋时代末期、身居黄河下游的思想家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

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时,孔子以七十三岁高龄去世,而在此两年前,他已经编不动鲁国的国史《春秋》——《春秋》到前481年就结束了。

二、孔夫子的理想国

孔子在世时,积极参与并努力实践的政治抱负,并没有留下太多实际的成就(除了帮鲁国拿回被齐国所占土地),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对自己心中那个“理想国”的向往。正是这个不竭的思想源泉,在他身后的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浇灌着后人的心灵之田。

孔子“理想国”的模板来自他向往中的尧、舜、禹的时代。他在《论语·泰伯》篇中,就毫无保留地歌颂了这三位先王的功绩,比如,称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这样美好的时代,具体来说,就是《礼记·礼运》中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景象。

当然,“大同”过于遥远,相比这些久远的先王,孔子更推崇吸取了夏商之精华的周代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周代的好处自然在于“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种美好的社会就被对应地概括为“小康”。从诉求上讲,大同与小康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实现一种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区别在于,前者天然存在、无需额外条件,而后者需要执政者加以制度的保证。这种制度,就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礼”,保证“礼”得以实施的人被称作“仁人”,其所具有的品德,也就是“仁”。

孔子认为,“礼”首先应在国家层面上,得到统治者的推广。其体现在于各种祭祀,包括天、地、祖先、山川、五祀(门神、灶神之属)。其中每一项并非空泛之谈,而是都有实际含义,比如祭天的意义在于,天气的变化决定播种、收割等农时农事的对应;五祀则涉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制度、规则。其次,“礼”在更加具体的日常层面上,还直接体现在“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等,涉及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向弟子言偃展现了他以“礼”为核心的理想世界,并阐明了讲“礼”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不过,这些“治政安君”之道并不完全为各国君主所理解。令身居卫国的孔子不由向弟子冉有感叹道:“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事实上,孔子曾经拥有过数年的施政经历:他于五十一到五十五岁期间(前501年—前497年)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并以大司寇行相事。他的施政经历以“堕三都”失败而告终。或许是觉得自己以“礼”为核心的治政安君策略过于抽象,孔子晚年时又向另一位弟子曾参,也就是未来的曾子,进一步阐明了“礼”的实际用途。只不过这次,孔子把说法换成了更加直白的“明王之道”。

曾子先替孔子向我们解释了何谓“明王”——“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孔子指出,要实践与古代贤君一样的明王之道,需要做好“七教”和“三至”两大方面,实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达到不费公帑也能守卫国家、外征强敌的强国目的。反过来说,“既劳又费”就是阻碍东周国家实现礼制明邦的最大阻碍。简而言之,军役、军费繁重,还总没有尽头。那么,“七教”、“三至”何谓: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

为了帮助年轻的曾参理解一个完美国家的运行方式,孔子先用七组“上、下”对偶的排比句,具体描述了“礼”在操作层面的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这就是一种“仁君”的统治方式,它将为国家的良好运行提供社会大众的支持。当国家遵循“七教”,走上正轨之后,则可以通过“三至”,来实现“明王”的完美统治:对天下的贤良给予最大的尊崇(至礼),给天下的士人给予最不吝啬的奖赏(至赏),向天下的人民给予最好的礼乐(至乐)。有了这样的管理机制,能使君主得到百姓的拥护,民众亲附,军队出战得胜还朝。

有如上古贤王的当代“明王”/仁君,具备各种惜民、尚贤、兼听、明察的美德,其所建立的令所有人都满意,内部稳固、对外无敌的最佳国度,就是孔子心中始终追求的那个“理想王国”。

然而,当居卫的孔子再次面对冉有困惑的眼神时,他对自己心中这个“理想国”的建立,也未必如当初那般坚定。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大概也明白,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将无法再拥有另一个三十年,期待一位能带来仁政的明王了。

三、君子之礼的失败

回到孔子与鲁国,他认为周人的“明王”之道在西周末期陷入衰退,而他所在的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国,具有周初之礼复兴的最后可能性。这是他积极入世,希望通过参政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国的根本原因。

然而,他或许无从意识到,春秋各国所作出的选择,与他身处的宏大时代相互交织。孔子身在山东半岛西部的鲁国,处在东亚人类迁移的交汇点上,沿着东部海岸线,吴国正在北进,破灭了孔子仕齐景公的可能。沿着黄河,晋国正在东压,让卫国无暇接受孔子的建议。而楚国沿着淮河向东前行,让陈国也供养不起孔子一行。位于黄河最下游的齐国被这三股势力压迫,时不时还要反弹到鲁国一下,让鲁国成为“四股”力量抗衡的“受力点”。

孔子治学、参政的出发点与鲁国的三桓有关。三桓的强势,僭越了鲁侯原本的权威,使原本的君臣之礼名存实亡。然而这种状况既无法全部归咎于三桓,又不能游离于鲁国所面临的局势之外。事实上,由于鲁国夹在几股力量的漩涡之中,鲁侯左支右绌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国内现有的几大贵族。比如,前645年楚国伐徐,孟氏的公孙敖就以鲁国主帅身份领兵救徐。由于强敌环伺,领兵的贵族往往不及卸任,就将再度领兵出征,使得军事权力(及相应的征赋权)逐渐固定聚集在对应的家族手上,如此一来,鲁侯的可控人口就渐少,势力也日逊于三桓。(与鲁国相反的例子则是齐国,“高、国、鲍、晏”等公族因外战而凋零,给了移入的田氏取齐之机。)这样的局面,非一蹴而就,成为孔子在鲁国施政时无法打破的僵局。

孔子离开鲁国前往卫国,希望能在这个鲁国的同姓国家得到重用,但只留下对卫灵公的糟糕评价。其中一个原因或许在于,时值齐、鲁、郑、卫等东方国家抵御西面晋国的行动正在进行之中,卫灵公所关心的只是“军旅之事”,而孔子自认所能提供的“俎豆之事”,大抵只有改善“礼乐不兴、刑罚不中”的作用。

当然,旅卫之行,给了孔子重要的启发,使他感悟在强调“礼乐刑罚”之前,更应该建立让国家与百姓富裕的基础。所以,等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再次回到鲁国,鲁哀公问政于他时,孔子不再急于“礼乐”的施政方案,而提出了更加务实的举措:“政之急者,莫大乎使且寿也。”而当哀公又问,如何保证“民富且寿”时,孔子给出了这样的方案:“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鲁哀公并非不懂“轻徭薄赋、敦礼远罪”能使“民富且寿”的道理,然而为何知之而不为,非不愿也,是不能也。其中道理,他不好意思再问孔子,只能向孔子的弟子有若讨教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面对粮食有限、国用不足的状况,有若提出了进一步减税的方案,并大义凛然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百姓足则国家足的道理不假,然而当鲁国接二连三遭遇征战时,供给不足便不再是国君单方面所能控制的。就在孔子与弟子们返回鲁国之前,正值(前488年)“吴来征百牢”,(前487年)吴国伐鲁,(前484年)鲁国联吴伐齐、战于艾陵等一系列大规模战事的发生。这些频繁的人力、物力支出,便以“年饥,用不足”的形式不断加诸鲁国的社会生产体系,而这显然不是“君孰与足”这样的文字游戏可以解决的了。

频繁的支出,让鲁国上下都只能以增税而非减税作为主要应对手段。这边,鲁哀公将“省力役,薄赋敛”放之一旁,把原本十分之一的田税增加到十分之二;另一边,季孙氏也开始“用田赋”。在此之前,季康子专门让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表示,“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但季氏也没有接受,开征田赋,为国增收。而这一年鲁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与吴国联合,在艾陵之战中击败了齐国。

在这场角逐中, 没有遵守“君子之礼”的鲁国,击败了宿敌齐国,也击败了那个追求“君子之礼”的孔子。 孔子曾经希望通过恢复周公之礼来使鲁国复兴,但他没有成功,而当他即将走向生命尽头之际,未能“守礼”的鲁国君臣却收获了一场难得的胜利。这一切也可以说,是 “求变”的鲁国,战胜了“守旧”的鲁国。

此后的孔子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心态,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本文节选自

《诸子与诸国 : 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

作者: 张经纬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2-7

,孔子 有李宽端 理想的人不伤心

相关:

“争当完美母亲”是一种应该被推翻的暴政她的孩子,是她成就的顶点是她荣誉的勋章,是她骄傲的源泉看到孩子,她才终于觉得自己的人生值得有了目标,有了热情,有了活力没有孩子,她就会感到茫然、空虚和失落。你知道在年轻女性的愿望清单上有什么是比生儿育女这件事更常出现的吗?对许多女性来说,为人母的愿望压倒了一切,甚至比结婚的愿望更强烈。从和洋娃娃玩过家家的时候开始,大多数女性就开始梦想拥有自己的孩子了。我们往往认为,生儿育女是女性的第二天性。她们..

冲上热搜!曼联大手笔引援,C罗被各队拒绝,或留守曼联担任替补8月29日,曼联引进效力于阿贾克斯的安东尼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这比交易除了名记报道之外,也得到了安东尼经纪人的确认,转会已经基本上结束。曼联为了得到这位实力超强的边锋,付出了转会费9500万+500万浮动,总价达到1亿欧元,可以说是大手笔引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在本赛季取得好成绩。曼联用一亿欧元的代价拿下了安东尼,如此大手笔的引援也很快冲上热搜榜的前列,引发热议。现在的曼联队内有3个名叫安东尼的球员,分别..

红黑战袍!AC米兰34件主场球衣欣赏,哪件最好看?从87-88赛季到22-23赛季,球迷们觉得哪件红黑战袍最好看、哪件最经典呢?

英国航母离港不久后抛锚:原定赴美执行任务 为北约旗舰英国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8月28日报道,担任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旗舰的英国航母“威尔士亲王”号从港口起航不久后就发生了故障,在故障解决前将一直处于抛锚状态。“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于27日下午从朴茨茅斯起航后不久就发生了故障,这艘航母原定前往美国执行为期4个月的任务。消息人士透露,潜水员被派到水下检查问题,并报告螺旋桨轴有受损的情况。英国皇家海军发言人表示,正对航母出现的机械故障进行调查。这..

自律Vlog走红:时间管理,能成为走向成功的法门吗?改变自己,只需一个月让你无法自律的10个原因坚持五点起床,打卡学习五个月认清多巴胺后,我实现了真正的自律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自律”,这些都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标题。近两年,自律Vlog走红,甚至随之出现了自律博主,专门教授我们自律的技巧。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另一类反其道而行之的内容同样火爆,比如:自律Vlog假得不能再假了自律是个骗局,长期主义才是内驱力求求大家,别再跟谷爱凌学自律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

她一个人走完了一条耗尽心力的长路,连个鼓掌的人都没有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

时光在我们看一朵花时放慢了脚步 | 30朵画中花时光在我们看一朵花时放慢了脚步。——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 Sharman Apt Russell《花朵的秘密生命》去闻一闻一朵水仙花的深处所散发出來的味道,其香味所隐藏的学问比我们所有书本全部加起来还多。——人类学家,克罗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evi-Strauss《忧郁的热带》亨利·马蒂斯,《黄色和谐》(Harmony in Yellow),1928年亨利·马蒂斯,《芍药》(Peonies),1907年亨利·马蒂斯,《侍婢,蓝色和谐》(Odal..

嫁给苏轼,是种什么体验?一、王弗那一年,我十六,他十九。在学堂的朗朗书声中,我曾见过他妙年洁白的身形。他,是我父亲的得意门生。而如今,我该唤他一声“郎君”。他喜欢在朝云初起时眺望天际,喜欢在昏昏灯烛中抚卷沉吟。家中书房虽然窄小,我总赖在他旁边,光是看他时而摇头晃脑时而眉目耸动,就有无穷的趣味。有时他背书卡住了,我便轻轻提醒,倒惹得他大为惊诧。他在书架前上蹿下跳,试图把我考住,终究未能得逞。从此,他看向我的眼神,似乎比从..

熬过了40岁的鲁迅,终于放自己“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在五四文坛上,鲁迅毫无疑问是“新青年”的领袖与导师,可他本人却并不是“新青年”。当他进入五四文坛时,已是将近四十岁的“老人”。他所讲述的故事也不是新青年们的故事,而是一些过去的、没落的人的故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看来,鲁迅“这个‘老新党’与‘新青年’的参差对照,是解读鲁迅的一个重要关节。”张业松认为,鲁迅在与周作人“兄弟失和”后离开大家庭被迫“自立”,以及真正的新青年许广平对他的追求,也..

迷恋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林语堂,写下了畅销75年的《苏东坡传》1947年,林语堂以全英文写作并出版《苏东坡传》。时隔75年,《苏东坡传》依旧没有过时,在电商的直播间里创造出一天卖出两万多册的“奇迹”。在评论家眼里,林语堂在写作《苏东坡传》时的文献取向与他本人的意蕴期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他追慕的完美人格,也确实很像他本人: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性情之外仍有精明、缜密的一面,但终究又因其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且因此天真而遭受磨难。甚至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