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与利润》书评|中暹商业与亚洲的流动

2022-05-16 10:31:16 来源:网络

《朝贡与利润》书评|中暹贸易与亚洲的流动

《朝贡与利润:1652-1853年的中暹贸易》,[泰]吴汉泉著,王杨红、刘俊涛、吕俊昌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2021年9月出版,348页,79.00元

《朝贡与利润:1652-1853年的中暹贸易》,[泰]吴汉泉著,王杨红、刘俊涛、吕俊昌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2021年9月出版,348页,79.00元

泰国的现代商业贸易与市场经济在许多叙述与书写中都是从西方势力进入东南亚后开始的,尤其是东印度公司在这个区域所扮演过的角色不容忽视。朝贡体系在中国存在近两千年,从最初政治臣服意义为主而后逐渐演变成为“礼尚往来”的一种类似外交关系的体现,明朝开始厚往薄来的政策更是吸引了诸多邻近国家前来纳贡,最终促成了朝贡贸易这一特殊现象。吴汉泉博士撰写的这本《朝贡与利润:1652-1853年的中暹贸易》,乍看之下似有些“偏门”,因为清廷大部分时间延续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不允许沿海地区的私人对外贸易,中国与暹罗的贸易即使发生过,大约也是规模小且不成气候的。(暹罗于1939年更名为泰国,是现在更为人熟知的名称。但书中所写时代仍是暹罗王国,所以本文大多数时候沿用“暹罗”,除非是对现当代泰国仍有影响的部分。)然而吴博士从暹罗两百年间与清朝数次朝贡往来的史料入手,通过令人信服的记录分析,向读者展现出了另一番景象:暹罗即使朝代更迭政权数易人手,从阿瑜陀耶王朝到曼谷王朝前期的二百年间,却都坚持了与清廷的朝贡往来。这些朝贡行为实际构成了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暹罗对外贸易的主要部分,不仅为暹罗朝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促成了暹罗原型资本主义(proto-capitalism)的形成,而这一切早在东印度公司等西方势力深入到东南亚市场之前就发生了。并且暹罗华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就是说,华人对暹罗(泰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远早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大规模南洋华人移民潮之前。那么,暹罗的现代性(modernity)与商业体系是否真如西方叙事书写中那样,是在十八、十九世纪欧洲贸易公司和殖民力量的影响下产生的?

这样一个疑问的产生要回归到作者的学术背景。吴汉泉博士是最早一批拿到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于七十年代前往美国深造的泰国学生,师从费正清教授,而他读博士的阶段,恰好在经历学术研究风向的变革。就如施坚雅教授因为冷战开始而无法继续在中国大陆从事研究转而去泰国研究本地华人社会,哈佛大学和费正清其时也有类似的考量。吴博士的父亲是第二代潮州移民,他最初在家人的安排下念了华校,后来因家庭搬迁进入教会学校,但从未中断汉语的学习,也没有脱离华人社区,同学几乎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华裔。小学毕业后吴即前往香港圣士提反书院就读,在校期间他并没有参加专为国际生开设的汉语课,而是通过努力自修与香港学生读一样的中文课。他自述虽作为第三代移民,中国的形象在心中已然模糊,但对汉语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而后他从香港申请至美国读完本科,回到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院任教,在那里遇到了他后来的夫人。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吴夫人强调她只愿与有博士学位的学者结婚,这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加之吴博士因语言学习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好奇心,就申请了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硕士项目,也得到了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1971年毕业后因为硕士期间优异的表现,费正清教授主动表示愿意成为吴博士的导师,指导他攻读博士学位。从这本书中大量关于清廷制度、朝贡具体流程以及贸易宏观计划等等的信息,都能看到费正清教授对清朝历史极为专业的指导。

对于当时在北美或整体西方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来说,因为持续多年的冷战,几乎已经很难招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即使是台湾地区,因为当时政治局势也还没有稳定,鲜有合适的生源。吴汉泉博士作为海外华人,既有生长环境塑造的人文背景,对中华文化和泰国人情社会都不陌生,同时还具备多年海外学习造就的卓越的语言能力,再遇上名师指导,各种条件碰撞下撰写出的这本书给予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朝贡贸易。也就是说,《朝贡与利润》这本只从题目上看范围略显狭窄、内容也过于细节的书,实际是从全球史的角度展现了二百年间中国清朝对外贸易的一幅画卷,期间不仅有清廷不断调整的朝贡政策与暹廷的应对,也有因为朝贡帆船贸易给暹罗带来的经济结构甚至政治制度的变化,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亚洲整体商品流动趋势。比如这本书就指出,中国-暹罗-日本三角贸易不仅对暹罗对外贸易的范围,也对东亚海域中国帆船贸易的扩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也正是通过研究这个三角贸易发现,直至1720年清廷都试图进口日本铜来铸造货币以弥补云南、四川和广东铜矿供应的不足,侧面勾勒出了清廷钱币铸造的波动。

中暹两国另一个重要的贸易产品则是大米。《朝贡与利润》一书所展示的十八世纪数十年的大米贸易,不仅是中暹贸易发展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对清朝早中期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广东以及浙江的民生情况有参考意义。作者认为,1720-1760中暹贸易的重生大部分归功于中国东南对暹罗大米的进口,这也是独一无二的关乎第二次海禁禁令废除最具体的要素。清廷在康熙时期就开了允准暹罗运米来华的先河,此后数十年,清廷收购了大量暹米,凡是带米来的船都予以减税甚至免税,米越多税越低。即使1717年再次实施了东南亚的游历与贸易禁令,清廷却在正式记录中于1722年首次提及了暹罗大米,因为那一年全中国都笼罩在大米短缺、米价惊人攀升的阴影当中。暹罗大米能持续抵华正是由于中暹贸易在二百年间的主要部分都是伴随着朝贡行为发生的,于是并不会受到时而严格时而宽松的海禁禁令过多的影响。虽然清廷允许来贡的频率在不断调整,但每次三艘船这个规格延续到了中暹朝贡关系结束。而暹罗每一次遣使来贡都伴随四次航行,贡船在广东靠岸后,贡使通过其他交通方式前往北京,加上等待觐见皇帝再返回广东的时间,往往要半年以上。这时候贡船被允许回国修整,待时间差不多再出发前往广州接贡使返暹。清廷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气度,对贡船除贡物以外的压舱货物都宽厚放行,这些压舱货物因而成了贸易主体。并且由于中间可以往返一次,每次来贡装载四批压舱货物,在看似狭隘僵化的体系内蕴藏了大量的经济机会。所以中国以及东南亚的对外贸易并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的角度所秉持的,在欧洲进入到亚洲相关领域之前是不存在或者非主流的。作者通过史料展示出,亚洲区域间的贸易交流互动早就自成体系,且规模远超想象。

暹罗贡船的贸易计划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作者看来有赖于三个因素:时间,即两国距离以及季风的客观条件下,可以促成一次朝贡有四次行船;清廷默许,最初是因为大国气度使然,后来暹罗提供的商品确也为我国尤其是东南沿海所需;第三点则是聪明才智,这里作者所指,就是华人在中暹贸易中所扮演的全方位覆盖甚至于垄断的角色了。暹罗政府不鼓励本国子民从事航海以及对外贸易,但对华人十分信任和重用,在十七世纪华人已经主导暹罗的海上贸易,用作者的原话“双方互利共生关系演进到实际将外人从所有竞争领域排除出去的地步”。即使在十七世纪五十年代一度被迫与荷兰签署不平等条约,暹王依然想方设法规避,继续雇用华人。王室船只的航行和贸易事务均由华人打理,为国王管理经营贸易的当地商人也都是华人。同时暹罗的对外贸易完全是王室垄断的,这就打造了华人在暹罗对外贸易独一无二的地位,于是除了中暹贸易,华人对暹日贸易的掌控也达一个世纪以上。在作者的分析中,华人用自己的智慧,使得每一次暹罗向清廷纳贡的旅程都尽量达到最大程度的贸易往来,他们善于观察市场需求,也懂得如何同中国当地官员沟通交流,更知道在变幻莫测的政策中怎样寻找突破口以求利益最大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使暹罗政权更迭,从阿瑜陀耶王朝1767年终结经历短暂的吞武里王朝到1782年却克里王朝建立,都没有改变当权者与华人合作进行朝贡贸易的方针政策。拉玛一世即位后的暹廷立即鼓励华人留居暹罗,因为他充分意识到华人具有航海以及经营贸易等必要技艺的潜力,还有为官府赚取大笔过路费的能力,这正是作者所言智慧的涵义。从事中暹贸易的华人从早期主要来自福建厦门及周边地区,发展到十八世纪下半叶,潮州澄海人掌握了大米贸易长达四十年,最终成为暹罗华商中的中流砥柱,也推动了潮州人迁往暹罗的历史进程。相对的,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中暹贸易的发展也提升了华人对暹罗社会整体经济的参与度,他们不仅财力日渐强大,更得到了政治地位,到1809年拉玛二世即位,暹罗的朝廷、官府及民间,华人的影响力已经无处不在。所以即使帆船贸易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衰落,华人的地位并没有走下坡路,反而完全控制住了本土市场。可以说华人华裔对泰国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就这样一路延续下来,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还是泰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十九世纪中叶起,清朝国力迅速衰落,工业革命后产生的蒸汽船使得帆船贸易吸引力大幅降低,加之西方势力几乎已经侵入亚洲除日本外的每一个角落,随着1853年拉玛四世停止向清廷纳贡,中暹帆船贸易正式画上句点。《朝贡与贸易》所展现出的,正是两百年间随着全球交通、经济以及科技变更发展下两国朝贡贸易关系的起起落落,从细节入手渲染出宏大的历史画卷。所以吴汉泉博士的论文,能够在七十年代就被哈佛大学出版社主动要求出版,并在费正清教授的建议下,给了他两年的时间修改增添,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可谓凤毛麟角。读者看这本书,不必被其中大量详细数字和具体货物罗列所困扰,可以去享受时间顺序与单个主题相结合下展现出的清晰历史脉络与区域贸易鸟瞰图,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华人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与勤劳勇敢,即使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也扎根发芽,谱写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栾梦

,《朝五帝本纪 贡与利润》书评|中暹商业与亚洲的流动

相关:

咖啡馆的一次尬聊,成就了此刻的新本格时代推理小说种类繁多、流派各异,经常有人为“这本书是不是推理小说”而产生争论,但是自有推理小说这一类型以来,其发轫之初——“本格推理”不管经历了多少波折,依然是所有流派的中流砥柱,也是推理迷心中的“桂冠”。只是,本格推理因为其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和创作难度,优秀的作品很难持续、扎堆出现,放眼整个推理史,也只出现过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1920-1950年之间的欧美黄金时代,以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迪克森·卡尔、..

美驻乌使馆:美国军援乌克兰几乎所有榴弹炮已部署到位乌克兰国家通讯社15日引述美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的消息称,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总计共90门M777榴弹炮除一门外已全部运抵乌克兰,其中大部分都已在前线部署。此前美国军方称,已有200多名乌克兰军人接受了M777榴弹炮的操作培训。(总台记者 王晋燕)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负重前行与精神割席“我也要把他的骨灰放在山手线火车的行李架上!”60多岁的叶子,听到一则类似新闻时,在心里这么振臂高呼。而她的丈夫似乎也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一言不语。一般,被落在火车行李架上的物品,会由日本铁路公司查出失主返还,但山手线是环线,追查失主很难,被丢弃的、无人认领的骨灰,最终就会被随便找个地方埋掉。叶子是现日本自由记者小林美希采访的15位日本妻子之一,这部纪实作品《希望丈夫去死的妻子们》,中文版译名改为了《..

顾颉刚的“哲学”与“科学”一一九一七年初,顾颉刚致函蔡元培谈挽留教师陈汉章(伯弢)一事,大意是陈汉章的中国哲学史讲得不错,陈先生本人有博采旁搜的能力,希望中国哲学门所有的中国哲学史课都由陈先生来讲授。顾颉刚从中国学问的基本特点、陈汉章的个人能力以及教学连续性出发主张校方应予挽留。这说明胡适进北大之前顾颉刚佩服陈汉章,至少并无太多非议。顾颉刚(1893-1980)但同年十月二十三日,顾颉刚再上书蔡元培(此信亦致陈独秀),信里表达的..

在旧金山寻找凯鲁亚克美国所有城市中,我最喜欢旧金山。雾中的金门大桥,摄于2016年8月因为8月中旬清晨需要穿外套的凄清街头,茫茫白雾中若隐若现的红色金门大桥,朴茨茅斯广场纯正悠扬的粤剧《帝女花》歌声,渔人码头海边木桩上淡定自在的海鸥,夕阳中从斜坡缓缓驶下的古老有轨电车,当然还有热闹的岭南小馆香气扑鼻的姜葱炒蟹。因为旧金山曾是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颓废世代活跃的地方,也是嬉皮士运动的发源地。对美国文学和流行文化而言..

第一次登台授课,沈从文在课堂上呆站了10分钟辜鸿铭上课对学生有何要求?鲁迅在讲台上如何评价秦始皇和曹操?沈从文第一节课竟说不出话?徐志摩课上带学生外出“旅行”?钱理群怎么评价他的老师王瑶?我们熟悉这些大家们的文字,但却很少了解到当他们在大学里,站上讲台的时候,是怎么表达,又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在下文中,我们将以学生视角再次打量梁实秋、梁漱溟、沈从文、熊十力、鲁迅、胡适……这些曾在北大讲堂上传道、受业、解惑的名师们。当埋头书斋时,他们是文豪..

每一位高文家,都是时刻打点巨匠利用“女儿睡午觉的时间……下午一点写到三点”的门罗;从半夜“写到早晨七点,放下笔,洗澡,躺下休息”的巴尔扎克;强迫自己每天中午前必须完成写作计划的托马斯·曼……这些全职作家,为自己营造了一种堪比996强度的写作习惯。下文盘点了10位中外作家不同的时间管理方式,他们所践行的这种“咬紧牙关,每一步都要缓慢而认真”的创作习惯,或许也是他们能够写出经典作品的原因之一。01.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这之前的一年里,波..

八十年前的留学生:分开巴黎,守护敦煌提到守护敦煌的人,你会想到谁?2019年,《我心归处是敦煌 : 樊锦诗口述自传》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樊锦诗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第三代“敦煌守护者”。而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的,是对敦煌系统性研究、保护起到了开拓性作用的第一代“守护者”,常书鸿先生。20世纪30年代,常书鸿留学法国,学习美术。一次,他在巴黎偶然看到《敦煌石窟图录》,眼前由外国人所拍摄的敦煌艺术让他受到极大震撼。毕业之后,他毅然放弃一切优渥条件,挺身..

布罗茨基:文明的理由,就是要去理解一小我在世的怪异性作为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年少成名,在列宁格勒地下文学圈很早确立了地位。他是文学教母阿赫玛托娃家的座上宾,深受器重。他的诗集在境外翻译出版,由大诗人奥登为之作序,受到英美斯拉夫学界的瞩目。以赛亚·柏林说,读布罗茨基的俄语诗,“从一开始您便能看到一位天才”。纳博科夫读了长诗《戈尔布诺夫和戈尔恰科夫》,说此诗“是用俄语罕见的格律写出来的”,并给诗人寄去一条牛仔裤作为礼物(牛仔裤在1970年的苏联是稀罕物品)..

传说中也有历史:“花衣魔笛手”中的历史与虚构提起“花衣魔笛手”,我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格林童话。故事里,德国的哈默尔恩市正遭受鼠患。不知从何处来的吹笛人告诉市长,如果市民付给他报酬,他就帮忙驱赶老鼠。市长答应了。吹笛人的音乐把老鼠都引到了河里,鼠患解除了。可是人们在摆脱鼠患后,却用各种借口拒绝支付报酬。一年后,复仇的吹笛人又来到了哈默尔恩,这次他吹起笛子,带走了这座城市的孩子们。2021年,日本历史学者阿部谨也的《花衣魔笛手》有了中文译本。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