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巴黎公社和诗歌

2022-03-21 10:39:00 来源:网络

看够了城市的“喧嚣和色相”,诗人“出行远去”。1875年,兰波停止了“写作和歌唱”,先是在欧陆徒步旅行,然后又去爪哇,也到过亚丁湾,最后在非洲,在帝国主义的艳阳炽烤中,他做起了军火走私生意。1891年,兰波在马赛去世,没来得及回到他的家乡。

撰文 | 王璞

1

法国诗歌史上的谜案

据说,1871年,一位17岁的外省青年到过巴黎。他名叫阿蒂尔·兰波。2021年,当我们纪念巴黎公社150周年时,似乎忘记了巴黎公社和诗的关系。“如果兰波真的令人钦佩,那不是因为他陷入了沉默而是因为他发出了声音。……人们应该记住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兰波是在1871年来到巴黎的,很自然地,他参加了公社军队……”这是20世纪法国伟大诗人路易·阿拉贡在1935年的文章中写到的。阿拉贡甚至认定,“在水宫的兵营中,青年兰波还没有质疑过书写和歌唱的用途”,而他书写和歌唱的,不是别的,而是“劳动妇女的手”,是一双双日晒雨淋而如今拿起暴动武器的手。这指的是兰波的《让娜-玛丽的手》:

……

它们不是表兄弟的手,

而是有着大脑门的劳动妇女的手,

在醉饮柏油的太阳下,

它们燃烧,在发出工场恶臭的林中。

……

它们日渐苍白,但却非凡,

在充满爱的太阳下,

在机关枪的青铜上,

遍布起义的巴黎!

阿拉贡言之凿凿,又有年少诗人的这一系列“巴黎战歌”为证,我们简直可以“脑补”出兰波和“第一国际的诗人鲍狄埃”、巴黎公社的美术委员会主席大画家库尔贝在一起的场面,想想都令人神旺。但其实,1871年春兰波的行止,尤其是他是否曾亲往巴黎参与公社起义,至今仍是法国诗歌史上的谜案。

根据“七星诗库”版《兰波全集》所刊定的“生平和资料”,兰波4月中旬可能去了巴黎,在巴黎公社生活数日,但这一广为流传的假说没法得到充分“证实”(另一位籍籍无名的青年诗人,倒一直在巴黎,那便是洛特雷阿蒙,他在前一年德法战争巴黎围城之际死去,几十年后,他得到重新发现,同样被超现实主义者们“封圣”)。归根结底,巴黎公社并不是一首抒情诗,甚至正如英国批评家伊格尔顿所提示的,它也不是血与酒的诗意狂欢。它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劳动人民现代政权和社会形态,它是72个日日夜夜的斗争和创造,它是大约两万五千人的壮烈死难。那么,为什么历代评家还是执着于兰波是否曾在“水宫的兵营”歌唱、是否和“巴黎工人肩并肩”、是否和鲍狄埃这样的社会主义战士们在一起呢?关键问题在于:在巴黎公社中,诗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巴黎公社和诗歌之间,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关联?如果按第二国际理论家梅林的话说,巴黎公社是一切“革命战略和战术”的“试金石”,那么,诗歌是否也是这“战略和战术”的试验的一部分?

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自称“通灵者”,被称为“履风之人”。代表作有诗歌《醉舟》《元音》,散文诗《地狱一季》《灵光集》等。

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自称“通灵者”,被称为“履风之人”。代表作有诗歌《醉舟》《元音》,散文诗《地狱一季》《灵光集》等。

2

诗歌语言就像街垒

在这方面,美国左翼学者克里斯汀·罗斯的《巴黎公社和兰波》一书,已经成为了文学研究和社会史相交织的典范之作。她开宗明义地说,大家在兰波的行踪上已经浪费了“太多笔墨”,但真正重要的却是,以“改变生活”为标语的兰波,能否代表和巴黎公社起义相称的诗歌语言变革?兰波在1871年5月写道:“未知事物的发明要求新的形式”。他在夏天时甚至还起草了一部“共产主义宪章”,可惜已佚。但据他的友人回忆说,兰波提出废止代议制政府,而一切付诸公决(见罗斯书21页)。罗斯和阿拉贡的看法大不同,她认为,兰波在“后公社”的1875年陷入沉默,终止了诗歌写作生涯,但他对“写作和歌唱的用途”早有反思。正是在1871年,兰波提出“我要成为一名工人”。写作,和“巴黎工人们”的活计一样,同样是工作,这种工作没有任何特权和优越性,而和各行各业的劳动彼此平等,相互映照。与此同时,“这么多的工人正在死去!”于是,我们在《巴黎狂欢节或巴黎人口剧增》中读到:

你的使命确立,死亡沉吟,被选择的城市!

用沉重的铜号在心中堆积尖锐的哀鸣。

诗人将把握卑贱者的啜泣,

苦役犯的仇恨,被诅咒者的心声;

……

(王以培译本)

诗歌作为工作从文化特权和社会隔绝中不断解放出来,这才有巴黎公社中兰波的真正“在场”。罗斯给出一系列诗歌隐喻和起义标语、工人俚语和政治漫画的杂糅例子。比如,兰波名篇《醉舟》中迷狂的语言急流和巴黎公社失败的关系,历来耐人寻味,其中一个意象是“蓝酒”(vin bleu),也醉人耳目,算作大胆的超现实隐喻的佳证。而根据考证,其实“蓝酒”确有所指,19世纪歌舞表演场上的廉价红酒,洒到桌布上洗不掉,便留有蓝渍,于是底层民众——也就是这种酒的消费者——称之为“蓝酒”。

另外,《彩图集》中“绿嘴唇”一语,也是“绝对隐喻”之范例,但实际上来自于巴黎工人语言,意指妓女晨起时的病态面容,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公社标语诗中。至于《巴黎战歌》这一“打破高级艺术和报告文学之间壁垒”(罗斯书139页)的公社之诗(不用管兰波是不是在公社),更以歌曲律动串联起来许多公社标语、张贴和讽刺漫画的题目。其中,兰波把梯也尔等凡尔赛反动政府领导人讽刺为“爱欲之神厄洛斯”,而当时,公社人士中早已玩起这个“谐音梗”,因为“des Eros”连读,和“一堆零”音同,而“零”在工人俚语中又指无能、无定见之辈。在一系列漫画中,梯也尔等人被描绘为臃肿无能的空心人,也就是一堆“零”,还望向“强奸共和国”。不久后,这堆“零”就是屠杀工人的刽子手。

正如伊格尔顿所总结的,这样的诗歌语言就像街垒一样,用城里各种顺手找来的杂七杂八的物件堆成。诗歌的临时拼凑的工作美学,对应于街垒的城市空间政治。在巴黎这现代性之都,和街垒对立的,是纪念碑。街垒是杂乱搭建的,是横陈的,纪念碑是精心营造的,是竖立的。和兰波的诗歌工作对立的,是形式的经典,是纯诗。萨特说兰波的隐喻是爆炸性的,是扩张的、杂多的统一体,而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隐喻却是凝定的、浓缩的,这也可以说是诗歌中的街垒和纪念碑之别吧。

公社社员们曾忙于拆毁体现法兰西帝国荣光的纪念碑。据说旺多姆纪念碑在倒下之时,尘土飞扬,早已从内朽坏的碑体材料中还跑出一群耗子!但在革命的紧急时刻,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上面,在战略战术上是否合适?从马克思、恩格斯以来,不乏这样的批评:巴黎公社急着改变这座都城的面相,却没有分心去捣毁法兰西银行,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但正如城市象征物和政治经济学一样重要,正如兰波要打破诗歌经典的统治地位,公社也要打破经典纪念碑对城市空间的统治。相反,公社曾以印刷布告牌的形式提出了“被诅咒者纪念碑”的项目,第二帝国的“地狱史”将全在上面,连巴黎改造的规划者奥斯曼也榜上有名,可谓是一种反向纪念碑。

当然,在反动政府围城和攻城的日子里,公社创造了新的社会空间(这其中就有兰波的诗歌),却最终还是受制于19世纪最伟大的资产阶级都会的空间结构。工人们面对的已不再是大革命以来历次法国革命的巴黎,经过了奥斯曼的城市改造工程,已经布满了笔立的林荫大道,而小街小巷不复多有。这使得街垒战在公社的防守中功效大减。

本雅明在《拱廊街计划》手稿中曾引到这样的说法:“奥斯曼建造宽而笔直的大道以打破密集而曲折的社区,可不是闲得没事毫无用心;而对于神迹、连载小说,和人民密谋的秘密花园,那些小街巷恰曾是它们的土壤。”说到底,巴黎的城市空间,就像社员们所直觉到的,代表了布尔乔亚的统治结构。而反讽的是,据本雅明考证,公社最后的据守阵地之一正是巴士底狱,那里是1789年大革命开幕之地,彼时,作为革命阶级,布尔乔亚曾和劳动人民一起战斗。

《兰波作品全集》,作者:[法国]阿蒂尔·兰波,译者:王以培,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1年11月

《兰波作品全集》,作者:[法国]阿蒂尔·兰波,译者:王以培,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1年11月

3

公社失败之后

巴士底狱在巴黎右岸。社员的最后抵抗集中在右岸,对抵抗者的最终屠杀,也发生在右岸。2008年冬,我在巴黎游学时,正好住在右岸,也曾专门去二十区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凭吊。那是12月的一个周日,典型的巴黎初冬天气,阴郁微雨,在公墓中游荡,有湿冷刺骨之感。遇到肖邦、巴尔扎克乃至普鲁斯特的墓,只需要按图索骥,而我转了许久许久,才碰上《国际歌》词作者欧仁·鲍狄埃之墓。“国际悲歌歌一曲”。又走了一阵,我终于来到巴黎公社纪念墙前。当我哼唱那“团结起来到明天”的旋律时,这巴黎最大的公墓中密密麻麻的墓碑已经擦黑了天空。

离开公墓,我向蒙马特高地折返,一路上感觉有历史的亡灵相随。蒙马特高地正是右岸上林荫大道不能通达之地,布满“曲折密集的社区”和“小街巷”,作为“人民的秘密花园”,当年见证了公社起义的全过程。1871年3月的蒙马特高地事件是工人接管城防的开始,是公社的导火索。而在公社最后的日子里,恩格斯紧急转达马克思的军事意见:“巩固蒙马特尔北部高地,普鲁士防线”。可惜为时已晚。

公社失败之后,也就是在蒙马特的制高点,第三共和国在大资本家的资助下,同意修建圣心大教堂。圣心大教堂虽说是为了纪念普法战争中的死者,但在1873年巴黎主教和国民大会的通信中,明确载有“宽宥公社的罪行”的用意。这是实际军事镇压之上的又一层镇压:空洞的官方说法对反叛的“工作”的镇压,宗教建筑对“人民的街巷”的镇压,象征物对亡灵的镇压。这让人想起兰波最后散文诗集《彩画集》中的《民主》:

在大都会我们将供养最犬儒的卖淫。我们将屠灭合乎逻辑的反叛。

……

在此告别,不管去哪。我们是美好志愿的新手,将有我们的野蛮哲学。……世界还在运转,就让他崩溃瓦解吧。这才是真正的运行。前进,开路!

(在王道乾译本基础上改译)

看够了城市的“喧嚣和色相”,诗人“出行远去”(《彩画集·出行》)。1875年,兰波停止了“写作和歌唱”,先是在欧陆徒步旅行,然后又去爪哇,也到过亚丁湾,最后在非洲,在帝国主义的艳阳炽烤中,他做起了军火走私生意。1891年,兰波在马赛去世,没来得及回到他的家乡。

如今,圣心大教堂早已成为俯瞰巴黎全貌的旅游景点,但它洁白的外形投向的却是历史的阴影。冬夜,亡灵在阴影中聚集。一首诗能检阅多少诗人的工友、时代的敌人、历史的亡灵?至少,诗歌也曾是“合乎逻辑的反叛”……

草于巴黎公社150周年、兰波去世130周年之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璞;编辑:张进;校对:赵琳。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兰波在线制作 、巴黎公社和诗歌

相关:

这种推理小说,一说类型就已经泄底了推理小说有一个特点——在所有类型文学中,它常常能引起讨论,甚至争论。和言情、武侠、科幻等其他类型讨论点大多集中在人物塑造、作者文笔等小说技法层面不同,关于推理小说的讨论,更多地被集中在“推理”上,而且几乎每一本新书都会带来崭新的讨论点。这个诡计可行吗?作者用了哪些误导的手法?这个模式是不是借鉴了另外一本?同样的谜面,这两本哪一个手法更精妙?……这样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比小说更加精彩,很多推理小说也..

古 代 女 装 大 佬 简 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古人对于美人的描写,总会引起无限遐想,然而历朝历代对于女性的美其实有着各不相同的标准——比如远古神话中的女神们,身上总是带有一些动物的特征,而《诗经》中的女性大多敢爱敢恨、美得健康而朴素,到了先秦时期是“楚王好细腰”这种对于“骨感身材”的过度追捧,而唐代是否真的“以胖为美”也未经证实。不过,对于美的追求并不仅限于女性,中国历史上,早已出现惊鸿一瞥的“女装大佬..

无法解脱无聊时,若何与它相处?生活是日复一日的重复、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轮回、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某个午后,阳光炽烈照射下,一股灰暗的丧感偶然袭来,阴翳般笼罩盘桓。这便是生活的全部真相吗?无聊是什么?无法摆脱无聊时,如何与它相处?加拿大心理学教授丹克特和伊斯特伍德在《我们为何无聊》中将“无聊”作为研究对象,回溯其文本源流、现实起因,毫不留情地指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特别擅长培养的那种无连接的连接,最终可能会讽刺地导致一些人产生..

俄军袭击乌军练习中心 击毙超100名乌士兵与雇佣兵据俄新社和俄塔社20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周日告诉记者,俄罗斯空天军对位于乌克兰日托米尔州的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训练中心实施了导弹打击,那里还驻扎着外国雇佣兵。科纳申科夫称,“(俄空天军发射)高精度空射导弹袭击了乌克兰武装部队特种作战部队在日托米尔州奥夫鲁奇地区的一处训练中心,那里也是抵达乌克兰的外国雇佣兵的基地。”他表示,此次精确打击共打死100多名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士兵和外国..

俄军再次使用“匕首”高尚尊贵音速导弹 摧毁乌军油库当地时间3月20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最新战报称,俄军继18日后再次使用了“匕首”高超音速导弹。俄军从黑海发射了“口径”巡航导弹,击中了位于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的乌军军事装备修理厂的车间。俄军从里海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击中了乌军位于尼古拉耶夫州的一处大型油料库,该油料库为南部乌军装甲车辆的主要燃油供给库。此外,俄军防空导弹系统19日夜间在哈尔科夫州伊久姆市击落了一枚乌军“圆点-U”战..

美防长在保加利亚遭抗议!示威者:北约滚出去!综合美国福克斯新闻、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当地时间3月19日在保加利亚访问时遭遇抗议者。据报道,当时保加利亚总理佩特科夫和美防长奥斯汀正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示威者聚集在国防部大楼外,抗议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他们挥舞着保加利亚和俄罗斯的国旗,并不断喊着口号“北约退出!”据报道,尽管欧洲多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并鼓励其他盟国效仿,但保加利亚对此表示拒绝,总理称“我想非常明确地..

日媒:考试考试挽劝印度对俄强硬 岸田文雄无功而返【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9日至20日对印度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并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出席印度-日本年度峰会。据日媒此前报道,岸田文雄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说服莫迪对俄罗斯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不过日媒分析称,从两人会晤后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岸田文雄施压印度未果。据日本《读卖新闻》20日报道,岸田文雄此次访问印度是其去年10月就任首相以来的第二次出访,也是日本首相时隔4年半再度访印。岸田与莫迪19日晚进..

中国人最爱的英国作家,为什么是他?电影《面纱》剧照想要试图评价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先生,您可能需要一本辞典。这是位话题性与争议性满满,著作、八卦同时等身的文学巨匠。而想要找到个阅读他的理由则再容易不过,虽然此人长期被评论为“二流作家”,但其20部长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集、3本游记、9本随笔集外加29部戏剧,委实皮薄馅大,可读性奇强。祖师奶奶张爱玲,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伍尔芙、乔治·奥威尔、王朔、白先勇、村上春树等一众文坛宗师都对他推..

夜读|昔时没钱买书,却读得最吃苦我在朋友圈发的一段文字引来友人互动:我读书最刻苦的时光,是没钱买书的中学时代,现在的劲头差老远了。我列举了两个证据:一是,当年大约花了两天,抢着看完向同学借的《射雕英雄传》上中下;二是,在村里废弃猪圈里“轮蹲”时,发现别人遗弃的手纸是一本撕了一半的杂志,挑了自认为干净的书页带回家细读。这引发了不少朋友的共鸣。一位河北友人跟帖:我也有类似经历,例如两天看完从租书摊借来的盗版《射雕英雄传》上中下。一..

阿多诺是若何批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刻》的?2021年,阿多诺批判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学术专著《Jargon der Eigentlichkeit》在其写就半个多世纪后,国内翻译出版了简体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同时刊印中译本,分别译为《本真性的行话》《本真性的黑话》。阿多诺在该书中反思了以思想(或概念)把握“现实的总体性”这一形而上学幻想。撰文 | 罗松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