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古典的春水》:以诗词的元素写自己

2022-03-17 12:00:40 来源:网络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是作家潘向黎最新创作的古诗词随笔集。在这本新作中,作家潘向黎解读了60位古代文人的一百余首古诗词。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为《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举办了新书发布会。

潘向黎《古典的春水》:以诗词的元素写自己

开篇的代序《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中,潘向黎从自己与父亲围绕诗人们的分歧讲开来,谈起父亲作为“杜粉”,每每在生活中活用杜甫诗作,如读书读到击节处,会来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读报刊时,难免遇到常识学理俱无还耍无赖的,他会怒极反笑,来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看电视里不论哪国的天灾人祸,他会叹一声:“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彼时尚且年轻的自己却对杜甫没有太强烈的感情。

直到三十多岁时一个秋天的黄昏,潘向黎“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这一天。”

潘向黎

潘向黎

令作者深深触动的诗是一篇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潘向黎将其转译为白话,句句看似轻浅,却句句动人:“再想起分别以来的变化有多大啊,当年你还没结婚呢,如今都儿女成行了。这些孩子又懂事又可爱,对父亲的朋友这么亲切有礼,围着我问从哪儿来。你打断了我和孩子的问答,催孩子们去备酒。你准备吃的自然是倾其所有,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肥嫩鲜香,还有刚煮出来的掺了黄粱米的饭格外可口。你说见一面实在不容易,自己先喝,而且一喝就是好多杯。多少杯也仍然不醉,这就是故人之情啊!今晚就好好共饮吧,明天就要再分别,世事难料,命运如何,便两不相知了!”

行走在古典诗词中,像是在一座巨大的花园中探幽赏奇,一时有一时之情致,一代有一代之气象,潘向黎感慨“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作诗人是如此,读诗人亦如。

在新书发布会分享环节,潘向黎说,之所以选用“春水”为书的标题,是因为这两个字来自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潘向黎说:“我觉得古诗词的魅力以及对当代人的影响力,有点像迢迢不断如春水,而且它并不像大家想的渐行渐远渐弱,它是渐行渐远渐无穷。”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谈道,《古典的春水》中将诗词中的情感与生命情境分门别类,比如谈起历史感,就介绍咏史诗,以这些诗作传达中国人对于时间、对于永恒的山河大地和有限的此生之间的感受。“古典诗词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来讲,是一个活的、巨大的、根本性的存在。诗词始终在我们的阅读中、在我们的心里,它要不断变成一个新的东西,变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东西。”

作家毕飞宇认为,这是一种“以诗词的元素写自己”的解读诗词的方式:“潘向黎的写作让我最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更像一个诗词美学的考古,在考古的过程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发掘,给我们成立一些谱系。她的谱系中有重要的两块:一块是用概念去完成的,比如诗词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东西——情;另外一个跟时光相关,叫做怀古。何为怀古,怎样怀古,怀古究竟涉及怎样的表达方法。比如愁,她将愁的强度罗列了一下,一共有十个等级,这些等级是否科学,是否可以放到电脑里进行量化,是否构成一个诗歌的结论,我们不管它,但是这个研究方式很有意思。”

对话现场

对话现场

尤其在这种苦于疫情反复的令人感到沮丧的时节,潘向黎认为可以借鉴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漫兴九首》其四)的态度,春天来了,人渐渐老了,这时候惊叹时光太快,惜花,伤春,叹老,嗟贫,感怀身世,怅想身前身后、时空宇宙……都是人之常情,但这样的人之常情,其实对世界没有什么意义,对人生没有任何发现,只是一个人呆坐着,眼神黯淡,任春天一寸一寸流逝。如此对于有限的人生中更加有限的春光,其实是辜负的。所以杜甫认为应该趁着春天,鼓舞起来,暂时不想那么多,好好喝几杯。

《古典的春水》中,潘向黎以敏锐的生命感觉和强烈的情感锐度去写作,并有许多独特的心得,如书中谈及的:“怀古诗,其实是被击中的伤口上开出来的花”“诗读到中唐,就像走进这样一座秋山。树枝上、空中、地上,都在上演秋天的离别大剧,满目的黄叶和枯叶,温暖和湿润已经不再,而秋日已斜,光线暗淡,整个世界分外萧瑟,秋气扑面。”“苏东坡,是每个中国人都想与之做朋友的人,是尘世间最接近神仙的人。”“辛弃疾力量大,头颅硬,到死心如铁,于是他创造了奇迹:他的头颅没有碎,他改变了那堵墙的质地,他把墙撞成了一口巨大的钟,他一下一下地撞,撞出厚重洪亮的声音:当!咣——嗡……全天下都听见了,至今还在沉沉青史中回响。”……

另外,潘向黎也着重挑选了几个非常重要的、近乎成为母题的诗歌意象,比如落叶、残花、水,这些都是古典诗词里面具有支撑性的意象,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刊》编辑部副主任彭敏谈及,《古典的春水》中很有趣的一点是潘向黎大胆的论断:“一般我们看诗词读本就是各种夸,可是作者在书里居然说,杜甫写诸葛亮的诗,最后两句‘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写得不好,整个诗一下子格调拉低了。潘老师无疑把古代诗人们从天上拉到人间,当我们放弃仰望视角之后,才有可能更加深入地去体会这些诗人的人生。”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刘威

,潘向长沙国防科技大学 黎《古典的春水》:以诗词的元素写自己

相关:

阿多诺是若何批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刻》的?2021年,阿多诺批判海德格尔生存论、存在论的学术专著《Jargon der Eigentlichkeit》在其写就半个多世纪后,国内翻译出版了简体中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同时刊印中译本,分别译为《本真性的行话》《本真性的黑话》。阿多诺在该书中反思了以思想(或概念)把握“现实的总体性”这一形而上学幻想。撰文 | 罗松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也..

《神秘海域》名排场神还原:20年后,片子将比游戏还游戏?电子游戏和电影原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在电子游戏里,玩家是情节的参与者,在电影里,观众是故事的接受者。当然也可以说,玩家的参与实际上不可能脱离系统的设定,而电影的输出也不可能完全不考虑观众的反应。现在,电子游戏和电影似乎展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融合,“难解难分”,所以在这个数字时代,既有游戏版《迷魂记》,也有近日刚上映的电影版《神秘海域》。电子游戏的电影化,以及电影的电子游戏化,都是如何..

工作日几乎不歇息,周末补觉有用吗?加班、过劳等话题总是不断冲上热搜,快节奏、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我们慢慢与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渐行渐远。作息失调、失眠、浅眠等睡眠问题,可能已经成困扰当代青年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睡眠不足有多危险?为什么我们难以入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下文中,美国医学博士拉斐尔·佩拉约给出拥有良好的睡眠4条建议——失眠时,请把下面这句话变成你的口头禅:床是用来睡觉的!下文编选自《高质量..

东野圭吾,在中国当顶流的日子刷了这么多年豆瓣,你有没有研究过豆瓣青年心目中真正的顶流作者是谁?不知从何时起,曾经文青心目中的“通用符号”村上春树,早已易主为东野圭吾。实际上,在豆瓣,东野超越的不只是村上春树,就连余华、莫言、王小波、张爱玲、三毛、刘慈欣、J.K.罗琳、太宰治等等一系列国内连锁书店的C位作家,都被他甩出了好几条街。豆瓣关注人数这数据看似离谱,却又在预料之中。在今天,阅读被普遍当作点缀文化身份的标签,很多作家其实只..

孙悟空的真实身份,不止是一只“泼猴”《西游记》中孙悟空,原型到底是谁呢?在近代文学史上,关于孙悟空的来源,有胡适、鲁迅两种说法——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于印度《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奴曼,而鲁迅则认为来源于本土神话形象无支祁。在下文作者赵爽看来,《西游记》不仅是历史上真实的取经故事的总结,更是提升和重塑——吴承恩把“好色”的行为“转移”给了猪八戒、从“无支祁”那里“移植”来了猴子的身份和无边法力,所以重塑出来一个有始有终、有情有义、..

有一种极致的春味,只有喷香菜星人才知道这世上最简单也最麻烦的事,就是为吃饭找个理由。因为吃饭本身不需要理由,但怎么吃却需要理由。比如周末值班写稿到晚上十二点,饥肠辘辘地泡了一碗红烧牛肉面,打开微信朋友圈却发现你的好友晒出自己刚刚成功地干掉了一锅鲜美异常的腌笃鲜,说是尝到了春天的味道。就因为这目光掠过的一瞬,手中散发着腾腾热气的红烧牛肉面顿时就不香了。然后你以自己身心遭受饥饿、疲惫和嫉妒的三重打击作为理由,打算点个外卖自我安慰,却发现..

所谓的医患关系,不只在社会新闻里,更与每小我有关一个完整的医疗过程不只有手术和住院,还有医生与病人、家属的相处关系。在医患纠纷中,大部分问题,正是因为互不信任、沟通障碍而扩大,终至失控。虽说人总要看病,但我们对待疾病和治疗总是讳莫如深,平时它们被隐藏在日常生活之外;一旦出现,又引得过度紧张。没人喜欢跑医院,我们却也忽略了,和医生的交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无奈日常”。所谓的医患关系,不只在社会新闻里,更与每个人有关。王兴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

林冲:中产阶级的岁月静好都说《水浒传》讲忠义。但是《读水浒》这本书的作者押沙龙却认为,水浒虽有不少仁人志士,但更多的是不忠不义,杀人如麻。至少在呼唤忠义之前,《水浒传》首先是一部真实的小说。对林冲这一经典角色,他也持相似观点:在成为读者想象中的“英雄”、“暖男”之前,林冲首先是个真实的人。除去武功高强外,他很普通,不过想安稳度日,不作为,也不执着。“有点儿仗义“,”有点儿朴实”,但都不彻底。无论后人给水浒赋予了什么价值..

这个村子里,已经没康年青人了瓦匠、篾匠、豆腐匠......这些靠手艺过活的匠人们,在自给自足的农村曾不可或缺,却在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渐渐消亡。对城市栖居者来说,他们是陌生而遥远的经验,是年长者的记忆,却很少会在书中读到。作为申村人,作家申赋渔通过文字记录,在《匠人》中赋予申村匠人进入历史书写的权力,他们不再活在纸页的空白边缘。手艺,是辨认这些匠人的符号,也是窥探他们命运的暗码。申赋渔书中的匠人们,毫无例外地卷入时代暗流,与命运..

我们莫非真的需要“魂灵伴侣”吗?“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一百多年前,作家茨威格曾如此感叹道。而如今,几乎每个现代人都会从这句话中找到一丝丝共鸣,《经济学人》在几年前就曾不无夸张地宣称“孤独是21世纪的麻风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英国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在《孤独传》中,探究了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在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