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导演李路:致咱们逝去的青春

2022-03-04 12:11:54 来源:网络

如果问热播电视剧《人世间》里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回答,“人情味”。那些兄弟姐妹间的互助、亲戚邻里的走动、朋友和爱人的不离不弃,组成了无数个泪点,其中情感之细腻、描画之细微,是引起全民讨论的关键。

前几天,我们邀请了《人世间》导演李路,直播讲述这部电视剧背后的故事。与原著作者梁晓声、编剧王海鸰的初合作,乃至老小戏骨的加盟都并非偶然,这位60后导演,有多年编导和制片人从业经验,此前更有近二十年的东北生活经历。那个年代,南方孩子跑进一望无际的苞米地,与工人子弟们一起玩乐、上学、朝夕相伴,有很多珍贵的回忆,也吃过很多苦。

如今,生活的轴线无尽拉长,人与人相处的节奏却像是调了倍速。在导演李路看来,我们都太着急了,也太容易忘记了,而做好一部剧最重要的便是“重现”和“唤醒”。“现代人的感情太淡薄了,邻里不相往来,亲戚不相走动,好友三两个。过去的好多情感消失了,未来可能也阻挡不了会消失得更多。但我觉得情义要长留人间,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最重要的东西。”

以下为本场直播的文字实录。

01 拍《人世间》,致敬逝去的青春

凤凰网读书:我听说拍《人世间》之前,您跟原著作者梁晓声老师有过一场促膝长谈,两个人聊得特别投机,都聊了些什么?

李路:作品即人,作品体现一个人,我跟他短短三、四个小时的对话,一拍即合,主要是我内心里想表达的他听明白了,他的小说我也看明白了,两颗滚烫的心碰撞到一起。因为他一直是手写,他不会打字,写的时候没有想把这个东西视觉化,有很多修辞,但我们要做的是把小说电视剧化,工作量非常大。我说完之后,晓声老师知道了我要做什么,写了几页纸的授权书,然后就不再过问这个事了,希望整个制作流程由我来负责,我也非常感谢他。

凤凰网读书:上回梁老师在我们直播间说,他自己更接近周秉义,也就是大哥的角色,那您在导这部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个角色让您也有代入感?

李路:我倒没把自己对号入座,每个角色身上其实都有一点我生活过的这五十几年的影子,或者说我亲朋好友的影子。大家跟我开玩笑说,你就是蔡晓光吧,我说我小时候可不是那样见山开山、遇水搭桥的干部子弟。

《人世间》导演李路与主演们

《人世间》导演李路与主演们

我那时苦难挺多的,父母从南方分到东北,我一个南方小孩随着他们到苞米地里,跑一天都出不去,吃的苦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包括我舅舅是南京的知青,学习非常棒,后来到内蒙插队。我的大舅舅是军工厂厂长,所以小说里写秉义去军工厂,我也是有记忆的。我的亲弟弟也在工厂烧过锅炉,出过大煤。

所以虽然我父母和我本人不算是工人阶层,但是身边很多亲人、朋友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对我触动很大,对我想拍这样的题材也是最深的积淀吧。

凤凰网读书:您是一个南方小孩去到东北,这件事能再详细说说吗?

李路:我父母是六十年代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吉林工作,我是在吉林出生的,后来回到南京去,但没两年我又回来了。跟我的爸爸妈妈在这里付出的青春一样,他们在东北25年,我在东北近20年。所以我对黑土地不陌生,对东北人的性格、想法,包括语态、包袱,都清楚,不用去学。

凤凰网读书:昨天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跟我说他每天在追剧,看每一集都要落泪。因为他也是知青,说本来好多事已经忘了,可是一看到这部剧里的细节,记忆一下子都回来了,所以很感动。我就挺想跟您聊聊,您是怎么还原那些细节的?

李路:《人世间》的美术指导是常年跟我合作的王绍林老师。之前拍《山楂树之恋》、《人民的名义》、《巡回检查组》的时候,他就相当于我的“左膀”。这次我跟他把话讲得比较重了,我说“要致敬咱们的青春”。

《人民的名义》剧照

《人民的名义》剧照

凤凰网读书:“光字片”是搭出来的棚景吗?

李路:“光字片”是组接起来的,我们搭了三、四万平米的棚景,通过河外边的马路和内景相搭。比如郑娟学自行车就是在实景拍的,也有一些是棚景里拍的。

凤凰网读书:还有花絮里讲到的,说那些食物都是真做的,马上就能吃?

李路:那必须的。这里的食物道具有很多,像我们一直强调东北的锅包肉、酸菜炖粉条以及水饺。

凤凰网读书:包括剧本,您没说这个剧本其实是打磨了三年的。

李路:我是疫情第一年刚回北京,第一次看到剧本,非常激动,写得极好,极好。编剧王海鸰老师把原著小说的精髓都写出来了,有一些戏剧处理方式也非常好。我写了个很长的感谢短信给她,说我从晚上一直看到天亮。后来海鸰老师说,一旦她累了,写不下去了,就看看我那个表扬短信。但那条短信其实写得语无伦次,因为我看剧本期间数度落泪,一边看一边说,成了,这剧成了。但是我也希望后面的剧本一定要达到前面这种水准,才行。

凤凰网读书:我之前看整个剧制作的时间跨度,就很震惊,因为梁老师写小说花了5年,王老师改剧本改了3年,所以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其实是花了8-9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作品。

李路:是,不容易。晓声老师也不是一蹴而就写成的,他想了很多。包括周秉义的“义”字,义薄云天,铁肩担道义,秉昆的“昆”应该是多的意思,朋友很多。所以在小说布局上,梁老师煞费苦心,连人物姓名都考虑到了。

《人世间》,梁晓声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人世间》,梁晓声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凤凰网读书:就像《红楼梦》一样。

李路:对,我觉得《人世间》和《红楼梦》有相通之处,都是人物群像谱。这115万字聚集的是众生相,哪怕其中一些人只有几场戏,像孙小宁,她也是一个群落的人的代表,不能丢掉,有了他们剧才会更丰富,更好看。

凤凰网读书:有个朋友把她妈妈的话发给我,她妈妈说,之所以喜欢看这部剧,是觉得里面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忧愁,有各自的烦恼,都在吃苦,这一点让她觉得非常非常真实,而不像现在经常有的那种悬浮于生活的剧。

李路:是,这是一种感情状态,忧愁是一种感情,她的意思应该是现代人的感情太淡薄了,邻里不相往来,亲戚不相走动,好友三两个。因为机场太发达了,高铁太发达了,通讯也太发达了,想见面分分钟就见面,但往往过去的好多情感消失了,未来可能也阻挡不了会消失得更多。但我觉得情义要长留人间,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最最重要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不灭的、贯之于小家到大家的东西,每个分子就是小家、小的家庭。

我之前看了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一堆人很热闹,咱们剧也有这些,困了到哪个朋友家就睡了,聚会每个人带点菜,一家几个孩子,其乐融融。

《请回答1988》剧照

《请回答1988》剧照

凤凰网读书:说到《请回答1988》,我想起《人世间》现在其实也有很多年轻观众在看,其中有一部分是被演员阵容吸引的,刚才有网友说,看演员名单就没有闻到烂片的味道。我知道您不仅是导演,还是总制片人,好像所有的演员都是亲自挑的?

李路:是,我的戏总制片人大部分都是我自己,有点烦人,合作方可能也挺烦我的,觉得这导演怎么总当制片人。但我确实是这样,第一我得投资,我也是大股东,第二导演当总制片人不是我创始的,美国的科波拉也是自己导演自己制片。我更知道钱怎么能花在刀刃上,省可以省在哪里,而且每次我都能给合作方省下钱来,从来没有超支过。我在合同条款上也有一些苛刻的地方,比如演职人员由我来确认等等,这样能够更好地把控一下剧的质量。当然了,也得罪人,因为很多的“No”字要从我嘴里说出来。

凤凰网读书:不行的理由是什么?

李路:不可能跟每个人都谈理由,那我得谈疯掉,就是不行,不合适。你想想,多得罪人,我如果只做导演多好。

但我也是命苦,没有一个好的作品是已经全做好了,人家说你来导一下吧,我拍的为数不多的戏都是我自己孵化出来的。从《老大的幸福》跟范伟聊,到《山楂树之恋》还没写完就去跟张小波聊,包括《人民的名义》,那时候周梅森大哥刚写一点,我就跟他说,大哥,给我弄吧。但我对这些题材也是有感知的,这些剧第一都是我想做的,第二都是我觉得能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文化现象的剧,咱们现在叫“破圈”。我希望它们拍出来能引领一个类型,或者让大家看了之后觉得真心有感触。

比如当年的《老大的幸福》,2008年我们做了这部剧,央一播出,那一年就有记者拿着话筒到处问“你幸福吗?你的幸福观是什么?”,引起了对“幸福”的热议。

《老大的幸福》剧照

《老大的幸福》剧照

凤凰网读书:所以“你幸福吗”这个梗原来是从您这来的。

李路:对,《老大的幸福》。那时候我一个同学刚从国外回来,看了我一下午的工作,我一直在忙,接电话、处理事情。他就说,你在这瞎忙什么?你给社会带来什么价值了?我后来想想,是应该呼唤慢生活,不一定非得像机器一样工作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正好范伟有这个题材,我们一撮,就做了这样一部剧。

02 用《人世间》,唤醒一代人的记忆

凤凰网读书:这部剧的“四梁八柱”里,最早定下来的演员是哪一个?

李路:最早定下来的是“六小君子”里的肖国庆,演员王大奇。前一年他拍《号手就位》,在里边演了个军人,我原来跟他不熟,看了这部戏,又看了看他的形象,觉得挺适合演东北工人,就跟他预约了,我说你明年跟我去拍一部戏。当时还不知道他可以演“六小君子”,但现在看我觉得一点都不撞脸。有人提出质疑,说他们是演员吗?他们不但是演员,还是专业院校毕业的优秀演员,只不过平常被淹没了,现在我们给他时间来展现。

凤凰网读书:我也注意到里面所有看似是配角的人,演技都非常到位。

李路:是,现在大家应该懂得圈里的这个说法了,就是“戏好戏坏就看配角”,看群众演员,这才是质量的体现。而从技术角度来讲,剧组里第一个定下来的应该是男一号或女一号,所以最先定的算是雷佳音,定下他之后,我们根据他的档期和时间,签了其他已经谈好的各位演员的协议。

《人世间》剧照

《人世间》剧照

凤凰网读书:雷佳音本身是辽宁鞍山人,他的整个成长经历,包括他父辈其实跟鞍钢应该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身上可能真的是好多工人子弟的缩影。

李路:对,雷佳音来演周秉昆不违和,他就是一个邻家男孩。他一直说要把这部剧献给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听说他要演这部戏,非常高兴,像这样带着表达的欲望去演,那就不一样了。雷佳音也是个非常聪明的演员,他把人物拿捏得非常准确。我没有跟他聊过他的身世,但听他讲过几段故事,东北有一些喝早酒的,等等。

凤凰网读书:早酒是?

李路:早晨喝白酒,一般地方不会早晨喝白酒,是一种习惯,和过去天冷也有关系,早晨弄两个菜,喝点早酒。

凤凰网读书:我这些天一直混迹豆瓣,在《人世间》小组里边看各种讨论,大家谈的比较多的人是周志刚,周父,说他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父亲”,我不知道您对这个角色有什么样的感受?

李路:演周父的丁勇岱是我的老朋友,拍我们这部戏的时候,他刚刚拍完《跨过鸭绿江》,他在里边演彭德怀,来的时候就很像个大将军,要指挥千军万马的样子,我就提醒他,工人同志,请注意你的身形,他就马上收一点,他是好演员,过几天状态就回来了。

中国的父亲,每一代都不一样,我们现在可能看到很多电视剧里的父亲是神仙父亲,呼风唤雨,披荆斩棘,啥事都办得到,都是很牛的父亲,对吧?但我们剧中的周志刚其实是一个朴实无华的父亲,当年这样的父亲挺多的,一家之主,一家几口都征求他的意见,他说一不二,谁先走,谁不去,等等。

《人世间》剧照

《人世间》剧照

凤凰网读书:包括那场父子吵架的戏,我有一个朋友看到之后说印象很深,他也是个男生,他回忆说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好像比父亲高了,比父亲强壮了,他的心理立刻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部剧里也有这样的心理刻画。

李路:就是到了一个时间节点,父亲要退出家庭管理的舞台了。家家都会碰到这种事,就是什么时候把接力棒愿意或违心地交给下一代,但儿子强了,父亲一定会高兴,同时也有失落。我也是,原来都说我是谁的孩子,现在都介绍他是谁的爸爸,惊天大逆转。像前几天挂到网上的一个热搜是我说的“不要低估任何一代人”,就是这样的,哪一代人都不会差,都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好,不要担心他们,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

凤凰网读书:网友们还在热议的一个人是周蓉,有人说她自私,对家里的贡献不是很多,这个角色对于原著有一些改动,您怎么看这个改编?

李路:我个人挺喜欢周蓉的,尤其小宋佳演得更加准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知识女性,那么有独立思想,为了爱情,跑到贵州大山里,跟比她大那么多的人结婚,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太厉害了。包括在那个车站,小周蓉叫弟弟抱起来跟她爸爸亲一下,这是我加的戏,有人说那个年代不允许这样,但周蓉不是那个年代的,她已经是超前的了。

剧本改编的时候,海鸰老师对周蓉这个角色不是很感冒,我后来讲,周家的孩子都得有,要把周蓉的笔墨“拿”回来,就又“拿”回来了很多。

凤凰网读书: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蔡晓光把礼送了,她去要回来,很多人说她情商低,但我觉得这个还蛮真实的。

李路:特别好,真的。我觉得这种做法挺硬气的,是她能干出来的事。冯化成就比她圆滑,你怎么能这样,我想不通你怎么能把送的礼品要回来。但周蓉这种人,需要慢慢去品,她后面的戏份多一些,小宋佳也演得入木三分,很像那个年代的文青。

《人世间》剧照

《人世间》剧照

凤凰网读书: 有一位网友问,为什么安排周父 周母同时离世?

李路:一个是哥哥和父亲在第一集同时离乡,一个是父亲和母亲同时离世,都是戏剧的安排。中国有这样的夫妻,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一个走了,另一个很快也走了,就不想在了,也随之而去了,这是让人有点揪心的。

凤凰网读书:最后一位网友的问题是,在您看来,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

李路: 我觉得最大的价值是归拢了过往这四五十年中国的百姓史,而且是用真实和温暖的叙事方式,这个太少有了。因为这么大部头的书写下来是非常耗人的,而且很多人的记忆都淡忘了,拿都拿不回来了。

凤凰网读书:我记得您说过,现在我们都太容易忘记了,您想让大家记得。

李路:太容易了,太容易忘记了。我也是时刻提醒自己要记得,因为那时候我们正年轻,是正当青春的记忆,以后的人也会拍今天的记忆。中国在四五十年高速发展期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想那个每个月只能吃两斤肉、几斤大米的日子了,但它确实存在过,而且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要忘记吧,我希望用这部剧唤醒大家的回忆。

,​中川美铃 《人世间》导演李路:致咱们逝去的青春

相关:

周芷若心狠手辣,张无忌为何还放不下她?在金庸小说因爱情而黑化的女性角色里,周芷若给人留下的印象或许是最深刻的。《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是周芷若爱情的全部,她全身心付出,也希望张无忌全身心对她。但在张无忌的心中,还有赵敏、小昭、殷离,周芷若非但不是唯一,更不是他最爱的那个。为解决这个矛盾,她杀害殷离、设计偷了屠龙刀和倚天剑并嫁祸赵敏。经过一番操作,她曾短暂拥有过张无忌的感情,但失去时却也彻彻底底。受此刺激,她心性大变,所练武功是速成但..

闫红:唐朝那些可爱的诗人杜甫和李商隐,一个盛唐一个晚唐,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个浪漫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可杜甫常常被描述成一个老实之人,作诗循规蹈矩,好像只要努努力,谁都能够到他的高度。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杜甫可古怪着呢!古怪的性格——“恃高才,傲世见疾”;古怪的诗——“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李商隐大家再熟悉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

经由过程片子去爱:战后二十年法国迷影文化史《迷影》所书写的是战后法国兴起的一场绵延二十多年的迷影热潮(1944—1968)。那是电影还是最强势的大众媒体,还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角斗战场,还没有被“收编”进学院被体制化/学科化的纯真烂漫年代。它对“迷影”作为学科研究对象的概念,定义得很清晰:“迷影的确是一种以电影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文化,其实质乃一些跟历史脉络无法脱钩的实践与一些跟历史脉络有关的行动——一些以电影为中心,去看,去爱,去正名并遵循特定仪..

良多年青人最初爱上片子,往往始自对银幕上的女性的爱慕许多年轻人最初爱上电影,往往始自对银幕上的女性的爱慕或渴求。比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饰演玛莲娜的莫妮卡·贝鲁奇,她的风情万种使得“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玛莲娜”;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宁静饰演的米兰,成就了我们对那个时代所谓“女神”的永恒而美好的回忆……每个人的观影经验中,可能都会有一部特殊的电影,成为他的性与爱的启蒙。法国导演特吕弗更是提出了一张清单,罗列出了自1945年以降的美国电影中10个“情..

中国各省幅员广袤,每个小城镇都有它的拿手菜丰子恺的黄酒、唐鲁孙的热切丸子、王世襄的熘鳜鱼、汪曾祺的咸鸭蛋、梁实秋的酸梅汤、张恨水的烤肉、周作人的苦茶、苏青的红烧鳗、金性尧的虾饺、朱自清的白水豆腐……这些文坛大家不仅在学问上精益求精,对美食的热爱更是“一丝不苟”:为了一份食物,他们有些会跑遍各地饭馆,只为对比各地特色,找到最喜欢的口味;还有些干脆直接搜集各家菜谱自己下厨,集各家之所长,探索出自己独爱的风味。下文从文化大家的美食散文集《人生..

上次去菜市场是什么时辰?多久没有顾问一盆花了?写作者首先应该是观察者。不同的写作者视角不同,观察到的细节也各有差异,作家夏佑至在其新书《蒙尘记》中,则像是带了一台显微镜,以一粒尘为起点。“甚至连一滴水的表面,灰尘也能将它们包裹起来。”平时并不惹人注意的灰尘,成了夏佑至书写的主角。“人来人去,灰尘常在”“灰尘就是空间本身”,这些带有哲思的语句,都来自对生活细节解剖式的观察。在《蒙尘记》中,夏佑至记录的无非是一些日常经验:逛菜市场,种牵牛花,跟..

孩子的成长,需要跌跌撞撞绘本《外面真好》这是“童书新品联合书单”2022年的第2期。我们每期会从各品牌筛选新上市的童书,兼顾各年龄段孩子,在选品上注重图书内容的启发性和新颖性。书单的读者不仅限于孩子,我们也会选择适合父母阅读的书放进来。每期会对图书进行简单分类,便于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本期的分类为教育类成人书、图画书、人文历史、科普绘本。童书市场品种丰富,未在推荐中的好书,也欢迎你来微信群(加书评君微信kanbooksa)和我们..

胡适:真理无限,趣味无限,前进快活也无限尽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今天,胡适先生逝世60周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胡适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著作和他的绯闻一样闻名于世。虽说时隔这么年,胡适当年关心的很多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或有巨大改变,然而,我们依旧能够从他的文字中找到深切的共鸣。下文从胡适的文集《我们能做什么》中摘选其中三篇,..

绝版多年故宫经典“参考书”中的国宝都有啥?作为明清两代皇宫的故宫,一直为人们所神往,其中所藏的各种珍宝艺术品,更令人惊叹。40多年前,被视为故宫“参考书”的经典读本“故宫三书”得以出版。拥有60年故宫工作经验的文物专家朱家溍所作的《故宫国宝100件》一书遴选了100件国宝珍品。那么,被列入这本书中的故宫国宝都有啥呢?以下内容为朱家溍为《故宫国宝100件》所作的导言部分,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本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故宫国宝100件》..

陈子善:插图若何进入鲁迅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美术类型与中国传统书画并驾齐驱、互相渗透,构成现代视觉文化。同时,以上海美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体系确立了视觉人才的主流培育方式。2022年是上海美专创立110周年,基于上海与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殊关联,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现代视觉文化”系列讲座,陈子善、陈建华、顾铮等15位专家学者,将从各自研究领域讲述现代视觉文化在上海的发展。首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带来“海派文学作品的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