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再次翻拍,不美观影前需要体味的10件事

2022-02-18 12:15:30 来源:网络

明天,2022年2月19日,《尼罗河上的惨案》就要在国内上映了!不知道你们对这部电影期不期待呢?又或者,你们看过了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已经对这部续集有了一点小小的预设呢?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海报。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海报。

不管怎么样,作为阿加莎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改编的电影都会让推理迷们乖乖掏出一张票钱,毕竟,这样优秀的故事,很难想象怎么拍才会不好看。

在电影上映之前,本期“悬疑之疑”我们先来简单科普一下《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

01 它是阿加莎所有作品中的范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两个名词放在一起,含金量已经无需多言。

先来说说阿加莎·克里斯蒂,不管是不是推理迷,有没有看过推理小说,肯定都知道这个名字,在整个推理世界里,如果说最出圈的侦探是福尔摩斯,那么最出圈的作者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从26岁开始写作到85岁去世,出版了68部长篇侦探小说,21部中短篇小说选集,18个剧本,1部自传,2部诗集,总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

法国总统戴高乐自称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迷”,英国的玛丽王后也把读她的小说作为最好的享受。在玛丽王后80岁生日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为女王祝寿,玛丽王后指定要播出她的作品。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张乐敏 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张乐敏 译,新星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即便拥有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尼罗河上的惨案》依然是阿加莎所有作品当中的范本。

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年底,正值欧美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埃勒里·奎因兄弟刚刚完结“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踌躇满志准备进军好莱坞;约翰·迪克森·卡尔在次年一口气出版了《歪曲的枢纽》和《犹大之窗》,一举奠定“密室之王”的称号。

而阿加莎,在不断尝试新类型的同时,也以一年三四本书的速度,不忘写自己最擅长的那一类推理小说。何为她最擅长的那一类小说?

大侦探波洛,在异国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了杀人案,每一个人都有嫌疑,而且这些人中间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包括最永恒的主题:爱情。

这些阿加莎式推理小说的标签,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几个字就足以概括。

02 距离上一次改版已经过去了18年

本次上映的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是第三次改版,前两次改版分别是1978年的版本和2004年的版本。也就是说,距离上一次影视版,已经过去18年了。

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由英法德合拍,时长140分钟,是当时绝对的大制作电影。演员表中,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两位奥斯卡影后、一位金球奖影后。就连饰演相对配角的贝斯纳医生的杰克·瓦尔登,也是两次奥斯卡奖提名者。如此星光熠熠的演员阵容,造就了这部经典的悬疑推理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9年引进版海报。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9年引进版海报。

1979年,中国就引进了这部电影,当时还是译制片,配音演员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都是当年国内配音演员的最顶级水平。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和我一样,在电视上看过好几遍这一版本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2004年的版本并不是电影,而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拍摄的电视系列剧《大侦探波洛》第九季的第三集,经过九季的拍摄,观众已经对大卫·苏切饰演的波洛非常熟悉,2004版也是相对对原作改动最小的改编版本。

03 此次电影版似乎在刻意塑造“系列感”

阿加莎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塑造了两个名侦探,并且两个名侦探都享誉全球的推理作家。一个是优雅精明的比利时小个子——赫尔克里·波洛,另一个是睿智细腻的乡村老太太——简·马普尔。《尼罗河上的惨案》属于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系列。

以波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一共有34本,诸如《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阳光下的罪恶》《ABC谋杀案》等阿加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是波洛系列,可见阿加莎对这一角色的偏爱。

在整个系列中,阿加莎没有刻意强调“系列感”,除了固定不变的主角波洛之外,就连他最忠实的助手黑斯廷斯也不是每一次都出场。在34本小说中,这位“第一男配”出场也不过只有9本,包括《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去埃及度假,也并没有带上黑斯廷斯。取而代之的是瑞斯上校——在之前的《褐衣男子》《底牌》当中出场过的角色,在埃及之行中或多或少充当了波洛的助手角色。

而这次的电影版却有刻意塑造“系列感”的嫌疑,2017年,原班人马就改编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当然,这样的系列也并不唐突,毕竟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原作中,也影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4 “封闭空间”不等于“密室”

封闭空间是阿加莎最擅长的舞台设置类型。注意,这里的“封闭空间”并不等于“密室”。

推理小说中所谓的密室,指的是案发现场无人可以进出,由此形成的不可能犯罪。比如房间中,被害人被近距离刺杀,但门窗反锁,那么,凶手在杀完人后,是如何逃离现场的呢?

密室推理这一类型最后指向的是某种诡计,也就是破解密室的犯罪手法。而封闭空间则并不单指物理意义上的封闭空间,它可以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因为雪灾而停运的火车,也可以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的贵族庄园,更可以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在海上航行的轮船。

这些空间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犯罪者完全可以从火车外、庄园外、旅行途中悄悄潜入,但阿加莎会用整个故事,将“谋杀动机”提到读者面前,心理上隔绝了外来人员。

“所有有作案动机的人都不可思议地集中在这里了,杀人凶手,当然也在我们当中。”

05 阿加莎最擅长写“毒杀”而非“枪杀”

阿加莎并不擅长用枪或刀作为谋杀的凶器,她最擅长的是毒药。

在她所有的长篇作品当中,共有34部小说(近一半)采用了毒杀的方式,并且涉猎的毒药范围相当广,有研究者专门写了一部《阿加莎的毒药》,科普其作品中的药物。与之相对的是,其余常见的谋杀手段——如枪杀、殴打、刺杀等,均只有十多本。

《阿加莎的毒药》,[英]凯瑟琳·哈卡帕 著,姜向明 译,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版。

《阿加莎的毒药》,[英]凯瑟琳·哈卡帕 著,姜向明 译,漓江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当时的评论家评价阿加莎,作品太过“温柔”,连血都没有,但阿加莎本人并不喜欢血腥暴力的犯罪,诚如她的作品风格一样,推理小说之于她应该是轻松和舒适的脑力享受。

阿加莎之所以对药物知识如此精准而丰富,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实际经历。她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医院的志愿者,后来又去了药房,并通过药剂师考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加莎再次成为医院的药剂师志愿者。这些经历都使她的作品里受害人中毒的细节极其丰富和准确,同时也得到了药理学专家的认可。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必要的理由,阿加莎不会轻易使用过分暴力的谋杀手段。而《尼罗河上的惨案》讲的却是枪杀案,不过相信看完整个故事,你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非要“枪杀”不可了。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6

可能也是一部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相比其他的推理作者,阿加莎可谓是见多识广。

早在1922年,她就跟随当时的第一任丈夫阿奇·克里斯蒂为筹办万国博览会而环游世界,虽说并没有踏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更多时候只是去了当时的英属殖民地,但她的眼界也已经超越了当时的人们。

开阔的眼界也给她的作品带来了更多灵感,在之后的作品当中,她多次将旅行途中的见闻写进小说,甚至把故事的舞台背景搬到国外。比如《褐衣男子》就是讲述一名英国女子冒险去南非开普敦的故事,《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她坐着东方快车旅行,《尼罗河上的惨案》故事发生的舞台也并非在英国,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豪华游轮上,就是在风光旖旎的埃及。

这也是为什么阿加莎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同样会大受欢迎。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侦探女王设计犯罪诡计的巧思,也能同时欣赏到各地的风光美景。

如果你还没有去过埃及旅游,那么《尼罗河上的惨案》应该会是一部很精彩的旅游宣传片。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7 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

阿加莎是一个诡计天才,推理作家往往一生写出一两部超强诡计的小说,就足以在推理史上留下名字。而阿加莎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她开创了无数经典的诡计类型,光是沿着她的创作足迹,都足以让后世作家写出不少优秀作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无人生还》,十个陌生人被邀约至孤岛,伴随着可怕的童谣,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一个都不剩。然后还有个逆转,告诉你这并不是天谴,一切都是人为的。

这样的模式现在我们已经能在很多推理小说中看到,包括绫辻行人的《十角馆事件》、米泽穗信的《算计》、西村京太郎的《双曲线的杀人案》等,都是沿用并改良了阿加莎所创造的这一“孤岛模式”。

此外,《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凶手设置,《ABC谋杀案》的杀人动机等等,也都是独创的新颖诡计。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所采用的诡计更是阿加莎所有诡计中最为细腻和大胆的。

依托于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加上硬核的“不在场证明”诡计,这种模式不仅后世的作家们有过诸多借鉴,就连阿加莎本人也十分喜爱,在其后的某部作品当中又一次进行了使用。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剧照。

08 男性作家不具备的独特女性视角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阿加莎最擅长的主题。

作为女性作家,她拥有完全不弱于男性作家的想象力和开阔的世界观,同时,她还拥有其他男性作家并不具备的独特的女性视角。

阿加莎虽然生于1890年,但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角色不是依附于她人的平面角色,而是敢爱敢恨,充满冒险精神的冒险家。

她作品当中的诸多女性角色,即便放在今天看,也依然走在流行的最前端,是拥有迷人魅力的潇洒女孩。

这当然和她自身的价值观也有关系,阿加莎本人就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女性,据说,她属于有史以来第一批有记录的站立冲浪的女性,这段有趣的故事就发生在1922年环球旅游期间,在她的自传中,也记录了在夏威夷冲浪的经历。

但所谓爱情,奇妙就奇妙在,即便是拥有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即便是面对一切难题都心平气和的儒雅绅士,一旦陷入爱情,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命运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不受自己的掌控了。

阿加莎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角色。《尼罗河上的惨案》主线故事就是一场三角恋,在这段三角恋中,三位年轻人都是相当优秀的个体,可是当他们彼此纠缠在一起,就会发生危险的事情。

关于独立的冒险精神,阿加莎比谁都丰富。关于爱情的教训,她也有过切身感受。正因如此,情感关系才会成为她作品当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魅力的元素。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09 依然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

说了这么多阿加莎的故事,这次的改编当然牌面上也不能弱。

本次电影版,女主角林内特由盖尔·加朵饰演。作为以色列第一女神,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形象深入人心,作为观众,我们对于由她来饰演《尼罗河上的惨案》女主角是有天然的代入感的。

在原作中,女主角林内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年轻、美貌、富有,而且非常聪明。这些形象和盖尔·加朵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致的——就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女性。但是,如果这样的女性陷入爱情了,并且踏上了尼罗河之旅呢?

本片的导演和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是莎剧大师肯尼思·布拉纳,他不仅是导演,而且还饰演最重要的角色波洛,肯尼思·布拉纳曾七度获得奥斯卡表演、导演、编剧等提名,是一个全能电影人。

同时,四获奥斯卡提名的安妮特·贝宁则饰演另一位女主角;《权力的游戏》“火吻”萝斯·莱斯利、法国美少女艾玛·麦肯等新生代也将联手贡献精彩好戏。

这样的阵容,不免让人联想到1978年的老版本,同样的大制作,同样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但是这一次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究竟有何不同呢?

明天,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

10 全片无删减

好消息,国内上映的版本没有删减。

如果不好看,我再专门写一篇文章吐槽。推理迷们,下期再见!

作者|陆烨华

编辑|宫子 申婵

校对|王心

,《尼罗河上的惨案》再100个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次翻拍,不美观影前需要体味的10件事

相关:

“拼命吃出一条路来”不论是孔子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还是梁实秋先生所言“馋非罪,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又或是作家汪曾祺笔下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中国人看来,“食”与我们的日常浑然一体,而“吃得饱”则成为幸福感的来源。然而在西方价值观中,“贪食”却属“七宗罪”之一。法国知名历史学家弗洛朗在珍奇油画中追寻中世纪西方人对极乐世界的想象——在美味佳肴带来的快乐前人人平等,人们安稳地沉溺于懒惰和贪..

陈子善:插图若何进入鲁迅张爱玲的文学作品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美术类型与中国传统书画并驾齐驱、互相渗透,构成现代视觉文化。同时,以上海美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体系确立了视觉人才的主流培育方式。2022年是上海美专创立110周年,基于上海与中国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殊关联,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推出“现代视觉文化”系列讲座,陈子善、陈建华、顾铮等15位专家学者,将从各自研究领域讲述现代视觉文化在上海的发展。首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带来“海派文学作品的插..

《尤利西斯》出书一百周年,这部“天书”的魅力在哪里1922年,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几经周折终于出版。这部小说发表之初曾饱受争议,麻烦不断,但时间证明了它的价值。时至今日已有百年,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如今被读者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詹姆斯·乔伊斯 视觉中国 资料图《尤利西斯》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鲁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

假装读懂一首诗,是诗歌最大的仇敌“诗歌”二字,仿佛离人们过于遥远,而当代诗人中,除了海子、北岛等已被大众认可的诗人,其他诗人的身份,在大众眼里有些陌生。在诗人、作家廖伟棠看来,“爱读新诗的人觉得旧诗太陈腐,离我们太遥远;爱读古诗的人觉得新诗太新,无法沉淀出来诗意”。虽然其中存在对诗歌的误解,但不得不承认,阅读新诗会让人拓展想象力。下文中,廖伟棠以诗人周梦蝶、西西以及保罗·策兰为例,为大家详细分析阅读现代诗歌时的愉悦性、想象力,..

梁晓声聊《人世间》:糊口变好了,更要看看畴前自动播放▲点击观看「凤凰网文化直播间」梁晓声:生活变好了,更要看看从前“觉得苦吗?嚼嚼自己咽了。”这是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中,演员雷佳音饰演的周秉昆的一句台词,道尽人生百味。作为成长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小城工人,他与生活在家乡这个小社会的亲友,和与时代步伐紧紧相扣的几代人共同构成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不俗的人物群像。2月10日,我们和《人世间》原著作者、作家梁晓声做了一场直播。这位古稀之年..

孤立”她:潜匿在女孩们之间的校场地下霸凌前不久,在2月6日播出的《哎呀好身材》(第三季)中,嘉宾们就“人生底牌”游戏聊起了童年“被孤立”的困境。因为有过被孤立的经历,懂得那种刻骨铭心的滋味,所以大多数人宁可选择放弃知心好友也不要再度体验被孤立的感受。在普通心理学中,孤立他人是指将人故意排斥在某一种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之外的做法,指向的是某种社会性拒绝。也因为孤立中包含有“故意”的成分,被孤立的人会在被孤立时下意识怀疑自我,认为是自己的某些..

不欢快的理由有良多,但必然都是因为没有钱“造成生活困苦的理由虽然有很多,但追究到最后,一定都是归结于‘因为没有钱’。”一句话道出大多数人的日常烦恼。解决这种烦恼的方法,好像只能是“那就再多努力工作吧”。然而,其实很多人已经工作饱和,996成为常态。在日本作家大原扁理看来,“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这实在是太不自由了!”于是,他决定“不与这个世界发生太多钱的关系”、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他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租便宜的房子、放弃使用手机、为了节省医..

现在,我们糊口在一个没有节日的时代元宵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然而,不放假的话,简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实在历史上元宵节不仅放假,而且还非常热闹:逛灯会、猜灯谜自不必说,元宵节还成就了诗词中太多因缘际会,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德国思想家韩炳哲看来,节日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神圣时间”,在这时空之中,我们告别了平凡庸常的日常,拥有了“一种提..

一周书记:为疾苦讴歌的……诗人茨维塔耶娃《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俄]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著,苏杭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1年9月版,536页,78.00元关于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我越来越感到有一句话特别有分量,不断像铅锤一样撞击着心灵:在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是野蛮的!当风雪与寒冷凝固了河流,只有诗歌是唯一的温暖与希望。在舆情翻飞、寒雨敲窗的今夜,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致一百年以后的你:茨维塔耶娃诗选》(苏杭译,广西..

所谓思乡,就是胃在“闹情感”了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似乎永远有着饱满的热情。无论是“酸甜苦辣咸香鲜”,还是“滑脆黏软嫩凉烫”,我们总能将世间风味完美地融入日常生活。而 作家最擅长和喜欢的,便是在饮食中寻找食物与人类情感的联结。作家阿城细数中国饮食文化当中的 “饱的经验”与“饿的经验 ” ,国人“吃哪补哪 ”的认识 更是让作者 由衷感叹 “吃,对中国人来说,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地步”。 在阿 城笔下,饮食 还 与思乡彼此勾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