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档案馆新馆开馆 藏品见证北京变迁

2019-06-10 08:06:26 来源:网络

昨天(9日)是“国际档案日”,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开馆。全市各级档案馆开放了23万多件档案,并推出《档案见证北京》等一系列展览,邀市民与档案亲密接触,为自己“庆生”。

200平方米壁画展现“京华韵”

昨天一早,已有不少档案迷在市档案馆新馆门前等候开馆。上午9时30分,新馆正式揭牌。这座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的中式建筑,包含6个展厅、2个具有8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学术报告厅、1300平方米的档案利用区和6万平方米的库房,汇集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服务公众等诸多功能于一身,是方圆两公里内最大的文化设施。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厅的大型壁画“京华韵”。壁画宽11.2米,高18米,面积200平方米,以时空为轴浓缩了北京故事。时间轴上,从周口店北京猿人,一直跨越到二十一世纪;空间轴上,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纵贯南北中轴线及其延长线(燕山至北京新机场),辐射整个北京市。

据壁画作者介绍,“京华韵”围绕新版北京城市总规展开。画面上,绵延的燕山、巍峨的长城,奔流的永定河、古老的大运河,以及中华世纪坛、国家大剧院等建筑,既展现了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的魅力,又凸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中关村建筑群、以鸟巢为代表的奥运文化,彰显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

670余件档案见证北京变迁

《档案见证北京》《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北京市档案馆发展历程展》等展览昨日一同亮相新馆。

其中,《档案见证北京》是新馆首次设立的常设展,分“先哲营城、图说北京、古都风韵、时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筑梦”7个部分,以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大观为主线,讲述了北京故事。

展出的670余件档案包括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档案、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记》手稿、1988年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时制作的“北京之歌”彩车模型、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模型等,其中审判川岛芳子等近半数档案是首次公开亮相。

据策展人王兰顺介绍,民国后重要历史节点的档案此次都有展出,最近百年来的“北京记忆”基本不会有断点。在“电子档案”区,观众可以欣赏“动”起来的北京往事。在声音档案区,“胡同声音”类档案让观众听到了最传统的北京声音。

开放档案近70万卷册(件)

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历史跨度约400余年,主要包括明清档案、民国时期北平地区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形成的档案。

据市档案馆介绍,1958年市档案馆开馆时,馆藏量为15万卷件。截至2018年底,该馆馆藏档案共计954个全宗,纸质档案246.4万卷/件,排架总长度约18.2公里,声像档案约3.4万盘,档案数字化副本7500多万页,数据总量约80TB。

馆藏档案中年代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朝皇帝给李舜臣及妻子的诰命。清代档案中,形成于1678年的《剿抚澎台机宜》和为纪念京张铁路通车拍摄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京张路工撮影》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目前,市档案馆已开放档案近70万卷册(件)。除来馆利用外,市档案馆还通过网上预约调卷、电话咨询、信函待查、送档上门等方式,为市民提供档案服务。

内存

市档案馆馆址几经变迁

1958年4月,市档案馆在北京市和平门内西松树胡同21号正式成立,是全国省(市)级第一家国家档案馆。当时,馆舍是一栋二层砖木结构的民用住宅楼,库房面积仅有316平方米。

1970年底,市档案馆迁入建国门内贡院西街8号。这是50年代初建的普通办公楼房,砖混结构,总面积2400平方米,档案库房面积1600平方米。

1995年10月,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档案馆在丰台区蒲黄榆路42号建成,占地面积8667平方米,主楼地上15层,裙楼3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

进入21世纪,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市档案馆库房使用面积已经基本饱和,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及业务技术用房紧缺,功能缺失,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档案馆功能的发挥。经市委市政府批准,2014年4月,市档案馆新馆在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2月竣工。2019年6月9日正式开馆。

,北纽卡斯尔联 京市档案馆新馆开馆 藏品见证北京变迁

相关:

多家机构预测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状态 贸易战成首要原因 资料图:美国最近几年经济增长率统计。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本轮经济扩张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有专家预计增长还会继续,但贸易战及不断膨胀的预算赤字等因素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脱轨。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日报道,到今年7月,美国经济就要创下最长扩张纪录,超过上世纪90年代为期10年的扩张。在始于2009年年中的这一轮扩张中,美国创造了超过20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家庭的资产净值(拥有的股票和房产等资产价值..

首博同日开幕两大文化展览一边新开两个展览,另一边热热闹闹包起粽子,昨天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端午假期,首都博物馆举办多项展览和社教活动庆祝佳节。 “芳华”讲解队与武警官兵一起包粽子 首都博物馆围绕端午节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筹备了三场特色活动。端午节当天,首博组织面向小朋友的“画舸龙舟非草草,觅得雄黄肯辟邪”主题活动,首博教育人员给小朋友讲述了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引导孩子们动手画龙舟、点雄黄、佩香囊等民俗活动。 昨..

长城沿线革命文物亮“家底儿”今天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北京主场活动上午在延庆八达岭长城脚下举行。现场,北京市长城保护员队伍宣告正式成立。 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为此本市6个区同时发布长城沿线革命文物的“家底儿”,包括门头沟区八路军宋邓支队会师地旧址、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昌平区西山惨案纪念碑,平谷区将军关抗战时期战道遗址、鱼子山抗战遗址、桃棚村抗战时期旧址,怀柔区庙上村怀..

两大文化展首都博物馆同日开幕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两大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同时开幕。一个展示文物出版的辉煌历程,一个让您欣赏到陶瓷工美大师的精彩作品。 《文化瑰宝学海方舟——新中国文物出版70周年展》以98本图书、100余幅图片,全面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图书出版成长、繁荣的历程。 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何洪介绍,伴随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文物艺术品的著录、研究和著作出版应运而生。1957年1月我国第一家专司文物考古类图书出版的专业机构——..

游园赏艺赛龙舟 市民体验民俗端午昨天,城市公园型景区接待游客55.5万人次,同比增长27.0%;现代娱乐型景区接待51.4万人次,同比增长60.6%;历史文化观光型景区接待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0%;自然山水型景区接待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4.5%;博物馆型景区接待8.2万人次,同比增长44.6%;奥运遗产型景区接待0.6万人次,同比增长52.5%。 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名的景区是:王府井接待35.0万人次,北京首创奥莱休闲驿站接待22.0万人次,南锣鼓巷接待16.8万人次,什刹..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我们走近非遗颐和园内享“非遗”精品特展,承恩寺内跟随多个“非遗”传承人现场体验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手工技艺……6月8日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北京“非遗”技艺,以多种形式在多地“绽放”。 昨天,由北京燕京八绝协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和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联合主办的“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北京燕京八绝宫廷艺术精品特展”,在颐和园涵远堂开展。在历时一个月的展览中,含..

“和满京城 奋进九州”端午诗会抒发家国情怀6月7日晚,以“和满京城 奋进九州”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端午诗会在红点剧场举行,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交通广播共同举办。 本次端午诗会通过名家经典诵读,突出传统文化节日浓浓的“家和”的概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抒发家国情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此次活动邀请到了朗诵名家和中央广播电台总台中国交通广播的主播,为现场200余名观众带来了精彩演出。现场共分为三个篇章,..

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你了解多少?

“书香海淀 快乐童年阅读季”端午专场传递阅读乐趣千龙网讯 6月7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和满京城奋进九州”书香海淀快乐童年阅读季亲子共读系列活动端午专场,在海淀文化艺术大厦举行。活动现场,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听故事、参加各类小游戏,一起做手工粽子,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快乐。 6月7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书香海淀 快乐童年阅读季”端午专场在海淀文化艺术大厦举行。(主办方供图) 本次活动分为..

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载体中,古籍善本无疑是内容最丰富、价值最高者之一。当前经过全国古籍普查以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修订等工作,我国古籍善本的家底已基本摸清,这使得对相关古籍的保护、修复更具针对性。同时,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等部门陆续推出“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等项目,为实现我国古籍善本的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