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塞林格:一个“纯粹”的作家

2019-03-19 10:40:45 来源:网络

他产量不高,一个长篇、一部短篇集、两部中篇集;他不贪心,成名后反而离开文学圈子,移居乡间,写作度日,几乎与世隔绝;他为外国文学史贡献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形象,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主人公霍尔顿成了几代美国青年的“叛逆偶像”,霍尔顿的风衣、红色猎帽,甚至他说话的方式,都是年轻读者争相模仿的对象……

美国著名作家J.D.塞林格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再版多次,迄今累计销量约7000万册,但他的文学成就不止于此。今年恰逢塞林格100周年诞辰,译林出版社日前推出作品集,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这是其作品简体中译本第一次在塞林格基金会指导下结集出版。

《九故事》提供了短篇小说的写作范式

最近两天,复旦大学、思南读书会相继举办分享会,塞林格之子马特·塞林格首度来华,与作家路内、赵松、周嘉宁等围谈。在他们眼里,塞林格最大的特点是“纯粹”——无论是生前不愿抛头露面,还是坚持书封上只需书名和作者名、拒绝任何花里胡哨的文案或装饰,塞林格都最大程度上只保留作家这一角色。

塞林格的写作影响了众多作家。比如,《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首次发表在《纽约客》上的九个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相映成趣,呈现了一系列失去自我的成年人和早慧孩子之间彼此依赖又互相伤害的局面。“我非常喜欢《九故事》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短篇小说的书写范式。”路内说,他的短篇《为那污秽凄苦的时光》正是向文学偶像的致敬之作,小说描写一个男孩打算送给心爱女孩金项链,但因他妈妈喜欢赌钱,项链输在了赌台上,其中结构和手法颇受《九故事》启发。“在出版的范畴里,塞林格就是尽量不讲多余的废话,保持了小说家非常纯然的色彩。”

“能够把一个少年人的生活写到这样细微的程度,以及对社会很明确的态度,塞林格的切入点很独特,他专注于一个青少年在进入成年之前的临界点。”赵松分析,塞林格对走红式和讨好大众式的写作非常反感——他发表文章嘲讽美国的流行杂志在约稿时要求:多一点浪漫的爱情故事,多一点戏剧化情节,不要写看不懂的东西。但塞林格明确回应:不想跟任何人达到社会性的共谋,他选择只出版四本作品,然后独居在遥远的小山坡。

“相比西方人的外表,他有一颗东方的心灵”

塞林格影响了国内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都对他赞誉有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忠实拥趸,他甚至操刀翻译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内心的沮丧、沉重、激荡、哀怨,没来由的愤世嫉俗让那一代美国青年感同身受。塞林格自己的生活,似乎被自己笔下角色霍尔顿说中——“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在赵松看来,这部小说在结构上有很多细微的安排,整体非常匀称。“塞林格更希望追求东方智慧下无我的状态,而不是个人生存里我的欲望、我的爱情、我的经历,他破掉这一切,最终达到无我,不再拘束于事物的表象,本质上就是‘空’。”

马特·塞林格谈到,当他阅读父亲作品的时候,能够最清楚听到父亲的声音,“我觉得他有一颗东方的心灵,相比西方人的外表,内心更偏东方人多一些”。马特·塞林格透露,父亲生前对道教和儒家很感兴趣,会读老子、庄子的著述。“父亲笃信,文学能够更深层次改变世界。那些看上去对世界持批评或很偏激的人,内心深处往往住着一个理想主义者。”

,读懂塞林格:一个“纯粹”汽车玻璃品牌 的作家

相关:

《偶王归来》展现杖头木偶绝活儿近日,由中国木偶剧院打造的杖头木偶剧《偶王归来》在北京上演。《偶王归来》将9部经典杖头木偶剧的精彩片段重新编排、熔于一炉,集中展现了杖头木偶的魅力。 所谓杖头木偶,指的是以木杖操纵来完成动作的木偶,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通过搓、捻、掂、点、摆、扣、转、拧等手法,使小小的木偶获得灵动的生命。 《偶王归来》是杖头木偶剧的一次集中亮相。其中,《鹤..

成为世界遗产之后怎么办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保护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于1985年正式加入该公约。1987年,长城、北京故宫、泰山、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莫高窟6个中国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而且在这一年,中国为世界遗产提供了一个新的遗产类型,具有文化和自然双重内涵的复合遗产——泰山,丰富了世界遗产的品类。 1987年后,四..

首博推出“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近日,“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400余件(套)精品文物向观众讲述了“一带一路”上的青海故事。 展览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包括“源远流长”“汉风羌道”“吐谷浑国”“吐蕃东进”“海纳百川”和影片《一带一路中的青海》6个部分。展品来自国家博物馆和青海13家文博单位,上溯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不少文物是首次公开对外展示。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3万年前的旧..

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匹配新时代当前,大家都有一个普遍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文艺对时代生活的全面观照和系统把握还不够,文艺全面参与新时代和新生活构建的深入性还不够,文艺对时代生活的引领力和塑造力还不够,文艺创作中有“高原” 、缺“高峰”的困境还没有获得根本改变。一句话,文艺创作和新时代不匹配和不相称的问题依旧比较突出,文艺创作如何更好匹配新时代,就成了我们难以回避的“时代之问” 。 深入生活才能认识和发现生活 在文艺创作中,我们无论..

文化主题公园别失去文化韵味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诸多经典人物形象。专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兴建的北京大观园,因其再现了书中“大观园”景观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其中亦陈列了一系列模仿剧中人物形象而建造的塑像。近日,“大观园塑像吓哭小孩”登上微博热搜。网友质疑称,这些真人比例的塑像与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形象相去甚远。从网传图片看,大观园的红楼人物塑像被浓墨重彩地“描眉画眼”了一番,好些人物塑像..

传统文艺表演如何“互联网+”?近日,位于北京护国寺街西口的护国寺宾馆里评书演员武启深、郭鹤鸣、郑思捷、武宗亮常驻的书场引发媒体关注,关注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传统评书表演形式之余,还开拓了一个新的线上市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让评书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输出方式” 。 互联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对着变革如此迅速的社会环境,一部分传统文艺的表演者认为传统文化艺术即将衰落凋谢,一时唱衰声一片,纷纷离..

中国国家大剧院携手作曲家陈其钢首发合唱专辑《江城子》记者18日从中国国家大剧院获悉,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首部合唱作品《江城子》专辑日前由国家大剧院音乐品牌NCPA Classics出版发行。 《江城子》是作曲家陈其钢受中国国家大剧院、澳大利亚悉尼交响乐团、英国BBC广播电台3台、英国格拉摩根冈音乐节联合委约创作的作品。此次专辑演出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携手女高音歌唱家孟萌共同演绎。 《江城子》取材自宋代文豪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的同名..

汪曾祺儿女讲述父亲:我们的父亲真是个好老头儿汪 朗 1951年出生,汪曾祺长子,散文作家、美食家。1982年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经济日报》工作,曾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著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与两个妹妹合著《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等。 汪 朝 1954年出生,汪曾祺之女,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编辑,已退休。曾选编《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草木春秋》(作家出版社)、《汪曾祺书画集》,参与写作《老头儿汪曾祺》等。 汪曾祺,中国..

与唐诗PK很受伤?宋诗“句句出深思”追求向内思考在古代文学的众山头中,对于“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句话,领悟很痛者,一定有宋诗。 《全唐诗》在清朝就问世了,而《全宋诗》的编纂,起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1998年才出版。随着宋诗研究拥有愈发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点燃公众兴致的,还是和唐诗的“千古PK悬案”。 清人蒋士铨有一首著名的《辩诗》,以犀利毒辣的语气戳穿了真相:“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复出不得已,运会实迫之。格调苟沿袭,焉用雷同词..

于魁智:来台湾表演就像回家“每次来台湾表演,感觉就跟回家一样。”大陆当红京剧老生于魁智近日在台北的记者会上说。这是国家京剧院第23次来台演出,于魁智和梅派青衣李胜素率国家京剧院80多人,一连6天为台湾戏迷朋友们献上多出经典大戏。 “1993年在台北‘国父纪念馆’表演,我记得是2300个座位,连走道都违规加座。”于魁智对第一次来台表演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次他们是巡回表演,先到台北,再到台中、台南,又绕回台北,但许多台中、台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