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生活 不变的回家过年

2019-02-12 08:31:31 来源:网络

过年与回家,好像是两个固定搭配的词语。说起过年,总是想到回家,不是回平时居住的家,而是回到自己的老家,爸爸妈妈出生的那个地方,有很多亲戚居住在一起的那个村子,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回家。

童年:大巴车与绿皮火车

1997年是我出生的那年。小时候的记忆大多都是依靠爸妈和亲戚们的口述而产生的朦胧印象。我忆不起家里还没买面包车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回老家的,只是模糊地听爸妈说过坐大巴车和坐绿皮火车的故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没有坐过绿皮火车的,有一次跟爸妈提起想坐一次绿皮火车去旅游,他们却说:“你怎么没坐过?小时候抱着你上车,进车厢门的时候,你头还磕到了门框,哭了半天……”我是记不得了,而这种朦胧的小时候的记忆,爸妈确是记得清楚。

曾经家里人买不到火车票,只能坐大巴车回家。明明是一排两个座位,却不得不挤4个人;明明只是乘车回家,却开到指定的饭店,逼着乘客下车买东西吃;不光如此,在车上还要提防小偷,鱼龙混杂的时候总是格外危险……故事讲到这里,爸爸就叫停了,说小孩子不要听太多社会的黑暗面。但我知道,那些黑暗面已然过去了,在新时代里,回家的方式变多了,安全性也提高了,尽管不如意偶尔发生,但确实幸福了许多。

成长:自驾

尽管小时候的记忆都模糊了,家里买第一辆金杯汽车的情景,我却还有些印象。爸爸带着我们去车店,小小的我开心地在汽车里蹿上蹿下的印象就留在了脑海里。打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每年开车从上海回老家的日子。上海离安徽六安金寨县约有六七百公里,我只记得每年过年回家,都要在车上坐很久很久,最久的一次超过了12个小时。春运,给那时候的我留下的印象便是堵车,无止尽的堵车,也许,还有车祸。

面包车里除了我和父母,还有在上海工厂里工作的亲戚,加上大家的行李,所以总是满满当当。我记得自己坐在最后一排,实在困了就趴在舅妈的腿上睡觉,但身体难以舒展开,坐久了整个人都觉得僵硬,着实难受。只有偶尔到了服务区才能下来休息休息。后来家里换了车,车型越换越小,从金杯车到七座的商务车,再到后来四座的小型车,但车上依旧挤得满满的——每年要带回老家的东西很多,从老家带的回来的东西也很多。有一次从家里带回上海的一桶腌菜在半路漏了,一车的咸菜味就这样弥漫开来。

不知什么时候起,每到过年,我总有一段时间的叛逆期,叫嚣着自己不愿意回老家,也许是实在不愿意忍受拥挤狭小的车厢,又或许是不愿意忍受漫长而枯燥的车程,也可能是由于长大了对家乡的感觉越来越淡了。

自己从小跟着爸妈,从上海回到合肥,又从合肥来到上海,一住就是十几年,几乎只有每年过年才回到老家,老家没有自己的玩伴,没有自己的生活,只有也许每年才见一次总是记不住称谓的亲戚和一些朦胧的回忆。小时候可以去爬山、放炮,或是玩“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长大后只有手机了,亲人就在身边,但情感却在那个小小的“砖块”身上。那时候还没有4G,更别说是WiFi,山上有时候只有2G的信号,连短信也收不到。

长大后:高铁与动车

再后来,动车出现了。动车的的确确让生活便利了许多。曾经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被缩短到只有四五个小时,最快的高铁甚至只要三个半小时,曾经拥挤狭小的座位终于可以一人一座相对来说更加宽敞,曾经离老家那么远,现在却觉得近在咫尺,不光是过年,偶尔空闲的假期也可以回去看看。

这个时候,爸爸也想着把上海的生意渐渐地开始往老家引,爸妈总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在老家生活,觉得还是家里的生活安逸又亲切。爸爸开始频繁地坐动车在上海与老家之间来回跑。我们过年回家,也从开车改成了动车。我对回家过年也少了许多抗拒,就连每年定时抢春运车票也成了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大一之后,爸妈带着弟弟彻底回老家生活了,上海只留下了我一个人,这感觉又是很不一样的,以前都是跟着爸妈一起回家,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回家了。尽管动车让上海与老家的距离近了,但是每周都见到父母是不可能了,也没人会想着帮抢过年回家的火车票,今年甚至差点忘了春运票是要提前十几天开抢的。

离开父母生活以后,我对家这个词突然有了一种眷恋。想念妈妈做的饺子,想念姥姥做的羊肉面,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年迈后,每一次见面都很珍惜,渴望与父母多说一些话,多听到他们的唠叨与关心。

回上海的那天,爸妈总会开车送我到动车车站,然后陪着我在站外等到快检票再让我进去排队,看着我检票后才离开门口,我有时候不忍回头,就怕眼泪落下来。

每年过年都要回家,真希望我每年过年都能像这样与父母一起度过。未来的交通一定会更便利,回家的时间也许还会缩短,未来的我在哪座城市工作学习也许还说不准,但回家过年,是不会变的。

今年是我一个人在上海生活的第二年,再过几天又要离开老家回上海了。爸爸的生日就在正月十一,爸爸希望我多留几天,却不希望我因为他的生日留下来,他说过生日有什么重要的,我没有回答。而我心里想着等爸爸生日之后再回到上海的原因,是自己已经大三了,以后很快要开始工作实习,不知道未来的正月十一还能否有假在家,想珍惜眼前罢了。他很固执,想我,却不会表达,我也像他。

想象着未来某天的场景,我像广告里提着大箱小箱回家的那位,说着:“爸,妈,新年快乐,我回来了。”

,流动的生活 不变青松建化 的回家过年

相关:

你想知道的《流浪地球》的问题 都在这里了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数据,截至2月11日13:00,上映7天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票房高达20.99亿,上演了一出完美的逆袭。 同时,这部影片的口碑也在朋友圈里刷屏,豆瓣评分高达7.9分,不少观众纷纷表示震撼,认为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还有很多人激动称,还要去二刷、三刷。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原著作者刘慈欣则直接给出满分:“我觉得是达到了好莱坞一流科幻片的水准和层次。” 没有流量明星,也并非合家欢题材..

悠扬古乐声 欢喜中国年——中国编钟和京剧在美演出侧记八音和鸣,古乐悠扬;国粹京剧,余音绕梁。10日在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厅,来自湖北歌剧舞剧院编钟国乐团和中国国家京剧院一团的艺术家们联袂献上了一台“欢乐春节”大戏。 不论是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编钟古乐,还是传统京剧的唱念做打,都令现场观众如醉如痴,叫好连连。 坐在记者身后的道格·阿克森先生住在临近的印第安纳州,因收养了现已11岁的中国小女儿而对中国文化萌生极大兴趣。虽然小女儿生病不能前来,他还是带着已经..

南派三叔:时间才是最珍贵的货币《盗墓笔记》的读者小到13岁,大到86岁,都会给南派三叔写信,大家最集中的诚挚问候就是一个:“你到底什么时候写完?”南派三叔收到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我已经86岁了,你再不写完我等不到了。” 接受南派三叔的“旧坑”未填,再挖“新坑”,理解偶像这些年起起落落的挣扎和不易,已然是他的读者“入坑必备”的一项基本心理素质。 其实在以前很长时间里,南派三叔自己都认为并不能写完属于《盗墓笔记》的故事。直到他创作《盗..

文博馆所里过大年成中国新民俗故宫博物院首次整个春节假期都限流,国家图书馆到馆人次同比增长140%,中国美术馆观众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去文博馆所里过大年,成了中国的新民俗。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北京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大批市民进宫过大年。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从初一到初六,网上提前预约都满了,每天8万人。”故宫工作人员11日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故宫也是头一回。动用近千件文物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首次复原的“天灯..

把偶像丢进撒哈拉20岁的你,有哪些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 这个问题,《横冲直撞20岁》节目组曾在初期策划调研时,抛给一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结果有近70%的受访用户第一选择了野外徒步,位列其后的第二选择是极地探险。 敢想,敢做,敢突破,不满足于现有的人生剧本,时刻惦记一场遥不可及的探险……年轻一代95后精神世界的“敢”文化,正在慢慢凸显和发光。对世界的复杂性尚且知之甚少,可对世界的探索欲又在空前膨胀。 曾一手打造出爆款综艺的..

新一季《奔跑吧》“伐木累”终散场2月11日是农历猪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浙江卫视《奔跑吧》官宣了新一季“跑男”阵容,坐实了传言已久的嘉宾阵容“大地震”——邓超、陈赫、王祖蓝、鹿晗,集体退出“伐木累”家族。原“跑男团”只有李晨、杨颖(Angelababy)和郑恺留任。新加入的阵容为朱亚文、王彦霖、黄旭熙、宋雨琦。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档国产户外真人秀的代表节目,将何去何从? 邓超、陈赫、王祖蓝、鹿晗4人集体告别“跑男”,令不少观众感到唏嘘。毕竟,..

《夏摩山谷》:做时间的朋友,更要抵抗时间“她醒来,发现自己坐在从曼谷飞往廷布的飞机上。早上9点15分。飞机在下降,准备停留在加尔各答。”读到这一段,我明白,那个文字空灵、性情隐遁的庆山,又要带领读者在半空中翩翩起舞了。长篇小说最能表达写作者的内心思考,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不妨放下所有的防御,仿佛坐在摩托车后座,任凭作者使劲儿一踩油门,“突突突”带你闯荡山河。 没想到,《夏摩山谷》重塑了我阅读长篇小说的经验。 多数长篇小说,哪怕情节再繁芜、人..

国家博物馆春节假期人气爆棚大年初一3.7万人次、大年初二6.67万人次、大年初三6.8万人次、大年初四6.57万人次、大年初五6.6万人次……在学生寒假观展旺季和春节小长假客流暴增的双重推动下,国家博物馆春节假期人气爆棚,初二到初五连续4天现场观众突破6.5万人次。 春节期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等吸引了大量观众。据统计,国家博物馆6天接待观众数量达358020人次。..

先锋作家残雪写就《赤脚医生》先锋作家残雪耗费3年时间精心打磨的最新长篇小说《赤脚医生》日前出版。 书中主人公亿嫂年轻时不甘平庸,出外闯荡,进入了县城的医疗培训班,成为一名学员——未来的赤脚医生。残雪通过对赤脚医生亿嫂、米益、灰句等人的成长过程和他们行医故事的描述,将大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依存关系不断加以披露,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建构这种未来世界里的新型关系,其间有很多描述惊世骇俗。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每一个普通读者都有可..

四万观众大剧院享受艺术新春春节假期北京文化市场热热闹闹,仅国家大剧院就精心策划组织音乐、舞蹈、戏曲、儿童剧等演出21场,演出上座率达到97%,共有2.6万人次观众观看各类演出。此外,还有1.4万余人次观众在节日期间走进国家大剧院,参观游览剧场和艺术展览,欣赏公共空间公益演出。 节日期间大剧院演出类型丰富、精彩迭出。2月6日至10日,爱尔兰国家舞蹈团踢踏舞剧《舞之韵》尤其引人注目。作为爱尔兰的文化名片,踢踏舞一直以繁复的舞步、整齐的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