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物长宜放眼量

2018-10-12 09:44:53 来源:网络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与我国传统的正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上巳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等一同构成了完整的重数节日序列。它们是良辰美景,是农耕生活中的时间坐标,也是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在特定时令里获得了迥异的文化意义,又在冬去春来循环往复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纷繁变迁。

九九之说在中国文化中意味深长:既是“宜长于久”的永久,也是“九九归一”的终极临界点,为阳盛之极致,再往前走,即是衰落。处于寒露节气中的重阳节,正值万物冬藏之前最绚烂的一天,它在鸿雁来宾、菊有黄华、盛极一时的光景里,承载了人们朴素的隐忧与夙愿:避恶禳灾,祈福延年。

在古代,人们庆重阳节的必然动作是登高,必要陪伴是菊与酒。古代文人的重阳节还要加上重要的一项:吟诗。李白曾写《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登高、饮酒、赏菊都在这短短一首诗里了。这几项因子,个个有渊源,彼此有关联,诗意效应累积叠加,以至于唐朝诞生的有关重阳的诗句数量之多在古代节庆诗作中屈指可数,目前仍有三四百首可寻。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仰慕名山大川,重阳登高必然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九九正值凉风乍起,天地始肃,万物自喧嚣里渐渐收声,秋上心头成为“愁”,人们仰望宇宙之辽阔,俯视生命之无常,正是感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之时;菊则因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心爱之物而成为隐居生活的代名词,唐代咏菊几乎必提陶家,形成“自有渊明始有菊”的佳话,“陶菊”作为一种隐逸清简的文化品格,逐渐与重阳文化融为一体;酒更是毋庸赘述,在我国绚烂的文学史中,酒香诗魂缭绕相亲,重阳节必要“但将酩酊酬佳节”:李清照吟“东篱把酒黄昏后”诉愁,韦庄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思乡,杜甫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感慨物换星移又一秋、珍惜眼前看花人的重阳情怀。

我们的祖先正是这样,在登高、啸咏、饮酒、赏菊、宴客的日常节庆动作中,将生命感悟、家国情怀、宇宙观感氤氲于心胸,诉诸笔墨,造就了灿若星河的文学艺术。进入当代社会,在技术的加持之下,我们的生活逐渐远离土地,与自然的沟通之径日趋淡漠,对春华秋实、天时地利渐渐失去了敏锐的知觉,对节气、节庆习俗等等属于传统中国的文明知之甚少。重阳节的核心元素于今似乎失去了现实意义:从公寓高层俯瞰大地的体验天天都有,密密麻麻的城市森林却让人丧失了“天人合一”的想象力;现代培育技术与方便的交通运输使得家里的鲜花可以四季不败,菊不再是笑傲寒秋的娇子;酒不缺,陪伴喝酒的人却不那么好找了,心灵相通者更是稀缺,以至于网络上有人调侃,大多数人所谓的“我有故事,你有酒么”其实是“我有垃圾,你有桶么”。

技术的胜利与文化的困境并存是现代社会普遍发生的悖论。然而,传统文化与当今日常生活并非隔绝。秋高气爽之时,人们心头涌起的依然是挥之不去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刚刚结束的每年一度的“黄金周”,也与古时寒露节气中人们会外出活动、享受一年中最后繁华的习俗遥相呼应。近几年,取“长久”之意,重阳节也被定为“老年节”,传统节日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希望。更多因循的文化血脉在社会和个体身心的暗处涓涓细流,只是大多数人并未唤醒自身去体会、去参悟、去歌哭的文化自觉。

风物长宜放眼量,不仅要向前方眺望,更需向历史深处回望和致敬。从“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诗意豪情到“我有垃圾,你有桶么”的嘲谑调侃,其间历经多少社会、人生、文化、审美的起伏转化,使人思量唏嘘。我们口口声声念叨着的、期冀得以发扬光大的传统文化,若不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为出发点、为根基、为宝库,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枝繁叶茂的丰收之时。

,重阳节:razer驱动 风物长宜放眼量

相关:

不能放任“李鬼非遗”作怪在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或市场认可度较低的背景下,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即由于项目深受欢迎导致“李鬼”层出不穷,假冒的“非遗作品”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以华北某地的糕点企业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糕点远近闻名,其制作技艺早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至今仍沿用传统的工艺流程,这家企业的糕点产量并不多。可近年来,多地开始出现该企业的“分店”,并公开售卖其产品。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从未授权任何单位..

《诗经消息》揭示微言大义作家黄德海的新作《诗经消息》分享会近日在北京举行。 评论家李敬泽、李宏伟等与会人士认为,每一个时代对《诗经》的阅读理解都有其特点,但《诗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被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研究的,这就把《诗经》的价值窄化了。黄德海在《诗经消息》一书中,通过《〈国风〉的俭德》《〈诗经〉的“观”》《〈诗经〉的“遯”》《〈诗经〉的图景》等篇章,探讨、辨析历代对《诗经》的解读,探寻《诗经》产生时代的历..

从蒋彝的 《巴黎画记》中,寻找中西调和的绘画路径作为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旅居英美四十余载,以“哑行者”出版了隽永的系列画记,文画互映、诗书交融。他先后任教于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读蒋彝半个世纪以前的游记《巴黎画记》,丝毫不觉无趣和老套,反而在他清新的插图与闲适的文字中感受到与这城市不断相遇的惊喜和欢愉。 初读《巴黎画记》,便于蒋彝笔下的巴黎生出几分亲切,因其勾勒的图景并非仅是高..

中国已评定公布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根据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截至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已评定公布20个省(区、市)的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达61万公顷;另有24个省(区、市)的67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报告说,2017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一批、第二批共2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工作,评估时段为2014年至2016年。评估结果显示,这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累计超过8000万人次,其中免费接待近44..

杨丽萍新作《春之祭》昆明首演 拉开全球巡演序幕11日晚间,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新作《春之祭》在云南昆明首演。当晚,表演剧场内座无虚席,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而持续的掌声,正式拉开了该剧全球巡演的序幕。 当晚,记者刚刚步入剧场内,只见演员们盘腿静坐在舞台上,仿佛一尊“佛像”,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缓缓飘散的烟雾,一位身穿红色长衣的“僧人”将金色的“唵”“嘛”“呢”等佛语字砖整齐放置在舞台上。不一会儿,此前因排练受伤骨折的杨丽萍拄着拐杖现身,来到剧..

张衡地动仪到底长啥样? 我们翻了100多年的历史课本中的“张衡地动仪”最近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先是有报道称,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内容被删除。随后,人教社否认该消息,称课本中对地动仪有专门介绍。这引起了网友对地动仪的讨论。 那么,历史上真的存在地动仪吗?地动仪的复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史料中的地动仪 首先,关于地动仪,历史上确有记载,而且这样的记载见于多部史书。 2006年,中国科学院教授冯锐等人在文章《地..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乐大典》600年风雨飘摇今何在约3.7亿字,共计11095册,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现今存世却仅有400余册……它,就是大型类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由明代才子解缙等人编纂而成,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籍。其12册原件正在北京展出。《永乐大典》600余年沧桑的历史,也正是中华典籍文化聚散流变、悲欢离合的缩影。 12册原件亮相,每一册都有故事 这几天,“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在北..

动画人物成皮影主角“乔治,你看到了我的恐龙先生了吗?”当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悄悄爬上皮影戏的“戏台”嬉戏打闹,在场的大人孩子无不被这种“跨界”的演绎形式所吸引。近日,以“魅力水城新时代,京迁文创共发展”为主题的“水城迁安展示周”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拉开帷幕。迁安郭宝皮影、迁安手工造纸、马兰巧娘手工布艺等一批文化项目也在现场逐一展示。 水城迁安展示周活动共设置了“水城迁安展示周主题展览”、“主题圆桌论坛”和“..

贾平凹:写出中国人状态,就是世界文学一部分10月7日,第125期文汇讲堂《让世界认识贾平凹》邀请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主讲《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传播》,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作回应主讲。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与顾彬展开圆桌对话。 当一个人被拉出来评头论足的时候,作为一..

中国美术馆展出101件作品 馆藏经典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中国美术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展: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展(1978—2018)”,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创作于1978年至今的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装置作品共101件,分为“春风又绿”“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三个部分,梳理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力图多角度地展现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美术事业创作和发展的成就。 自1978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