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乐大典》600年风雨飘摇今何在

2018-10-12 09:44:08 来源:网络

约3.7亿字,共计11095册,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现今存世却仅有400余册……它,就是大型类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由明代才子解缙等人编纂而成,保存了中国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古籍。其12册原件正在北京展出。《永乐大典》600余年沧桑的历史,也正是中华典籍文化聚散流变、悲欢离合的缩影。

12册原件亮相,每一册都有故事

这几天,“旷世宏编 文献大成——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文献展”在北京亮相,迅速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

此次展览通过展出《永乐大典》原件12册,以及其他珍贵善本古籍、名家手稿和舆图等,勾勒出这部大典风雨飘摇的命运。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该展览是今年典籍博物馆的主题大展,12册原件,每一件背后都有故事。像卷3618、3519“门”字韵这一册,发现于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

“发现时,书的‘天头地脚’已经被裁掉了,书用来夹鞋样、花样。幸而我们有‘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有字的部分没有损坏。”现在说起来,陈红彦仍是满脸庆幸。

展览中,一些看似与《永乐大典》没有关联的展品,其实背后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编纂官解缙的作品,姚广孝的手稿,等等。

曾有观众担心,这次展览后,何时能再看到《永乐大典》原件会是个未知数。不过,陈红彦表示,其他册次还会陆续跟大家见面。

初名《文献大成》,终成《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成书,还要追溯到600年前。1403年,永乐帝朱棣命令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主持编纂一部大型类书,宗旨如下:“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古代信息不发达,尤其学术类书籍,出版后极易失传。再要将它们集中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物力。

解缙很快完成了任务。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即向皇帝呈送了初稿,名为《文献大成》。但永乐帝并不买账,认为此书“所纂尚多未备”,于永乐三年(1405)下令重修,设置总裁、副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

在这种“文化总动员”之下,朝野上下两千多人继续编书。总部设在文渊阁,由光禄寺负责送饭,锦衣卫负责保护人身安全。永乐五年(1407),第二稿完成。这一次,永乐帝很满意,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开本高50厘米,宽约30厘米,使用洁白柔韧的皮纸。除将各个门类事物的首字用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均为当时流行的台阁体。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文字为红色,断句和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全书“朱墨灿然”,为写本中的精品。

这部书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所有图书资料,按照《洪武正韵》,将相关内容的一句、一段或者整篇、整部书摘引抄录,共计3.7亿字,全部手工抄成。书内插图,亦是精美无比。 

正本神秘消失,副本命途多舛

永乐六年(1408),《永乐大典》完成抄写,即为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由于体量巨大,书成之后,永乐帝并没有翻阅过几次。此后的弘治皇帝和嘉靖皇帝对其颇为喜爱,尤其嘉靖帝,手边常备着一两册,成了“案头书”。

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着了一把大火,给嘉靖皇帝提了醒。他命令大臣缮写《永乐大典》副本,“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

参加人员同样阵容强大。当时选出誊录、绘画生员109人,每册结尾处要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的名字。

嘉靖皇帝要求完全按照正本的版式、行款等进行誊写,而且要保证质量,稍有错误便需重抄。所以,《永乐大典》的正副本几乎一致。

耗时5年,副本重录终于完成。但也是从那时起,正本即下落不明,仿佛人间蒸发,甚至找不到任何损毁或有关去向的记录。只留如下几种猜测:

一是随嘉靖皇帝陪葬,二是毁于明末李自成起义的战火,三是毁于乾隆年间宫内大火,四是仍秘藏于皇史宬夹墙内。可无论哪种说法,又都不太经得起推敲。

副本虽然存世,却是命途多舛。它的流散,则可称为“国人之痛”。

抄录完成后,副本最初放置于皇史宬,后收于翰林院。这也为更多人能接触到《永乐大典》制造了机会。乾隆五十九年(1794),《永乐大典》副本已有千余册去向不明。

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翰林院遭劫,《永乐大典》亦难逃厄运。清廷议和后,当时的北京外国使馆林立。翰林院官员监守自盗,“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加穿于身,偷《永乐大典》二本”,洋人花10两白银便可买到一册。

据统计,至光绪十二年(1886),翰林院的《永乐大典》仅存900余册。1900年,庚子国变中,翰林院被烧,副本多册被焚毁或窃取。据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由于《永乐大典》“块头”很大,被侵略者用来填平沟渠、构筑工事,甚至被当作上马石,也有说书着火后投入池中灭火被淹的。

清朝末年战火频仍,朝廷无力保护剩余的《永乐大典》。它的流失,似乎已不可避免。

近代,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残本移交京师图书馆(即国家图书馆前身),那时,数量仅为64册。

为何《永乐大典》是“辑佚的渊薮”?

由于屡遭劫难,目前,《永乐大典》已知存世有400余册,数量不足原书的4%。其中224册藏于国家图书馆,另有200余册流落海外。

很多人可能并不明白《永乐大典》的重要性,因而也不理解搜寻它的重大意义。《永乐大典》有一个绰号,叫“辑佚渊薮”,意思说它保存了明初以前大量重要文献,很多消失的典籍因此得以传世。

比如《旧五代史》一度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直到编《四库全书》时,才从《永乐大典》中重新辑出,也才有了“二十四史”。

除此之外,《旧唐书》《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还有宋本《水经注》《薛仁贵征辽事略》……类似的书,如果列成书单,会很长很长。

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还早了300多年,是当之无愧的的珍本秘籍宝库。

著名文学家、收藏家郑振铎曾为搜寻《永乐大典》耗费巨大心血。他亦感叹,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的话,我们对于中国古文学史的面貌便可以看得更完全。

大概也是因为寄托了太多的民族情感,尽管明知《永乐大典》正本下落已成悬案,仍有很多人愿意相信,它依然留存于世,静静地呆在某个地方,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时刻。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rbq到底是什么意思 《永乐大典》600年风雨飘摇今何在

相关:

动画人物成皮影主角“乔治,你看到了我的恐龙先生了吗?”当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悄悄爬上皮影戏的“戏台”嬉戏打闹,在场的大人孩子无不被这种“跨界”的演绎形式所吸引。近日,以“魅力水城新时代,京迁文创共发展”为主题的“水城迁安展示周”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拉开帷幕。迁安郭宝皮影、迁安手工造纸、马兰巧娘手工布艺等一批文化项目也在现场逐一展示。 水城迁安展示周活动共设置了“水城迁安展示周主题展览”、“主题圆桌论坛”和“..

贾平凹:写出中国人状态,就是世界文学一部分10月7日,第125期文汇讲堂《让世界认识贾平凹》邀请德国著名汉学家、作家、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顾彬主讲《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传播》,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作回应主讲。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郜元宝,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与顾彬展开圆桌对话。 当一个人被拉出来评头论足的时候,作为一..

中国美术馆展出101件作品 馆藏经典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近日,“中国美术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展: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展(1978—2018)”,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创作于1978年至今的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装置作品共101件,分为“春风又绿”“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三个部分,梳理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力图多角度地展现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美术事业创作和发展的成就。 自1978年始..

国家大剧院“歌唱北京”新作品音乐会重磅亮相昨晚(11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歌唱北京”新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隆重上演。国家大剧院委约印青、臧云飞、杨帆、郝维亚、蔡东真、赵季平、张千一、杜鸣心、孟卫东、唐建平十位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创作的“歌唱北京”主题音乐作品回响在音乐厅的舞台上。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携手艺术家幺红、张宁佳、袁芳、赵宁等以及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演绎。 本场“..

宋词佐酒话重阳“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祈求长寿的节日。呼朋引伴,登高望远,赏花饮酒,吟词作赋——佳节又重阳,感谢宋人,在小词里面坦诚记录下自己的重阳节,让我们得以重温天水一朝的诗意生活与重阳味道。 与客携壶上翠微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苏轼《定风波·重阳》 元丰四年(1081)的重阳节,苏轼身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虽仍任团练副使..

美艺术家央美个展阐释“天人合一”来自美国的艺术家苏珊·斯沃茨昨天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始了她的个展“个人历程”,83幅布面丙烯作品展示了她对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解。 展览由央美与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基金会主席沃尔特·迈斯林介绍,“以艺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但在美国历史上却很短。这次展览带来的作品是关于光、安静和无声的。”苏珊·斯沃茨的创作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写意”,她的早期作品多为印象派风景..

《重新生活》讲述反腐故事10月9日,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召开作家张平长篇小说《重新生活》研讨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阎晶明等出席。 《重新生活》是继《国家干部》之后,时隔14年,张平创作的又一现实主义力作。《重新生活》从反腐入手,涵盖了对反腐斗争、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城市改造等民生问题的思考。小说中的各色人物费尽心机想要沾特权的光,他们的行为没有触及法律,获得的只是一点小恩小惠,正是这样的“平庸之恶”,构成了腐败的社..

“文化”旅游市场大有可为今年国庆假期,文化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在全国接待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43%和9.04%的大背景下,文化类景区订票同比增长超过36%。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高达4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旅游市场都以景区景点观光游为主体。与此相对应,自然风光成为最受青睐的旅游对象。当大大小小的旅游风景区、风景点都人满为患的时候,一些展览类场馆却冷冷清清,乏人问津..

非遗创业:感兴趣的青年多,能留下的少“小时候家里用的床单、衣服、背袋都是用我们当地的手工布做的,很有质感,每样东西可以用很久,三五年都不会坏。”老家的布艺承载着布依族青年韦祥龙的童年记忆,“可是后来这些东西就越来越少了。” 大学时,韦祥龙在四川美术学院读室内设计,在一次走访中,他被一条晾在外面的间色裙所吸引,“非常华丽”。他一路追寻找到裙主人,却被告知,这条裙子只是在一个人去世时才穿。这让韦祥龙感到震惊和无奈。 毕业后,韦祥龙工作一..

袁运生:用中国文化重构美育体系今年9月10日,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建校百年教师节大会,授予袁运生等20位老教授为首批“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表彰他们对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年逾八旬的袁运生,秉承“走中国之路”的精神追求,为铺就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之路,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几十年。 近日,我们来到袁运生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跟着西方走,只会成末流” 1979年,袁运生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作的壁画《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