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热潮 人文美学渐渐苏醒

2018-09-18 10:33:23 来源:网络

从英国植物学家约翰·西布索普的博物学名作《希腊植物志》、“美国鸟类学之父”亚历山大·威尔逊的《美国鸟类》,到英国博物学家约翰·乔治·伍德的第一本著作《自然图志》……日前,大型影印文献丛书“寰宇文献·西方博物学大系”首批12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立项50种,未来计划陆续出至百余种。

所谓博物学,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学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西方博物学大系”总主编江晓原介绍说,博物学谈不上有特别复杂的理论结构,专业训练也相对容易,因此,海内外不乏博物学者。国外博物学出版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如今,随着国内博物学主题图书不断升温,博物学这门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学问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记者注意到,除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这套丛书之外,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自然文库”“博物之旅”等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也推出多种博物学普及读物。在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商务印书馆艺术与博物学总顾问薛晓源看来,博物学频频进入大众视野,对人文美学的苏醒大有裨益。“孔子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看似小众的博物学在公众层面的复兴,彰显了深度求知、艺术鉴赏、科技人文融合的多元欲求。”而当越来越多读者重新思考自身和自然的关系时,现代人的心田也以更广阔的维度获得润泽。

没有影像技术的时代,博物学者以逼真绘图留存花鸟风姿

“寰宇文献·西方博物学大系”计划推出的超百种西方博物学著作,时间跨度为15世纪至1919年,作者分布于16个国家,写作语种有英、法、拉丁、德、弗莱芒语等,涉及对象包括植物、昆虫、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等。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西方博物学大系”是超大型世界文明原版图书出版工程“寰宇文献”子丛书,理念源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环球图书馆”。为重现博物学研究走过的漫漫长路,“大系”编纂团队和西方重要图书馆合作,目标是将西方博物学重要著作“一网打尽”,也为中国的基本文献储备与文化传播作出贡献。

“大系”中不乏篇幅厚重的书,比如第一批里约翰·西布索普名作《希腊植物志》多达2100页;第二批在印的,有4200页的《动物志·动物图志》、6000页的《爬行纲通志》;已列选的篇幅最大的,当推瑞典著名科学家林奈《植物种志》,达到惊人的7400页。

书页翻飞间,每一片羽毛和翅膀的光泽、每一处叶子的纤毫毕现、每一次蝴蝶与枝叶的相依偎……逼真的原版绘图,栩栩如生再现花鸟风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正寰告诉记者,早期博物学者开展自然调查时没有现代影像技术,所获生物标本的自然形态必须通过绘画方式得以保留。一次科学考察必然要派画家随行,甚至许多博物学家本身就是优秀的画家。当时的画家原作完成后,需要版画家进行二次创作——按照原版画作创作版画用于制版印刷。因此,经典博物学图书,每本都堪称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的艺术品。“早期十五六世纪著作使用木板雕刻,到了17世纪后铜板蚀刻技术日臻完善成为制版主流,图片的精细程度也有了质的飞跃。读者可根据图书原版出版时间,比较技术进步对插画艺术的影响。书中许多优秀插图原版仍保留在欧美各大博物馆中,成为先辈博物学家对人类文明接触贡献的见证,激励着现代博物学发扬光大。”

在学界看来,博物学者绘图的过程能将不同标本中的共性凸显出来,因此有着照相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多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博物学的重要性或许不再像几百年前“大航海时代”那样前卫和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博物学过时——即使在影像技术十分发达的当下,生物制图依然是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必修课。

“小众”博物学图书悄然升温,现代心灵渴求博物文化滋养

身处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总有人抱怨失去了欣赏自然之美的时间和心境。“寰宇文献”运营人黄曙辉认为,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的适应于环境的学问,也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之一,它发展缓慢,却稳步积累着人类的智慧。花花草草的学问看上去似乎“无用”,但这种“无用”恰是博物学的魅力。“人们的心灵亟需博物学文化的滋养,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然,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文人对博物学早有探寻。比如,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传统花鸟文人画也倾向于表现大自然的灵动,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那么,中西方“博物”传统及观念有何异同?江晓原说,“搜集植物、动物,或给它们画图谱,或记载它们的特性,中国古代和西方是一样的。不过中国古代的图谱绘制规模没那么大,这是中西差别之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近年来参与了多种博物类丛书的策划编撰,他告诉记者,观照万千动植物、洞窥天地大美的“博物学热”,不仅仅是观察和开列珍品清单,也愈发体现了城市人文情怀,是对自然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博物学图书都在大量出版,拥有海量读者。走进美、英、德、法、日几乎任何一家大书店,博物学图书都占据相当的货柜面积,通常会有博物学专架。与其说博物学这门学科太小众,不如说它经过了变形,以更为接地气的方式渗透于整个社会的阅读谱系,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休闲方式、认知方式,也对大众的自然观、世界观产生着实实在在的影响。”

,博物学热潮 人文美学渐萧淑妃 渐苏醒

相关:

一季清秋 素心安然[一] 十月仲秋。流金灿烂。目光尽处揽尽所有的丰盈润泽。心间铺满浅浅的温柔。不易察觉的笑在嘴角氲散。薄凉的心顿感一份贴心与安暖。 季节悄然生长。云水的故事。风月的传说。红尘深处的眷恋。在如水静谧的心灵开出洁白的花朵。苍白。柔软。心疼得叫人落泪。清灯孤伴。冷月浅照。依然孤单地行走冰冷地凝望。才发现。这孤独一直沉重地背负。不舍离开。 很想在这深情满溢的季节。抒写秋水长天的风景。将心涂满缤纷的色彩。很想在..

蒲苇之乡这是一座很小很小的村庄。整个村庄最多时候才三十几个人。而如今常住人口仅仅十一个。 这是一座偏远的有点原始古朴的小村庄。远离人烟聚集的其他大村落。这儿被家乡的父老乡亲戏称为“小台湾”。因为每当下雨。尤其是稻田灌水后。那条连接外面的唯一一条土路。就被泡在水中。连人都几乎过不去。 然而。这里却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想当年。马鸿逵一眼就看上了这里。因此把这里作为马家军的军马场。专门用来牧羊军马。因此。建国后这..

当秋天再来的时候我这个人总是后知后觉。当描写秋天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地出现。我还体会不到秋天的味道。或许南国的秋天来得比较迟。亦或是四季并不分明让我在夏秋交接时感受不到那份明显的季节更替吧。总之。时间确实已到了深秋。而我看到的还是夏天绿色的尾巴。和浅秋几片枯黄的落叶。白天的温度依然是夏天的温度。只是早晚的风。真的凉了。凉得穿着七分裤的小腿已经不胜寒凉。想要穿上长裤来挡住风寒了。秋天。真的来了。 喜欢到田野散步、散心..

流年里,那些回不去的岁月人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前进。总是在走过一程又一程后。又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未知。人生弹指芳菲暮。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 流年里。那些回不去的岁月。回想。昨日。校园里的林荫道上。那些堆积在地上的黄叶。踩上去簌簌作响。带着阵阵惬意。那一片片随风从树上飘落的黄叶。恰似只只翩跹飞舞的黄蝶。带着对树的无限眷念。化作对明日新叶的深情…… 流年里。那些回不去..

家乡的秋天秋是来了。虽然轻轻地、柔柔地。你几乎闻不到她的一丝气息。但她是的的确确的来了。只要细心的留意。总能捕捉到她的芳影的。 秋终于来了。带着它的清凉、带着它的成熟来了。天气不再那么的闷热。变得渐渐爽朗起来。天也似乎变得高了、变得蓝了。秋风卷走了夏空中残存几朵云翳。仅留一片清澈的碧空。雁儿随着秋的脚步。也成行成群的飞回家乡。游子的高吭不时的在空中回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天气已渐渐变得不再那么的炎热。你若..

静守爱似花开。情似花蕾。用芬芳倾情灌溉。等待繁花开满天际。那里是属于我们爱的见证。静守幸福花开!——题记 【一】 凌晨时分。依然没有睡意。脑海浮现。一个熟悉的画面。他。帅气十足。不忍心扰乱清静的生活。一种无所顾忌的倾心交流。于另一场景交相辉映。幽默的。风趣的。常常浮现在脑海。我认定。这是会一生相惜的蓝颜。而且是纯友情的。无一点暧昧成份 五年相携一起走过。回头想想。这条路走的好坦然。不为其它。清新的日子..

沮丧至极我不得不承认今天我的情绪实在是差极了。在和朋友们聊天开玩笑的时候我也是完全没有了心情。因为我的心里一直在惦记着一个人。我知道我对她的爱已经越来越深了。并且。每一天都在加深着。无法自拔。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如此爱一个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人值得我去疼爱吧。从来没有过这么坚定。也从来没有过这么想一个人。 从昨天开始。甚至是前天开始。我感觉我真的开始快要崩溃了。直到今天下午。我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

清晨日暮 我等着你的归期我想。应该写一篇文字给她。虽然。不是什么特殊日子;也没有。什么特殊事情。中秋已过。天气渐凉。北方的她。现在还好吗?我的世界。不允许她的缺席。或者说。这是不愿意承认的依赖。但是。我必须诚恳的面对自己。她总是强调。我是力量的源泉。心里是明白的。没有她、我会懒得要命。 我没有告诉她。我对女子有着天生的抗拒。不要靠近。那是最危险的动物。在她看来。我就是任性不讲道理的孩子。她哄着、宠着。愈加放纵了我的肆意..

闲心碎语金秋的傍晚。迷失了的我仰望着星空。心是空荡荡的。 这样的季节和这样的情境。总是让人想念起什么。而淡淡地忧伤早已悄悄地弥漫开来。 不远处是个公交车站。我坐在车站旁的一个小花园的长椅上。注视着车站上正在等车的一对小情侣。女子穿着简单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两人彼此依偎。有说有笑。不知小伙子说了什么。两个人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地打闹起来。女孩子跑到距我不足五、六米的地方笑个不停。这个时候。我觉得我的目光有点..

父亲的自行车父亲有一辆自行车。乌黑锃亮。是永久牌还是飞鸽牌的。我忘了。只是感觉这辆自行车非常神奇。因为神奇的自行车上。总有昂然的父亲。 小时候。父亲这辆自行车是我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不管是下乡还是进城。泥巴路还是石子路。也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父亲总是极力把握好平衡。将全家人稳稳的载住。上坡路上。特别是雨天。父亲费劲的躬着身子。两肩抬得很高。双脚使劲的踩着踏板。自行车摇晃着。却倔强的随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艰难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