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文学“虚热浮躁”

2018-05-26 15:21:50 来源:网络

邵燕君著《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初闻此书,我真是既惊喜又担心。国内终于诞生了一本对本世纪首个十年的小说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研究对象与涉及问题“直逼当下”。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文学能否被历史化尚且备受争议的今天,试图将最近的十年加以专题研究,其完整性与合法性恐怕难免遭到质疑。

在我看来,要解读首个十年的小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研究对象的模糊与不稳定。不同于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甚至80年代文学,本世纪以来的小说数量如井喷式激增,别说穷尽史料、文本,就是悉数阅读每年的新作品也是天方夜谭,加之纯文学、网络文学的分野愈来愈强,很多概念、话语纠缠在一起,媒体、出版、传播、思潮等“外部研究”的对象也混置其中,这就导致研究对象空前复杂。邵燕君将这十年整体描述为三大变局——文学媒介(千年之变)、文学标准(百年之变)和文学体制(五十年之变),并将研究对象大致分为新历史叙述(后革命与后先锋)、现实主义(但陷入了困境)、海外华人创作,还有底层文学、打工文学与新左翼文学,当然,也少不了网络文学和“80后”写作。

邵燕君认为,当前文学机制的基本结构就是以文联、作协为核心,以各级文联、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为基地的体制。在网络时代,传统文学期刊面临诸多危机:与读者亲密关系的解体和“专业—业余”作家体制的解体。也就是说,很多所谓“非主流”的作家作品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而纯文学作家、甚至象征权威的老作家的影响力在飞速减弱。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启蒙神话的破灭与精英价值体系的崩溃。如果连“文以载道”的基本功能都丧失了,文学与政治、历史的同奏又怎能持续呢?

在此变局中,现实主义小说首当其冲,面临极大的转型焦虑,毕竟它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力与凝聚力,是文学、政治精英确认其严肃文学价值并借以贬斥消遣性通俗文学的资本。但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启蒙的神圣帝国最终覆灭,现实主义转向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式的平民写作和世俗观照。即使仍有作家试图重建宏大叙事,但多数以失败告终。比如余华的《兄弟》,“正面强攻”的勇气固然可敬,但叙述的混乱与失真让人难以找到最初的感动。这种动荡不安下的焦躁在贾平凹的《秦腔》中也有体现,沸腾的乡土难以安放下平静的叙述。邵燕君清晰意识到此类文本的历史意义,更对其失败背后的原因充满兴趣。

新世纪以来,城乡差距、阶层差距拉大是不争的事实,人性与社会也随之而变形,甚至走向分裂。新现实主义的失败让试图走出象牙塔的纯文学危机愈深。2004年后,“底层文学”兴起,一度让许多作家、批评家似乎看到了文学转型的曙光。但是邵燕君用冷静的笔触点破了其病症:这些揭露苦难的作品背后没有一套批判现实的价值系统,这就导致再悲惨的描写也难以唤起悲剧感,无法鼓舞与抚慰人心。与此同时,“打工文学”与“新左翼文学”兴起,与之共同形成了现实主义流变的新向度,这让人对未来或许不会太过悲观。

分析完现实主义的问题后,邵燕君笔锋一转,专章论述了新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陈谦等)和“80后”作家(韩寒、张悦然等),一个是地域(空间)上的延展,一个是年龄(时间)上的存续,这对构成本世纪首个十年的文学版图显然是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邵燕君对“80后”作家态度颇为客观,既看到了其相比前辈作家的创新、进步之处,也意识到这些“热流”背后市场推动的潜在力量,并对青年作家的“孵化器”提出了冷静的思考。

邵燕君在最后一章呈现了她的“拿手好戏”,多年以来研究网络文学的她没有忘记将这块版图纳入文学主流叙述中。尽管有些人认为网络文学及其研究皆无价值,但邵燕君认为,“一个文学的大国需要文学人口的基数,网络文学恢复了亿万民众心中的文学梦”。毋庸置疑,网络文学借助庞大的粉丝群体与经济诉求建造了庞大的文学帝国,它不仅占据了大众市场,还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文学执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职能。对于网络文学应当破除偏见,从更大的理论视野来解读它。

那么,邵燕君如何为这十年盖棺论定呢?她用了“虚热浮躁、青黄不接”八个字。她并不认为这是“黄金岁月”,但她相信,放弃纯文学的贵族式傲慢,与新兴文学类型联手构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或许是祛除积弊的良药。

,21世纪文学颐和园郝蕾 “虚热浮躁”

相关:

毛羽接替李京盛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昨天(7月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通告了电视剧司主要领导职务任免的消息。消息称,在7月1日举行的总局电视剧司干部会议上,人事司主要负责同志宣布了总局党组关于电视剧司主要领导职务任免的决定:毛羽任电视剧司司长,不再担任电影局巡视员、副局长、分党组副书记;免去李京盛电视剧司司长职务,同时退休。 公开资料显示,李京盛2004年就任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任期覆盖了中国电视剧“一剧四星”到“一剧两星”,省..

专访张德芬:不介意被叫鸡汤教母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上官云)“对每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想得少会比较幸福,太把自己的感受当回事,反而不会快乐。而且,从某种角度说,不快乐源自内心欲望,与物质财富无关。”近日,畅销书作家张德芬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道。同时,她表示不介意被叫做“鸡汤教母”,“我只是希望与读者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希望更多人能因此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 被叫“鸡汤教母”无所谓:希望与读者分享心得 张德芬生于台湾,曾担..

比利时除了丁丁还有斯皮鲁在欧美地区知名度不亚于《丁丁历险记》的《斯皮鲁与方大炯历险记》,何以每年全球销量逾200万册?7月6日该系列漫画现任作者佑安·史瓦德来沪与读者见面,在他看来,艺术家接力执笔打造图书品牌、融入时代主题是这套漫画的两大制胜法宝。延续了78年的《斯皮鲁和方大炯历险记》系列全册18本,日前由麦田文化引进出版。 《斯皮鲁与方大炯历险记》套装封面 斯皮鲁系列与《丁丁历险记》是比利时最著名的两大常青树漫画,深得欧洲漫迷..

《成语魔方》亮相中国儿艺 美国学生用中文演话剧7月7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媒体见面会上进行了美国学生中文演出《成语魔方》的片段展示。本周末,该演出将亮相中国儿艺。 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表示,美国学生中文演出《成语魔方》将作为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首部小剧场剧目与大小观众们见面。此次参与演出的8名演员是米苏拉当地的高中生,也是蒙大拿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去年,中国儿艺与米苏拉儿童剧院合作,让中国的孩子用英文演出了美国儿童剧《公主与豌豆》;今年,双..

怀特“狠练”大剧院演员 月底献上夏日喜剧盛宴“可以说,莎士比亚既是中国的,也是英国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导演克里斯·怀特在话剧《仲夏夜之梦》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由他执导的《仲夏夜之梦》是国家大剧院首次制作的莎士比亚话剧,怀特在发布会上盛赞与他合作的中方团队,并称他的训练方法会让演员们“胳膊腿都会酸痛”。 大剧院话剧演员现场排练《仲夏夜之梦》 由国家大剧院首次制作的莎士比亚话剧《仲夏夜之梦》将于7月20日至7月24日亮相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该..

《我爱我家》葛优曾被英达“绑架”23年前的7月,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机,当时英达请出众多老中青演员出演,甚至“绑架”葛优来客串。23年后,主创们终于在同名栏目《我爱我家》中再度同台,爆料诸多剧中不为人知的秘密,节目将于7月11日19:35北京卫视文艺频道播出。 记者在录制现场看到,《我爱我家》的主创团队为了这极其少有的相聚集体现身:英达、杨立新、蔡明、梁天、赵明明、沈畅和李蕴桥接连推开98号院的大门,连当年的幕后高手作曲家关峡和演唱者章鹏、..

张大千《松峰晓霭图》将再现拍场 价格曾一年涨六成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宋宇晟)昨天(7月7日),北京银座2016春季拍卖会预展在京举行。作为本次拍卖会标的最高的拍品,张大千的作品《松峰晓霭图》备受关注,这幅画曾多次现身拍场,其价格也在一年中上涨约六成。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黎明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作品已“受到了很大关注”。 记者在预展现场看到,《松峰晓霭图》整幅画作以山为主体,山峰处有点点孤松立于晓雾之..

“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亮相长安大戏院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陈灿)6日晚,莆仙戏《魂断鳌头》在长安大戏院圆满落幕,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谢幕时,掌声欢呼声如潮。该剧是中宣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开场戏,由福建省仙游县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选送,演绎了一个发生在晚唐科场腐败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魂断鳌头》由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在1982年创作完成,抨击了晚唐科场的腐败与黑暗,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讲述晚唐时,..

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在京开班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6“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7月6日在京开班。 本届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共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韩国、日本、土耳其、白俄罗斯、南非等26个国家的31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应邀来华参加本期研修,研修方向涉及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政治、当代社会、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他们将在北京接受为期3天的集中授课,由胡鞍钢、王缉思、刘心武、葛剑雄等专家..

原·木艺术展在京开幕 一场跨越边界的艺术融通7月2日晚,“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在北京77文创美术馆开幕。发布会由香港资深传媒人查小欣特别双语主持,全方位展示了这场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探索。 “反自然”造物实验 7月3日当晚,青年艺术家杨莫桐创作的大型不锈钢装置《原·木》全球首次亮相。发布会在五位舞者带来的现代舞中拉开序幕。他们用身体模拟树的抽芽、生发,展现出像树木一样的柔美和力量。 紧接着舞蹈后出现的是当晚的第一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