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拾遗 明代所建石峡村扼守长城西大门

2018-05-26 15:01:09 来源:网络

在绵延万里的长城沿线,分布着近千处大大小小的关城,关城是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用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入侵者的效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而围绕着关城的驻军,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比如八达岭附近的石峡村。

出八达岭西南而行,便是石峡关。此关是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崇山峻岭中,深沟险壑,长城墩堡相望,如今有些墩堡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巨大的条石散落在城墙两边,均未经任何修复。顺着山势向上延伸,可看到破损的城墙、坍塌的豁口、残缺的城楼,从而联想到当年的宏伟。

石峡村在古时守的便是石峡关。石峡村在延庆区可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当地村民对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村庄历史和长城故事非常熟悉。由于临近河北,不少村民用唱河北梆子的方式来讲述当年石峡村发生的奇闻异事。还没进村,村里长期从事长城文化研究的梅景田就讲开了。他说李自成发兵西安,经大同克宣府,兵临八达岭,久攻不下,辗转奔袭石峡关。明军守将唐英奋力抵抗,李自成难以攻克。于是有人献计:唐英晚上回家,得知教书的王先生病于床上,他前去看望,结果发现自己妻子的一双鞋,于是衍生出了诸多猜忌,一时陷入情感的纠葛之中,终导致疏于职守。李自成趁隙破关直入,兵逼京城。后人将这段故事编成名为《三疑计》的河北梆子,广为流传。石峡关也由此扬名。

戏剧终究是戏剧,剧本要有故事性,要引人入胜,当然会有虚构。据史书记载,李自成是由居庸关进兵,大兵一到,守将举起降旗,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入关,而那里并没发生什么故事,不过,在八达岭确实遇到了小麻烦。

石峡关的两边山峰陡立,中间是羊肠小道,有巨石立于路边,上书“石峡关”,为罗哲文先生(中国古建筑学家,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题写。前行百余米,便为石峡关口。此关建在峪谷拐弯儿处,如胳膊肘,且一路上坡,居高临下。站在关口观望,两山如门,北边一侧还能看到长城的残墙,一直延伸到山顶。南边一侧,山石削去一半,露着白茬,那是当地曾烧石灰而挖山取石,城墙也就随之消失。两边山石陡峭,空手攀山,几乎不可能,即使上去,也无战斗力可言。遥想当年,站在城上,任凭你有千军万马,走到这狭长的山峪,也施展不开手脚,除非守将离城而去,或无心恋战。不知《三疑记》的传说起于何时,是否守将唐英不敢直说“降”,而转换另一关口,编出玩忽职守的故事来呢?

门额印证石峡关建自明代

石峡关口里建有城堡,称“石峡峪堡”,现今还存有二三十米长的一段城墙,两三米高,内里的黄土夯墙已挖去,只剩单坯砖墙。灰为白色,与青砖形成明显反差。远看,线条整齐;近看,白灰极为结实,不是现今的白灰能比,甚至比水泥还硬,且多了几分韧性。墙砖材料粗糙,并不细密,里面还有石块,为何烧砖的土那样粗糙?墙上有洞,仔细查看,并非枪炮弹孔,应是人为所致。此处正是城堡南门,城门已无,只余城垛拐角。

此门有名,称“迎旭”。村里文史专家老梅小时候还能看到城的门额。那时城也相对完整。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村里盖房多用城砖,而逐渐拆除,门额也不知下落。最近十来年,人们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老梅一直在寻找着那块石碑,直到2003年,才在村内民房一角发现有块玉石,挖出一看,果然是那块汉白玉石碑,如获至宝,保存起来。

老梅很有成就感,拉着我们到了村委会,在房屋的墙角看到了这块门额。玉石完整而精致,长方形,高0.55米,宽0.99米,厚0.15米,中间楷体双钩“迎旭”二字,每字0.3米见方,字体遒劲有力。门额上款楷体阴刻“钦差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参议蒲板任彬、钦差镇守居庸昌平等地方总兵官都督定辽杨四畏创建”。据记载,任彬、杨四畏等都是这一带的守关将领。下款“大明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吉旦立”。另有一行,“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参将睢阳沈思学建”。这可真是宝贝,记述了建城时间: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576年。

老梅记忆,城东西长一百多米,南北宽七八十米,东头大,西头小,墙高六七米,门楼有二或三层,有南北二门。北门也有门额,大小与“迎旭”相仿,双钩横书“石峡峪堡”四字,工整有力,也有相同上下款,现已碎成五块,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

城北墙已盖起房舍,正处于北门城墙外角,下面还能看到基石。墙外有小路,西行,一路上坡,这是当年的城墙根了,如今垒起碎石,取代了城墙。行走百十米,还能感受到老城的存在。碎石中竟然存着几块城墙的基石,石条很大,石与石之间也用白灰连接,灰也依旧结实。从石条的走向看,城不是方的,确如老梅所言,有点斜向,西小东大。这里就是城的西头,当年称“上仓”,为储存军需武器与粮草的地方。现在,那里一片平地,种着庄稼,垒碎石就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

城内还建有真武庙、关帝庙等建筑。城外还曾建有山神庙、火神庙等。庙前曾有石狮一对,现在寺庙已无,石狮也就成为文物,移存于延庆县城灵照寺内。非常奇怪的是,当年城内并不住人,士兵与村民都住在城外,就连当官的也不例外,因此城外才有察院公馆等建筑遗址。老梅说,古城形状一头大一头小,像棺材,所以人们不愿意住在城里。城外比城里规模还大,原有二街三巷。李自成经过时,把村里人杀光,房屋也烧光。现在的格局是在原址基础上盖起的,大致保持了原样。村民是后迁来的。李自成为何要烧村子?据说是村内士兵杀了李自成的伤兵而进行报复,不知传说起于哪个年代。

发现多块石碑记载当年历史

石峡峪堡现今已为石峡村。全村有六七十户,约200人,近年来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开发旅游服务业,成为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子先后在环境、绿色等方面荣获多项荣誉称号。村子四面环山,很是优美,村容整洁,正中有棵榆树,高大古朴。大树的南北为村的主街,街的南北两头各有影壁。据说南面的影壁处为跨山城的城门。

老梅说,传说此处原来计划建一座大城,周围的四个小山头正好为城的四角,所以称为跨山城。结果,官员把建城的银两贪污了,所以才把城建得那样小。要建的这座大城,规模相当大。照此说来,绝大部分银两都装入了个人腰包。不知传说由何而来,是否因城砖粗糙,或是城太小,不像个样子,而传出此说。不论建大城还是小城,村子的位置得天独厚,即使是现今也是宜居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外有关口把守,安全;内有良好地势,宜居,要不兵民怎会把房舍盖在了城堡之外。

村里还有唐英府。由街心南行,路东便是。现在的门脸为普通民居,门口有影壁,绘着日出东方的画,很喜庆。后面就是府地,当年有三进院,如今正殿已无,为新盖的民房。南面院落里有三间老房子,可能为解放初,或者民国时期所建,无人居住而闲置,院子里种着蔬菜。看着旧砖朽木,谁能想到这里曾住过镇守一方的武将?更想不到正在军情紧迫之时,为了儿女情长而丢了关口,莫非明将有英雄一怒为红颜的传统?

石峡峪建城时还有块汉白玉石碑,上刻《石峡新城记》。这块石碑在老梅家,我们沿街北行拐至巷子,就来到老梅家。

这位69岁的老人一辈子住在这里,研究长城也就得天独厚。石碑残碎得仅剩5块,放于廊下。文字已不能成句,但字迹清晰,楷书工整。他说,这是上世纪70年代砸碎的。老梅记得,小时候识字不多,听同村有文化的人说,曾看到有唐英府、守备府、都察院等文字。

据相关人员考证,碑文开头有“石峡峪山势险峻,傍山一路可直达怀来”,后面有“隆庆二年、戊辰、守备、营千间”,还有“招逋亡,除戎器、庾,缭以巡舍”等字样。末行残存碑文为“万历六年岁次戊寅拾月吉日建”。戊辰就是隆庆二年(1568年),有可能在那时,建军营一千间,并驻有巡逻兵,建有仓场存储兵器等。

不成形的碎碑在别人眼中不成器物,但老梅也收集起来。老梅说,能存的都存,也为别人研究长城文化留下实物。住在唐英府的那家住户,2000年前后盖房,挖出一块石头,高0.67米,宽0.23米,厚0.07米,上面还有字,竖写“万历十七年春防居庸路石峡峪工尾”,这家住户去问老梅。老梅对他们说,这是汉白玉石碑,留着吧,可能有用。后来,经专家鉴定,这块碑记载了石峡峪这段长城完工的日期,很有价值,否则,这段历史便失去记忆。

关城特殊的四角菱形楼

站在村里,四面山峰尽收眼底,长城上的几座烽楼也清晰可见。尤其那座只剩一面墙的六孔楼更是难得。若在古时,石峡峪居中,四面敌情一目了然,在这里指挥调度,正为适中;若在城内,城墙反而遮目挡眼,也算是守城将士的尽责。转而又想,如若长城已被攻破,空守在城内,再牢固又有何意义?

石峡峪在居庸关西,与八达岭一样,设把总一员,带兵巡防隘口三处:小石峡峪口、花家窑口、糜子峪口,俱为明朝永乐年间所建。《延庆卫志略》载,石峡峪管辖边城16里,附墙台10座,空心敌台25座。花家窑口、糜子峪口都相距不远。自石峡关口向北,便是花家窑口,那里也有关城,“正城一道,水门一空,敌台三座,东西山边城三道。”一边城墙与石峡峪相连,城墙基石很整齐,且呈粉红色,看着很威武。另一边城墙伸向远方的山顶。

关城中有一特殊形制的烽火台——四角菱形楼,这在长城建筑中仅见。近前看,尖角处有如斧刃一般。菱形楼孤立于山顶,有二层,墙外利用砖角砌出装饰花边,于威严中透出美观。楼内两侧有门,墙上有门框和门栓孔。墙的长短也不对称,一面四孔,一面二孔,错位才能形成“菱形”。如今二层楼上,三面墙倒塌,仅余一面单墙,笔直挺立。

菱形楼建在一个山头上,站在菱形楼上望去,能看出此山为龙头,而后面的山为龙尾。问起为何要建此楼?老梅说,石峡村风水非常好,因此才建此楼。菱形从侧面看就是斜的,邪要压正。于是,老梅又说出有关石峡村的一些传说来。

一个小山村,为何有那么多的传说故事,是否因为关口,会集八面来风,浓缩各方精华,凝聚诸多文化?老梅是一位普通村民,守着长城,收集发现了那么多长城文物,还把一部分捐赠给了中国长城博物馆,胸中装有那么多长城文化,成为村里的专家。听这样的专家讲述古村的故事,才有不虚此行之感。

,古艺术字在线制作 村拾遗 明代所建石峡村扼守长城西大门

相关:

谢芳做客胡同讲趣闻北京晨报讯(记者 荀觅)近日,“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再次开讲,此次请到的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谢芳老师分享了她从艺数十年来荧屏内外的有趣故事。同时,活动进行了全网直播,并收到了数万名网友的在线观看和点赞。 作为家喻户晓的表演艺术家,谢芳当日与丈夫张目先生一同出现在人们面前,令居民们颇为惊喜。在1个多小时的活动中,谢芳老师用朴实无华、真情实感的语言,向观众讲述了包括《青春之歌》《早春二月..

毕业季首次推出“青春国戏”北京晨报讯(记者 和璐璐)正值毕业季,中国戏曲学院“青春国戏·2016毕业季——‘国戏之夜’ ”毕业晚会举办。中国戏曲学院为了全面集中展示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应届毕业生的风采,首次推出“青春国戏”毕业季系列展演活动。同时,“青春国戏·2016毕业季”活动也纳入了北京市教委主办的“2016北京卓越艺术人才培养高校联合毕业季”之中,向社会展示毕业成果。 中国戏曲学院“青春国戏”毕业季的开幕式拉开了“青春国戏..

谭盾献礼国交六十周年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李澄)7月3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携手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和奥地利青年打击乐演奏家马丁·格鲁宾格,带来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庆六十周年系列音乐会的第四场,演出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谭盾的打击乐协奏曲《大自然的眼泪》。 此次的打击乐独奏马丁·格鲁宾格,出生于萨尔茨堡,因非凡的演奏技巧而被维也纳的评论家称为“打击乐巫师”。德意志唱片公司(DG)为其录制的第一张唱片《鼓之..

《大师与少年》校园举行音乐会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李澄)日前,由世界级指挥大师汤沐海亲临指导、旅欧优秀青年指挥家周丹担纲指挥的《大师与少年》首场校园音乐会在北京金帆音乐厅成功举行。 演出前夕,已与中国交响乐团排练一天的汤沐海大师不顾疲劳,亲临现场给予了乐团悉心的指导,与大师的零距离接触也让孩子们感到无比兴奋。本场音乐会在一首天籁童声合唱《Can you hear me》中拉开序幕。据主办方启迪之声音乐传媒和北京音乐广播介绍,《大师与少年》..

童声合唱节问好“冬奥”北京晨报讯(首席记者 李澄)在国际奥林匹克日到来前夕,以“冬奥梦想、音乐同行”为主题的北京奥林匹克音乐周优秀音乐作品及申冬奥歌曲音乐电视发布活动在北京鸟巢文化中心举行,由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与启迪控股股份公司携手创办的《你好,冬奥》——北京国际童声合唱节同时宣布启动。 梅萌荣誉董事长在致辞时表示:“高雅的古典音乐始终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化标签,为了让2022年冬奥会更具温情、更加温暖、更能直达人..

北京3月份抽查机动车排放 1.16%超标自3月1日至16日,市环保局在全市检查机动车排放超过50万辆,其中594辆因排放超标被处罚,超标比例为1.16%。 按照3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排放超标处罚额度为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除了检查机动车,2家机动车检测场和6条机动车检测线因违规,被要求停业整顿,5起油气回收违规已立案处理。

市场改革深入 反垄断风潮转向汽车零部件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反垄断风潮开始刮向汽车后市场。 日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召集相关人士,呼吁打破厂家对汽车配件的绝对垄断地位,以解决汽车维修市场的混乱情况。对此,商务部研究院综合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张莉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汽车配件的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中央政府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打通汽车产业上下游市场。” 事实上,业内关于汽车配件的垄断问题早有争议,而事情之所以在当..

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或在京周边省市选址谋划中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究竟落户何方,再次引起行业关注。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北京现代第四工厂的选址将不再局限于此前盛传的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而是极有可能就近落户于北京周边省市。 事实上,因为产销不均衡加剧,北京现代此前就开始筹建第四工厂,而北汽集团也在2013年就开始了选址工作。随着2013年销量突破100万辆,产能不足的问题日渐制约着北京现代,而尽快落实第四工厂,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就..

SUV细分市场火爆 自主品牌纷纷加码持续发力SUV市场,可能已经成为众多自主品牌车企今年共同的工作重任。 3月16日,在长安汽车工作的陈飞带着复杂的心情表示:“现在CS75已经开始了内部认购,市场预订情况也很好。”陈飞提及的CS75是长安汽车的一款中型SUV,预计将于今年4月份正式上市销售。 而实际上,在SUV持续火爆的市场背景下,除长安汽车外,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力帆、北汽、广汽乘用车等自主品牌车企无不在加大对SUV细分市场的投入。新车扎堆的背后,业界更为关注..

媒体报道谈豪车 羡富价值观刺激社会“北京一地库豪车遍地,奔驰宝马掉到‘屌丝级别’”的新闻颇为吸引人们的眼球,这则来自北京一家晚报的报道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并通过手机报、微信等方式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有图有真相”的记者见闻,似乎证实着令人咋舌的“豪车云集”盛况,俨然书写和演绎着京华烟云中最新的财富传奇。  这是一则以“本报讯”为消息来源的正规媒体报道,并非网帖,但开篇即列举着豪车之“豪”的种种“壮举”:“仅两辆全球只有5辆的帕加尼风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