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为桥,助推中国文学“走出去”

2018-09-10 10:42:27 来源:网络

3年前的夏天,来自缅甸的翻译家、汉学家杜光民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那一年,他因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而踏上这方土地,从此,与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的缘分越结越深。今年,当杜光民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已经翻译了莫言的《蛙》《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等作品的他即将出版余华的译作《活着》。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主办,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文化译研网承办的“2018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两地举办,包括杜光民在内的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41名出版翻译界代表、出版家和汉学家,在为期6天的研修活动中与中国作家、出版商、学者围桌共话,共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为中国文学“走出去”铺路架桥。

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缩影。近年来,《三体》《解密》《青铜葵花》《射雕英雄传》等一大批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亮点之一。

来自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的教师孟娜结合自身经验谈到,近年来,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很受外国读者欢迎,其中包括描述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小说,富于浓厚乡村色彩的作品,以及讲述中国历史事件的作品,描写都市生活的作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科幻小说。通过中国文学作品,国外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农村和都市生活的日常,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以及变化中的世事人文在各个层面的交织等。

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输出的图书版权达到10670项,引进的图书版权达到18720项,其中,相当比例的版权引进和输出是文学类作品。

随着国内外文学双向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不可或缺的作用越发凸显。得益于中国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翻译出版也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经历了两轮翻译高潮。”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介绍,第一轮翻译高潮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翻译的内容以学习外国为主;第二轮翻译高潮发生在本世纪初期,与上一轮高潮相比,这次的突出特点是中文翻译成外文的比例迅速上升,涉及的语种更加广泛。中国翻译协会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的翻译市场上,中译外的规模第一次超过了外译中,达到了翻译总量的54%,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2014年,中译外的比例在翻译总量上进一步上升,达到了60%。

杜光民认为,将中国文学与文化更加丰富、完整、准确地介绍出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是他作为翻译家的责任所在。孟娜也认为:“作为有翻译能力的汉学家,我们的责任很重。我们要了解中国优秀的、符合各国需求的图书和作品,将其翻译成我们国家的语言,介绍给人民。通过这样的译介工作,其他国家的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精神和历史,可以感受到中国的灵魂。翻译家要给外国读者提供一条了解中国文学的途径,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翻译家都是一个文化使者。”

然而,由于语言习惯、文化认知、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意象及其内涵翻译成外文,有时候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在发展,海外汉学也在发展,但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国译者、出版人共同努力、持续耕耘。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副司长赵海云认为,中国出版业还没有形成从选题、翻译、编剧、推广强有力的专业化产业链条,国际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为此,为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学的翻译交流,他建议,一是提升对外翻译出版的质量,重点支持优秀作家和翻译家的作品;二是创新交流方式,比如译研网正在实施的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将支持更多的海外作者和汉学家写作关于中国的作品;三是搭建对话交流的平台,鼓励和支持中外作家、出版家、翻译家、编辑交流沟通。

启动于2015年的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合作研修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架起的中外友好交流之桥。“研修班以文学出版为基础,以翻译合作为桥梁,有力地推动了中外文学出版作品译介合作,推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互鉴传播,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表示。

“翻译家翻译的大量国外作品滋润了我,使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又有大量的翻译家把我的作品传播到各个国家,让我的读者一下子扩展到了全世界。”作家麦家感叹,“我们对翻译家的尊敬,应是由衷的。”

 

,翻译为桥,助推中国文学“走出random.nextint 去”

相关:

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迎面吹来阵阵凉风,我们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她讲那遥远的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天仙配、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构成了很多人儿时的记忆。一些故事被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大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因为讲述人的断代而渐渐失传。那些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若不能及时得到抢救整理,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个好听的故事,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 1、民..

两个哭泣的男人小新是在我上高中时认识的第一位同学。很是乐于助人的男孩。是他帮我把所有的铺盖搬到五楼的宿舍。并且还很认真的帮我铺好铺。打扫完卫生。貌似在他的生活里我是他不可或缺的一个生命体。说实话。在那时我是被他打动过的。他是那么的俊逸若仙。那样的高大阳光。 在那时。我是特别的喜欢他满头大汗跑来找我过去看他们的球赛。我开始迷恋他身上的那么一点汗臭。开始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是唯一的一个能够体会到我全部生活的人。 我依..

京剧《帝女花》以情动人日前,由国家京剧院根据同名清代传奇和经典粤剧创作排演的京剧《帝女花》首次亮相北京舞台。 《帝女花》作为粤剧经典于20世纪中叶首演于香港舞台,遂成为粤港文化的亮丽名片。京剧《帝女花》经内地与香港文化界人士共同策划、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由国家京剧院于2017年底创排完成。该剧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于魁智主演,并于今年上半年成功亮相第46届香港艺术节,后赴台北公演,引起香港、台湾各界热烈反响。此番在内地观..

新时代如何撰写中国艺术史有人认为,“中国当前的艺术史写作,无论是宽度、深度还是数量(题材、艺术家或作品个案、形式、跨时代和跨学科的联系等等),都形成了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但相反,我以为,如果中国艺术史只是简单地拘囿于对古文的翻译、对考古新发现的猎奇,是难以产生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艺术史的。因此,新时代撰写中国艺术史需要新的观念、原则、方法和内容。 长期以来,有些中国艺术史家并没有将作品的演进作为中国艺术史叙述的主..

后语有一些事情。不知道对错。难辨别好坏;明明暗暗的总会为它所吸引。然而又每每想摆脱它的牵制;当身受时是大欣喜。但太过了也不行;人们暗地里或都有这样欲求。然而看到别人一味追逐时。又总显鄙薄神色…… 我曾经有过这样经验。几个男人聚在一处。高谈着国家政治一类的阔论。正说到都有些觉着无聊时候。一位美丽女子翩翩而来。谈话陡然的就活跃起来。连先前少有议论者也纵声发表;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经验。几个男人聚在一处。做着..

让故事成为戏剧打动人心的核心元素对于戏剧来说,作为以故事为核心的文艺形式,正是要通过人物扮演故事的艺术表演,在给予观众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回答好让观众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等关键问题的。评价当下戏剧这个综合的舞台艺术的成功与否,绝不仅仅意味着单纯依靠现代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给观众带来感官视听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剧情架构等讲述动人的故事,传递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从而给予观众向上向善的力量。现代吉剧《黄大年》正是这样一..

浸没式独角戏《迷失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首演由繁星戏剧村出品,黄彦卓编剧、执导,左凌峰演出的浸没式独角戏《迷失在时间无涯的荒野》9月5日在京首演。 谈及创作灵感,黄彦卓表示,自己偶然看到关于海萤这种生物的介绍,它体型极其微小,却有心脏,这让她感触颇深。“不论哪一种生物,生存的价值在于拥有自己的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心,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心。”黄彦卓说,海萤触发了她以心的迷失与寻找为主题创作一部作品,于是就诞生了浸没式独角戏《迷失在时间无涯的..

第十届北京菊花文化节开幕以“盛世芳华·美满花港”为主题的北京菊花文化节8日在北京国际鲜花港开幕,活动持续至10月25日,横跨中秋、十一两个假期,历时48天。 本届菊花文化节精心选出了59种露地花卉,园区种植主要以菊科花卉为主,搭配各种草花,如马鞭草、鸡冠花、醉蝶等,运用菊花草花相互穿插搭配展现出不同的花朵造型图案,游客还可以登上位于园区南部8米高的观景台俯瞰周边。 另外,在种植风格上,园区新增国内较罕见的金丝麦浪、泉乡万盛、枫叶晚..

前言“时间过得真快。”这话当然是回望时的感喟。其时又让可惜的许多过往的时光在脑中一回旋。于是再跟着一句是“一转眼就过了……年。”然而我久经没有这样的感喟时光快逝的心了。为什么呢?这问题先前是从未想过的。本来。连“感喟时光快逝的心”都没有。哪里会去追究为什么没有这“感喟时光快逝的心”。但现在既经想到。就不妨来寻究一下。 想来想去的想一想。其实不过是后面已没有了一个需要迫切追求的目标。不满于现状的心是偶..

“打开艺术之门”闭幕日前,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为期58天的“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落下帷幕。今年艺术节演出平均上座率达90%,夏令营共迎来966位小营员的参与,名家讲堂活动有4000余人聆听。图为打击乐夏令营的孩子们在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