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辉:求解地方债务

2014-01-09 14:30:19 来源:网络

  ■从经济体内部状态看,流动性错配可能已累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当长期资产的现金流不能覆盖短期负债成本之时,举新债还本息模式便开始繁荣。如此滚动下来,使得任何地方政府债务都陷入无解。从更深层次讲,这是一种系统性金融风险,症结在于缺乏对投资效果负责的机制和体制。

  ■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膨胀。某种程度上讲,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

  ■从长期来看,地方债务治理机制主要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债务约束的预算改革,这是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所在。二是地方政府未来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市场融资主体,必须要有配套的制度的保障,使其能获得相应的与债务匹配的偿债收入,这样才能为其设计对应的金融解决方案。

  我们一直在监测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率。通过测算发现,从2009年-2013年三季度间,中国经济的债务率上升了近75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三季度中国的非金融部门债务达到了GDP的2.03倍。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至2013年9月的15个月时间内,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率上升了32个点,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一直显著超过名义GDP增速,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激增和影子银行的信用膨胀尤为突出。

  两波加杠杆

  从2009年开始,中国经济明显经历了两轮加杠杆,2009年-2010是第一轮加杠杆,2012年-2013年是第二轮加杠杆。2010年-2011年中国的杠杆率基本上是平的,这得益于当时央行的宏观调控和对地方政府信贷平台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抑制措施,所以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没有上升,压了一年。但是2012年6月以后,由于重新又把稳增长提到所有工作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信用的扩张重新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杠杆快速上升的过程。

  最新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过程:2010年底,地方政府直接承担偿债责任的有6.71万亿元,2013年6月底是10.9万亿元,两年半时间增长62.44%;2010年底,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即政府履行了担保责任,或者承诺代为偿还的债务)2.34万亿元,2013年6月底是7万亿元,增长了299%;截至2013年6月,地方政府债务(直接+或有)是17.9万亿元,比2010年底(10.7万亿)增长67.3%。

  从流动性错配到系统性风险

  2013年6-7月中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流动性冲击,此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压力丝毫没有得到舒缓,并有频繁发生的迹象。

  从经济体内部状态看,流动性错配可能已累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从非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看,负债端的久期明显变短,这是因为近年来以“票据+非银”的银行影子业务规模迅速地膨胀;但资产端的久期却明显变长,大量资金流向基建等地方政府项目,形成资金的沉淀,资产周转率大幅下降;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由于外汇占款的萎缩和产业部门回报率的下降,银行体系低成本负债资源趋于枯竭,近年来只能用更短的、不稳定的、高成本的负债(同业+理财)去支持其信用资产扩张,进一步累积了信用系统的脆弱性。

  当长期资产的现金流不能够覆盖短期负债的成本之时,即投入的项目长期不能产出足够的现金流来自我维持(这种状态被称为庞氏融资),举新债还本息模式便开始繁荣。如此滚动下来,使得任何地方政府债务都陷入无解。因为市场会充斥着借短钱的融资客,这时候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时刻保证货币市场流动性充沛,一旦央行不及时对冲,短端利率就会快速飙升,这便是去年6月份我们观察到的场景。而长短端利息倒挂不可能持续太久,因为短端被“冰冻”后必然传递至长端,高利息会导致经济加速下行和资产价格下跌,局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可能爆发。

  从更深层次讲,这是一种系统性金融风险。顾名思义,风险源于体制和机制层面。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症结在于缺乏对投资效果负责的机制和体制(在现代经济里称之为债务的约束机制).

  软预算约束是地方债务膨胀关键因素

  现代经济的债务约束机制,无外乎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制度保证,即所谓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预算民主、支出透明),政府支出要经过充分反映民意的正当程序,重大项目的实施要经过严格的公众听证程序;其二就是市场机制,投资是把时间引入的消费,所谓投资决定,就是在当下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之间做抉择。在今天的消费与明天的消费之间,要有恰当的比例。这种发挥作用的“相对价格机制”正是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

  这两个方面恰恰都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短板。

  一方面中国没有各级政府谁借钱谁负责的机制。“新官”对上新项目、借新债情有独钟,一般都不爱理旧账。中国存在着广泛的非市场机制的利益动机,才可以刺激投资者和生产者追求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两个背离反映了中国在投资领域中存在非常强的非市场力量。

  一是融资成本与资本回报率的背离。资金成本高表明资金需求非常旺盛,而在市场机制中,资金需求应是资本回报率的增函数,但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却是明显衰退的。

  二是市场机制中,国民生产总值中资本的收入份额会随着资本回报率下降而下降。伍晓鹰计算的中国数据表明,最近十年的情况是完全违反规律的,即边际资本回报率(MPK)下降的同时,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却在迅速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是资本收入而不是资本效率在吸引投资。

  软预算约束下,未来消费形不成足够的收入,不能为投资埋单,那就只能是杠杆率的上升。债务快速堆积的实质是收入增长的衰退,简单讲,就是生产率衰弱了。经济体存在大量的资源错配至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项目,大量错配至低效率的部门,以至于许多企业和投资项目已无法产生足够覆盖利息的资产回报率,而在地方政府竞争体制中,许多僵尸型企业难以灭亡,这些企业占据大量信用资源而得以存活。如此,收入增长必然变慢(宏观上称之为潜在增长水平下沉),微观上是收入增长速度会越来越显著落后于债务扩张的速度,杠杆会快速上升。

  另一个短板是缺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产成品价格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在能源、电信、教育、医疗和其他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特别是政府对资源要素价格有非常强的影响力,地方政府和国有部门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使得地方政府更多地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因此,它能将要素价格压至均衡价格之下,能将利率压至自然利率之下,从而扭曲了微观投资回报,于是金融信用跟着扭曲的回报走。中国的财政和准财政活动具有极强的货币创生性,这就是货币经济学讲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我们称之为“财政决定信用(货币需求)”。财政风险最终都转化为金融风险。

  今天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来自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债务膨胀。某种程度上讲,整个信用系统都在套体制的“利”。

  周小川行长在最近的讲话提到,“推进软约束主体的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配套工作。所谓软约束就是借了钱没想还,或者说借钱是我的事,还钱是后面人的事。这里面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利用行政权力借到钱,另一种是借钱不怕贵,其实都是不想还钱。这就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剩下的资金量变小,价格平衡点会更高。所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前提还是要强调减少软约束的行为和实体。目前软约束实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由此可见,软预算约束是地方债务膨胀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DF050)

,刘煜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辉:求解地方债务

相关:

潘璠:养老资源奇缺需多方应对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暂停入住登记,再放开时间待定。该院每年腾出来的床位只有几十张,但已经有1万多人进行了登记。更令人感叹的是,该院两周内新登记人数就会与全年腾出床位数相当。养老资源奇缺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资源奇缺无疑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养老事业,一方面要有人愿干,干了能赚;另一方面要老人愿住,能承担得起。显然,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的..

吴学安:企业“走出去”要防“专利陷阱”  企业要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赢得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熟悉、运用好保护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日前就InterDigital诉中兴通讯侵权案做出最终裁定,判定中兴通讯没有违反337条款,未侵犯原告专利。在中国企业频遭专利困扰的当下,中兴胜诉实属可贵。但上述事件仅是专利战争的冰山一角。有媒体报道,伴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本鼓励保护创新的专利制度也在..

去年CPI上涨2.6% 专家:今年涨幅同比将略有扩大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2013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5%;食品价格上涨4.1%,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价格上涨3.3%。201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2013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4%,环比..

常艳军:政信合作需多一分谨慎  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日前公布,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风险隐患。从债务资金来源看,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来源,紧随其后的是应付未付款项和信托融资。  数据显示,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通过信托实现的融资占总体的7.97%,这里面包含负有偿还责任的以及或有债务。如果只计算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截至2013年6月底,信托融资的额度为7620.33亿元。  一直以来,..

马志刚: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继阶梯电价加速实施之后,阶梯水价政策也终于出炉。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明年底前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资源性产品跑步进入“阶梯时代”,非基本需求部分的价格越来越多地由市场调节,意味着我国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价格高低主要由市场说了算,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要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价格是扭曲的,资源配置就会..

分析称建立大病医保制度最大难题是增加财政投入  覆盖13亿人、实现“全民医保”的今天,百姓对医疗服务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看病更方便”“希望给困难群众多些帮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平”成为当前民生领域改革的关键词,深化医改,也要致力于实现医疗公平。  医疗公平主要包括筹资分配、服务提供方面的公平性。目前,我国基本医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来补助,是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保障其..

赵晓:2014年的中国经济会有多差今年外需回暖带动出口增长和消费的改善,完全有能力抵消掉投资下滑的冲击,加之改革红利已经开始释放,与市场的悲观相反,我乐观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7.8%左右,甚至不排除年末带给我们更大惊喜的可能。  在潜在增速下滑的背景下,2013年的中国经济延续了平稳走势,三季度企业阶段性补库存,令国内生产总值(GDP)超预期回升至7.8%,全年增长仍能维持在7.7%左右。目前,市场对今年GDP增长的一致预期在7.5%左右,比去年略低,..

专家点评:CPI重回2时代 经济仍有通胀风险  今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5%。同比增速创7个月新低。2013年全年CPI同比涨2.6%,远低于“2013年物价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调控目标。去年12月PPI同比降1.4%,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全年PPI同比降1.9%。  对此数据,多位经济学家在其微博上进行了解读。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CPI准,PPI跌幅比预期的大,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和通缩风险。  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

廖群:12月CPI增长温和 显示反腐措施见效  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12月全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2.5%,低于市场预期的2.7%,环比上涨0.3%,全年CPI远低于3.5%的调控目标。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表示,12月份的通胀水平温和,反映内地的需求有所放缓,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央近期反腐反公费消费,往年12月通常是送礼的旺季,在相关政策下送礼大幅降低,特别在奢侈品市场方面。   对于今年CPI的走势,廖群预期其将同比上升约3%,调控目标预..

余秋梅:CPI环比转升 工业生产者价格格局未变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3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2.5%;PPI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同比下降1.4%。  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对数据进行了解读  一、C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从发布的环比数据看,食品和非食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0.6%和0.1%。食品中,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水产品、鲜果、液体乳及乳制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