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2023-07-12 21:22:22 来源:网络

   【权威部门话开局】

   7月11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表示,自然资源部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定位,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落实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部署,推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饭从粮来,粮从地出。围绕粮食安全,自然资源部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持续开展耕地保护督察执法,公开查处重大违法典型案例。王广华透露,202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4%、面积同比下降80.5%,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能源安全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围绕能源安全,自然资源部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完善矿产勘查开采管理制度,激发矿业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固体矿产、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同比增长17.2%、7.5%,新设探矿权242个,同比增长25.4%,并陆续取得山东莱州金矿、云南昭通磷矿等重大找矿突破。

   生态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首次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陆域和海域实际划定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王广华介绍。规划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推行森林草原湿地休养生息,大幅扩大野生动物保护范围,整治修复海岸线、滨海湿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愈加厚重。

  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近年来,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引导城乡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提升区域承载力和持续力,开辟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庄少勤指出,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国土空间规划注重统筹城乡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优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空间结构,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便民生活圈,通过城市“细胞疗法”促进“城市病”的治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庄少勤表示,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分类管控机制,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空间性专项规划名录清单制度,完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评估预警网络,健全规划动态维护机制,改变过去“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和“换一届领导,换一套规划”的现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打造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科技底座

   “对于全部陆地国土,我们已实现2米分辨率影像季度全覆盖,亚米分辨率影像年度全覆盖,可以准确及时掌握我国陆地表面空间变化。”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介绍,截至目前,以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主用户的卫星已达到25颗,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动态监管。

   如何更好地运用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刘国洪解释,以实景三维中国数据为基础底板,以实时卫星遥感数据作为支撑,自然资源部建立起地理实体与自然资源实体、不动产实体等要素之间的时空关联,实现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确权登记和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等工作全领域覆盖、全链条贯通、全过程监管。同时,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耦合协同,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时空上快捷、精准、智能匹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同样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支撑。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表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质量守恒海洋环流数值预报系统——“妈祖”已实现业务化运行。同时,通过持续推进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工程,形成了集海洋站网、雷达网、浮标网、海底观测网、志愿船、断面调查、卫星遥感等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系统,我国海洋监测预警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张晓华)

,自然资无可奈何的意思 源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

相关:

夜间门诊:方便患者上班看病两不误  “看夜间门诊的患者,请及时关注屏幕上的叫号。”每天17时之后,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楼内就会响起这样的提示音,虽然已经到了平时的下班时间,但门诊楼里依然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待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已有28个科室提供夜间门诊服务,以方便患者错峰就医。   当前,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地都在推进夜间门诊建设,越来越多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陆续推出夜间门诊,这些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延长..

真性近视不可逆转 5种防控模式教你早预防 伴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孩子又将迎来近视度数飞涨的时期。如何帮助孩子预防近视,或者减缓近视度数的进展,是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医师王凯表示,一般来说,青少年儿童在刚出生时都是远视眼。幼儿园阶段,一般会有正1.50-正2.00左右的远视储备。由于近距离用眼强度增加,会导致远视储备消失速度过快,使得在后续发育过程中逐渐向近视眼过渡。 “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真性近视是不可逆转的。所以..

子宫内膜癌治疗有了新方式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黄琪奥)7月10日,科技日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妇产科王延洲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孙力教授团队证实了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病痛,为该类妇科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手段。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外科学杂志》上。   “多孔腹腔镜、单孔腹腔镜以及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手术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

微针贴片:助你免去打针吃药之苦  很多人害怕打针的痛和吃药的苦。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革命性的、更温和的用药方式免去人们打针吃药的痛苦,那就是微针贴片。   微针贴片是一种新型的透皮给药器件,它看起来像一个“创可贴”,表面布满了装着药液的凹槽和微小针头。只要把它在皮肤表面轻轻一贴,这些微小针头就会穿过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把药液输送到人体的皮下细胞。由于角质层里没有痛觉神经,因此微针穿过时人基本不会感到疼痛。   浙江大学药学院..

研学携手科学,共助青少年成长  “小朋友们,我们是不是能看到一个点?”只见老师让孩子们拿起桌子上的意大利面,用眼睛注视着一根意大利面的顶端。这是一节教孩子认识点、线、面的课程,整节课生动、有趣、直观。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这类“复合型”的课程正悄然走红。课程内容取材自日常生活,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问题的引导者,启发孩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类课程不只提供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研究思维..

微生物有望成为抗癌利器  沙门氏菌通常会引起食物中毒,但2019年,71岁的加拿大人爱瑞特·巴尔布尔自愿喝下一瓶含有10亿个活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液体,作为对抗胰腺癌的最后手段。当时,胰腺癌已经扩散到她体内其他器官,她只能活几个月。她喝下的沙门氏菌经过了基因改造,可攻击癌细胞,且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毒性比普通沙门氏菌小。巴尔布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接受化疗的同时尝试沙门氏菌疗法的人,结果显示,她的肿瘤缩小到了原来的10%。   英国《新科..

无创血糖监测技术取得突破  科技日报深圳7月11日电 (记者叶青)11日,记者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聂泽东研究员团队,在基于生理信息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心电(ECG)及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多模态融合的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有望应用于糖尿病慢病管理、高风险人群评估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根据《中国2型糖..

各地人社部门争当高校毕业生“就业帮”  “全勤能开5000元吗?”“公司提不提供班车?”一条条网友提问出现在某网络直播评论区,“主播”也很快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应——这是由黑龙江鸡西市人社局发起的“入企探岗”网络直播,鸡西市就业“探岗员”将直播间搬到了用工单位现场,方便高校毕业生等求职者与企业实时互动,实现相互选择。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7月11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直播带岗”的做法并非个案,各地人社部门都在努力创新,为促进高..

重庆:智慧平台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  “本来很焦虑,没想到就业服务平台岗位推送这么精准!”近日,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23届毕业生佘施倩高兴地做着入职准备。通过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即重庆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她很快找到了本校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的岗位,满足了一边提升科研能力一边为考研做准备的心愿。   能在高校做科研助理,不仅解决了就业,还能为自己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今..

促进家居消费提质升级  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家居商品,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助力生活品质改善    装修房屋时,选用无甲醛的内墙涂料,让居住更健康;给家里添置一批定制家具,让室内空间利用更合理;在卫生间对马桶、淋浴等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让家里老人用起来更方便……在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下,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居住品质,家居消费市场需求巨大。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高供给质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