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我们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

2022-04-26 11:33:27 来源:网络

实现“动态清零”的底气在哪里、上海本轮疫情有何特点、中医药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有什么重要作用?针对社会关切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近日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作出了回应。

问:如何看待“动态清零”,中国实现“动态清零”的底气在哪里?

答:“动态清零”和“绝对清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动态清零”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不是说绝对不让疫情发生,核心内涵是快速发现疫情,快速采取措施来阻断疫情的持续性社区传播。

按照中国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一旦放松疫情管控,会面临病毒广泛传播、重症和死亡数量巨大的后果。

上海此次疫情,正是因为有很多队伍前来支援,才避免了医疗资源被挤兑,如果完全放开,重症患者大量出现,该需要多少医疗资源才能应对?如果真到那个时候,经济发展、社会交流该如何进行也难以想象,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感染,生活又如何才能安心?

武汉之后国内出现的几十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处置实践证明,我们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以较小代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稳步增长。

问:从中医角度看,奥密克戎变异株有何特点,上海本轮疫情有何特点?

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快、隐匿性强,近期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

从中医角度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冠肺炎的核心病因病机与之前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属于中医“疫”病范畴,仅由于地区、气候、饮食习性等因素的不同,在证候特征上稍有区别,比如西北地区表现为夹燥,而上海仍是一种湿毒夹风热。

问:中医药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有什么作用?

答: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比例高是上海本轮疫情的明显特点。这一方面与奥密克戎变异株自身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及时筛查、早期发现感染者,以及与广泛疫苗接种有关。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治疗,西医无症状,中医有证候。例如一些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没有新冠肺炎的症状,但可能会有倦怠无力、舌苔腻、脘腹胀满等中医证候表现,在这个阶段及时用中医药干预,起到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使其不成为确诊者,也促进核酸快速转阴。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原则,使用“三药三方”,加上上海拟定的协定方药,从前期使用情况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患者使用中医药干预后,在减少转重率、减少出舱时间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趋势。

问: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对于老年感染者,中医药采取什么救治方案,效果如何?

答:确诊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三成,大部分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痴呆、肿瘤、尿毒症等。这些因素与新冠肺炎加在一起,会导致病情严重,而且病情进展快,容易转成重症、危重症,需要格外关注。

为提高老年感染者救治成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发病表现,结合老年发病特点及以往救治经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基础上,对老年感染者的治疗以加快核酸转阴、减少病情加重、减少病亡率为目标,在国家专家组指导下,形成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

总体来看,就是要分辨高危人群,重视基础疾病变化,多学科联合,早期干预,辨证论治,一人一策,抓住主要症状和核心病机确定好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方案策略。在用药时机上体现早、快,在治疗策略上体现清、通等,注重调节机体整体状态,避免老年患者进展为重症,截断病势,减少死亡。

问: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中医药有什么救治方案?

答: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首先要强调多学科合作,包括重症医学科、呼吸科、营养支持、护理、中医等,每个学科发挥各自优势、集体发力,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从而控制病情、逆转病情、降低病亡率。

中医根据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每名病人当下最危险的因素,采取辨证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具体就是“早”和“准”,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干预;采取针对性精准治疗,“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一天一方”的方法施治。

为加强危重症患者中医救治能力,我们组建了市级多学科中医专家组,除参与市级中、西医专家联合查房和会诊外,每晚举行市、区定点医院危重症病例会诊和讨论,每日统计危重症病例中医药救治情况,对病情较重或者伴复杂基础疾病的病例进行逐个会诊。

问:对于出院出舱患者的后续康复,中医药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人们就关注是否存在后遗症,对此的称呼也不一样,也有将之称为新冠后状态、持续症状。患者核酸转阴、符合相关指标要求之后就可出院出舱,但有的人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恢复,还有的人因为新冠病毒对心脏、肝脏、肾脏等造成损伤,功能指标还不正常。

因此,对于新冠肺炎出院出舱患者,需要一个康复的过程。总结武汉及以后历次疫情患者康复情况,部分患者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心悸、气喘、焦虑失眠、脱发等情况,对此我们针对性提出“早期康复、自我康复、综合康复”的理念,一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西医做健康评估,中医促进康复。

经过积极康复,多数人的相关症状基本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内逐渐消除,也有的人需要更长时间康复。一部分患者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一些患者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比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积极主动地促进康复。

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的时间较晚,对其所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还需要更多的观察。(记者龚雯、李姝莛、李恒毅、李贺)

,张伯礼:我们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食品加工机械 ”

相关:

全国疟疾日:拒绝受“疟” 这些知识要知道 视频制作:实习生李佳悦 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人患疟疾后,会出现急剧寒战、高烧、全身出汗等,民间俗称“打摆子”。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寄生虫感染,主要由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以及经输血或母婴传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谢琴秀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其..

佑护人类健康的中国智慧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恰逢青蒿素问世50周年。    曾经,人们谈“疟”色变,有数字显示,在青蒿素被发现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该病。    1972年,中国科研人员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发成药物治疗疟疾。时至今日,青蒿素仍是全球抗疟利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仍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已挽救数百万..

我们是8号楼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是重症科大夫,对患者的重症比较敏感。前两天晚上,同事们发现一个紧急情况:一位78岁的老大爷精神不好,伴有听力下降的情况。    我到病床旁查看情况,患者有既往高血压、冠心病史,此刻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我立即叫上呼吸治疗师关敬斌和司高峰一同处理。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就在方舱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并调整用药方案。大家不停地安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等到后半夜患者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后,我们才放心地..

北京粮油储备量可满足居民30天消费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张景华、董城)2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4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卫东介绍,根据监测,25日北京市新发地、大洋路等7家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上市量2.27万吨,平均批发价3.44元/公斤;猪肉交易量58.2万公斤,平均批发价18.33元/公斤;鸡蛋交易量43.5万公斤,批发价10.52元/公斤。北京市成品粮、成品油储备量能够满足居民30天的消费需求。    针对近日..

上海市互联网医院分流百姓看病配药需求    本报上海4月25日电(记者孟歆迪)记者25日从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不断发挥互联网医院在服务市民求医问药中的作用。目前,上海全市有100余家互联网医院,包括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向市民提供线上预约挂号、线上专科咨询、在线复诊、在线开方、医保线上支付、药品配送到家等便民服务。    4月1日以来,上海市互联网医院业务诊疗量明显增加,服务总人次..

中医药如何参与上海本轮疫情救治    4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他表示,从中医角度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新冠肺炎的核心病因病机与之前相比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属于中医“疫”病范畴。    “仅由于地区、气候、饮食习性等因素的不同,在证候特征上稍有区别,出现夹寒、夹热、夹燥、夹瘀的表现,比如西北地区表现为夹燥,而上海仍是一种湿毒夹风热。”他说。    他介绍,根据上海特点,在《新型..

吉林省确保畜禽产品有效供应    本报长春4月25日电(记者任爽)在吉林省本轮疫情期间,由于落实疫情封控管控措施,部门养殖场(户)饲料购入、畜禽出栏补栏、免疫繁殖等受到一定限制,部分屠宰加工企业产能下降、产品外销受阻、运营成本增加。记者从4月25日吉林省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针对这些问题,吉林省已积极采取措施,降低疫情影响,确保畜禽产品有效供应。    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二级巡视员孙考取介绍,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做核酸检测时如何减少感染风险?专家这样建议 有些人担心,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如果周围有潜在的感染者,是不是会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染给自己?对此,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做出了解答。 李侗曾介绍,新冠病毒除了通过飞沫传播,还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的时候,从呼吸道排出的分泌物可能会比较多,此时病毒量比较大,短时间内会形成气溶胶。对此,他建议,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可以用纸巾、手帕等遮住口鼻,如果都没有,也可..

为全球抗疟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的运用正在持续为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威胁生命的疾病。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疟疾感染病例达2.41亿,高于2019年的2.27亿;疟疾死亡病例约62.7万,较2019年的55.8万同比增长12%。此外,非洲地区是全球疟疾最为严重的地区。2020年,全球95%的疟疾病例集中在非洲,96%的疟疾死亡病例也在该地区。   青蒿素的出现,为全球抗疟带来..

“中国神草”,造福世界五十年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今年是青蒿素问世50周年。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大大下降。这其中,“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重温青蒿素的故事。   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提起疟疾,人们自然会想到青蒿素和它的发现者屠呦呦。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