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禁令扰乱市场!巨头“业绩休克”警告全球芯片业

2023-01-09 10:49:30 来源:网络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静 环球时报记者 王冬 宋毅】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芯片过剩危机会得到缓解吗?随着2023年的芯片行业数据陆续披露,业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难言乐观。有分析认为,这一供求矛盾或在年底才能看到转机。业内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去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对华芯片出口禁令正在深刻改变全球供需,继续造成2023年芯片供应失衡。

资料图(视觉中国)

三星LG“成绩单”震动韩国

根据韩联社6日的报道,韩国电子两巨头——三星电子和LG电子6日均交出惨淡成绩单。三星电子2022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大减69%,为4.3万亿韩元(约合232亿元人民币)。这是三星电子单季利润近8年来首次降至5万亿韩元以下。LG电子去年第四季度利润同比锐减91.2%,为655亿韩元,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降到1000亿韩元以下。

《首尔经济》6日的报道认为,三星电子盈利出现“休克”最大的原因就是半导体业务不振,各行业对半导体的需求都在减少,外界估计三星半导体的出货量有可能继续下滑。大韩商工会议所4日公开了对128家半导体企业、84家电池企业、88家生物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7%的受访企业认为今年全球供应链与去年相比“类似”或“将更加恶化”。上述企业今年最担心的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因素是俄乌冲突长期化,其次是中美竞争导致的本国优先主义抬头。62.3%的受访企业表示去年因为国际供应链危机而受到损害,有39.7%的受访企业表示为了消除不稳定因素正在考虑通过移动生产基地等扩大海外生产。

《韩民族新闻》6日发表题为“三星电子‘业绩休克’是对韩国经济发出的警报”称,现在已经有今年上半年三星半导体部门可能出现亏损的传闻。在“后疫情时代”,受全球供应链重组和美中摩擦的影响,韩国正呈现经济危机的征兆。

中美芯片摩擦影响全球供需

“半导体供过于求将长期存在。”《日本经济新闻》1月4日报道称,预计到2023年秋季以后才会实现半导体供需平衡。美国美光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桑乔伊·莫罗特亚在去年12月的财报发布会上表示,市场正在经历“过去13年里最为严重的半导体供需失衡”。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去年10月表示,客户的去库存或将持续至2023年上半年。

《日本经济新闻》称,用于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半导体产品在2022年7-9月转为供过于求。尽管半导体供应量的抑制和库存消化逐渐取得进展,但用于智能手机的半导体恢复供需平衡预计要等到2023年10-12月,用于个人电脑的半导体恢复供需平衡要等2023年7-9月。《日本经济新闻》分析称,半导体的制造需要数个月时间,影响现在供应量的是2022年中期的产量。

日本半导体商社协会去年12月对会员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使用半导体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的库存水平偏高,

通信行业资深专家项立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令已经影响了全世界芯片产业的格局,“2021年全世界面临芯片的短缺。这个短缺不是说大家真的缺少芯片,而是为了应对美国的禁令,全世界芯片企业都在囤货,最后导致2022年下半年以后逐渐出现了芯片过剩。”

项立刚分析称,芯片过剩很可能在2023年还会延续。中国为应对美国禁令带来的芯片制造问题,对这一领域进行大量投入,“中国几乎一年要新增100条芯片生产线,这样强大的生产能力在2023年会把产能释放出来,这会让全世界很多芯片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供需调整。”

同美国步调一致将伤害自己

尽管本国芯片产业面临供需压力,但日本仍希望在半导体政策上同美国保持步调一致,此举被认为将“反噬”本国芯片行业。据日本《产经新闻》6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当天在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举行会谈,双方就日美两国携手开发下一代半导体达成共识。《产经新闻》分析称,日美之所以达成共识,从美国角度看,是为了迟滞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而从日本角度看,为了实现下一代半导体的生产,必须与美国进行技术合作。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21年度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半导体设备和原料出口中,有约四成出口至中国,中国是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在光刻胶等领域,日本拥有全球领先地位。一位大型半导体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日本强化同美国的政策绑定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出口限制,对于产业界是严重的问题。

“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大家互相支持形成分工。”项立刚表示,美国开始在打破这个状态,中国企业未来要逐渐建设起自己的生产能力,尽快把光刻机、光刻胶等设备和原材料短板补上去。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满足自己一部分芯片的需求,对全世界其他芯片制造企业就是一个压制。毕竟这是一个价值2000亿美元的市场。

,美国对华禁令扰乱赵恒煊 市场!巨头“业绩休克”警告全球芯片业

相关:

《去有风的地方》:“慢”表达里看见生命更多可能原标题:《去有风的地方》:在“慢”表达里看见生命的更多可能近期,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正在热播。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是一反“内卷”之风,以沉浸式的影像风格和恬逸的美学意蕴,展现当代都市人疲惫的灵魂如何在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重新发掘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同时也勾勒了一群热爱家乡的年轻人选择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动人画卷,为同类题材电视剧创作打开了新的路径。《去有风的地方》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

智能电视“套娃式充会员”让消费者“闹心”  本报讯 (记者曲欣悦)“我为了看一部新电视剧充了连续包月的会员,充完会员后发现再想看综艺节目还得再充一个会员。另外,还存在多种会员类型,一旦买错就看不了想看的节目。”近日,山东济南消费者赵先生家中新买了一台智能电视,但各种付费观看的内容让他感觉如此收费有些“吃相难看”。   近年来,随着版权保护意识的加强,消费者已能够接受内容付费模式,但因智能电视内置的会员体系过于复杂,且电视端、手机端等互..

大学生来了,小城市准备好了吗  【新闻随笔】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2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22年,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不断反复的疫情,中国劳动就业仍然保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占比呈上升趋势。   虽然想去三、四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总的来看还是较小的。以这份报告的数据为例,2021年想去北上广工作的大学生..

手机预装APP实现“非必要可卸载”  本报讯 (记者周怿)近日,一些消费者反映,新买的手机中仍有预装APP,但除基本功能外的均可卸载。这意味着,手机预装APP实现了“非必要可卸载”。   此前,手机预装APP无法卸载遭很多消费者吐槽。北京消费者赵女士回忆,她曾买过一部国产智能手机,有50多个预装APP,更新系统还会增加。其中包括2个输入法,还有多个游戏、影音、购物、金融等APP,手机内存64G,这些预装APP就占了30多G。   “我尝试把一些不用的APP卸载..

我科学家发现人基因组内休眠古病毒可促衰老  科技日报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张佳星)“人基因组中有8%的‘化石’序列整合自古病毒基因的,我们首次发现它的活化能诱发衰老。”1月8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研究还证明抑制这些基因的“复活”,能延缓组织和机体的衰老。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百万年来,人类免疫系统积极应对病毒入侵,将其整合到人基因组中由宿主细胞的遗传调控系统接管,协同进化。随着年龄增长,遗..

“边角料食品”人气高 但价廉也要安全  “边角料食品” 价廉也要安全   “白菜价”“论斤囤”……近段时间,在一些电商平台,火腿头、面包边等各色“边角料食品”人气颇高。这些使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零碎材料制成的“边角料食品”,因外形不规整,无法作为正常产品销售,价格更低,而用料、品质则与正常产品一样,这让许多消费者钟爱有加。不过,也有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家销售的“边角料食品”出现种种问题,比如质次价高、以次充好、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等。..

(新春见闻)沉寂三年 中越边城东兴重现昔日繁华  中新社广西东兴1月8日电 题:沉寂三年 中越边城东兴重现昔日繁华   作者 杨强 韦佳秀 翟李强   “这一刻,我等待了3年。”1月8日,梁小新从越南芒街出发,踏过北仑河大桥,走出东兴口岸的那一刻,眼睛湿润了。   梁小新是广东揭阳人,长年在越南海阳省从事塑料塑胶生意,每年都会回国与父母、妻儿团聚两次。2019年7月,他再次踏出国门,不曾想到,与家人此次一别就是3年。“3年没有回家,加上工作繁忙,我连..

揭开未知菌种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个色香俱全的实验室。   在一个个燕麦培养基中加入金属离子,燕麦味道一会儿便飘香了半间屋子,这是“北工商”链霉菌最喜欢的生存环境;在另一个培养皿里,被分离出来的单孢哈萨克斯坦酵母菌会散发出清香的气味,呈现出圆形小颗粒形状;而被加入了“北工商”海洋杆菌的培养液中,液体颜色则逐渐变为黄酒的焦糖色。   “各种白酒的酒曲、窖池和酿造环境,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微生物资源库,含有大量的未知菌种,这..

阿尔泰山脉雪豹种群质量稳定向好  今年元旦期间,新疆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及周边区域出现一只雌性、一只幼体两只雪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雪豹现身地为该度假区雪场金光道,海拔约1000米,雪豹被滑雪场工作人员拍摄到。”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马木尔别克·马看介绍,此次雪豹向山下迁徙,主要是因为2022年年底降雪量大,厚厚的积雪完全把雪线上的植被覆盖,山上的北山羊、马鹿、狍子、野兔等草食动物被迫往海拔较低的地方垂..

减负深入,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本报记者 陈 曦   【人才方略】   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各级部门出台的人才新政,展示各地方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成果,讲述当代科研人才的奋斗故事,从今日起,本报人物版改版为人才版,推出“人才方略”“用好第一资源”“奋进者”等栏目,分析育才、引才、用才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