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中国还需连结三万亿美元外汇储蓄吗?

2022-06-07 08:04:58 来源:网络

文/沈建光

俄乌战事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宣布冻结包括俄央行外汇储备在内的官方储备资产,一些经济体也开始担忧将美元、欧元资产作为其国际储备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近期,各界对保障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高度关注,“合意的外汇储备规模”再度成为争论焦点。

中国长期保有着巨额外汇储备。根据国家外管局数据,2021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今年以来受经济持续下行、短期资本流动等因素影响外储有所下滑,但截至4月底仍有约3.12万亿美元。事实上,除2017年1月外,2011年3月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之上。面对新的形势,外储是否仍有必要维持如此规模?

近期有声音建议压缩外汇储备规模,同时加快调整官方储备资产的结构,加速推动“去美元化”、大规模抛售美债、增加黄金储备。其理由在于:一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和对外净债权头寸均远高于俄罗斯,在极端条件下,这些资产一旦被欧美冻结意味着更高的制裁损失风险;二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也造成了投资损失,突出表现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投资收益却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美元储备过多也面临较高贬值风险。

一些观点则支持继续保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认为,面对新的安全形势理应未雨绸缪,但简单否定外汇储备作用、通过压缩规模来降低风险的做法并不可取。原因在于:

其一,中国外汇储备现状是由国情决定的。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常年保持大额贸易顺差(2021年为6764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既是贸易结算积累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元主导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下,保障中国贸易支付结算正常运转,防范国际热钱冲击、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求。

其二,压降外汇储备规模的初衷是降低对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依赖,但这需以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为前提。当前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依然不高,加快资本项对外开放、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加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等应是更优先考虑的事项。

其三,“去美元化”、大幅增加黄金储备可能引发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倒退。“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余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质是以黄金为锚的实物本位制。其核心缺陷在于限制了货币供应量,难以匹配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考虑到全球黄金供应量有限,大幅增加黄金储备不仅操作困难,还可能引发通缩、对经济造成较大伤害。

其四,简单压降外汇储备规模、强推“去美元化”的效果也存疑。压缩外汇储备规模只是降低了风险敞口、潜在损失依然巨大,不仅短期操作难度大,还可能引发汇率波动、金融不稳定等其他方面的风险。俄罗斯尽管进行了长期准备,在本轮制裁下仍有半数国际储备资产被冻结;且其应对制裁的核心手段是“出口卢布结算”“卢布绑定黄金”,推动去美元化、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等在面对欧美联合制裁时效果并不明显。

实际上,按照国际标准衡量,当前中国没有降低外汇储备规模的必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对外部门报告》,同为3万亿美元规模,2017年中国未经资本管控调节和经资本管控调节的外汇储备充足率分别约为97%和157%,到2020年已分别降至75%和120%。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在没有资本管制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线应达到4万亿美元,在考虑资本管制约束的情况下,至少也应保持在2.5万亿美元以上,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并不算大。

随着大国博弈态势越发复杂严峻,保障外汇储备安全不应仅仅聚焦于其规模,而是要融入中长期国家安全战略全局,结合中国在经贸、金融、产业链等方面的地位进行通盘考虑。

未来欧美若制裁中国同样面临难以承受的损失。一方面,中国是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全体系工业国家,相较俄罗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显更高,同欧美的经贸关系也更密切;另一方面,欧美在华投资资产规模巨大,截至2021年底,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显示的负债端金额超过7.34万亿美元,全口径外债情况表显示的外债总额超过2.74万亿美元。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明显高于卢布,金融反制能力更强。

鉴于此,持续强化产业链安全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显得更为重要。关键仍然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强化同欧美国家的经贸联系、提升“缠斗”能力,同时加快资本项目开放、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将外汇储备安全根植于强大的经贸和金融“护城河”之上。

(作者系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沈建光魔法使的新娘 :中国还需连结三万亿美元外汇储蓄吗?

相关:

暴雨黄色预警继续!广东福建等地部门地域有大暴雨  中国天气网讯 中央气象台6月7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预计,6月7日08时至8日08时,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大部、福建中南部、台湾岛、海南岛以及云南西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广东东部沿海、福建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8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30~60毫米,局地可超过80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

天公作美!高考首日北京晴天开场 舒爽在线助力莘莘学子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6月7日),是2022年高考的第一天,北京阳光在线,微风习习,可以说是在舒爽的天气之中迎来高考“开场”,不过早晨的天气较凉,考生及家长还需注意适当添加衣物。   昨天,北京蓝天在线,阳光和煦,白天的最高气温在28℃左右,加上4级左右的北风,体感上比较凉爽舒适。   今天是2022年全国高考的第一天,北京天公作美,舒爽在线。根据北京市气象台今晨6时发布的预报,今天白天,北京晴转多云(西南部..

推广者把测试与职场挂钩:MBTI火了,求职者却深受其扰  MBTI火了 求职者却深受其扰   推广者“巧妙”地把测试结果与受测者职业发展就业前景相关联   ●时下,在青年社交圈里,MBTI正成为话题“顶流”,很多年轻人借此在网络社交中打开聊天话题、建立自己的圈子。不少平台看到了MBTI测试蕴含的巨大商机,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性格测试,并通过“测试上线—大量刷屏广告增加用户熟悉度—付费报告”的模式“掘金”   ●测试推广者“巧妙”地把测试结果与受测者职业发展、就业前..

亚马逊撮合第三方卖家否决反垄断法案 惨遭打脸亚马逊履约中心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亚马逊公司十分担心美国国会可能进行的科技反垄断改革,以至于一名高管最近试图在一个在线论坛上游说第三方卖家站出来反对反垄断法案。亚马逊卖家通过该在线论坛就热门话题进行交流。然而,亚马逊的努力似乎适得其反,因为许多卖家对亚马逊的说法提出了异议,并表示他们打算支持这项立法。该立法旨在彻底改革美国的反垄断法,并限制大型科技公司的权力。亚马逊全球销售合作伙伴..

马斯克的“功勋” 推特涉嫌错报子虚账号数目被查询拜访马斯克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美国得州总检察长肯·帕克斯顿(Ken Paxton)周一对推特展开了调查,原因是该公司可能错误地报告了虚假机器人账户数量,违反了《得州欺骗性贸易惯例法法》。帕克斯顿的办公室要求推特制作文件,说明该公司如何计算和管理用户数据,以及这些信息与广告业务之间的关系。帕克斯顿的办公室称,推特必须在6月27日前对其要求做出回应。“得州人依赖推特的公开声明,后者称它的几乎所有用户都是..

脸书初度录用首席信息平安官 副总裁上任Meta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7日消息,Facebook母公司Meta周一任命公司副总裁盖伊·罗森(Guy Rosen)担任首席信息安全官(CISO),这是这家社交媒体公司第一个担任该职位的人。罗森自2013年以来一直在Facebook任职,最近领导公司在产品安全性和完整性上的努力。他在推特上表示,他在新角色上“将继续监督和纵览使用我们服务的用户、我们的公司以及行业面临的安全保障风险”。这是Facebook的第一个CISO。Facebook于2021年10月更名..

一文看尽苹果WWDC22:软硬交叉 新形态MacBook Air终现身凤凰网科技(作者/阎烁)苹果在6月7日凌晨,召开WWDC22全球开发者大会,按照惯例,我们熟悉的苹果全系生态系统都会照常得到更新,不过在这场开发者的盛会上,软件内容似乎被M2芯片以及全新模具的MacBook Air抢了不少风头。M2芯片自苹果宣布芯片转移计划以来,2年时间已到,但自研芯片的推进脚步显然没有变慢,从M1的口碑爆棚,到M1 Pro、M1 Max、M1 Ultra的接连发布就可以看出,苹果的芯片升级节奏非常稳定,M2做为M1的迭代..

数字藏品火出圈 年青人若何接招  数字藏品火出圈 年轻人如何接招   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科技一直在从各个维度重塑世界。2021年,随着“元宇宙”元年的到来,数字艺术藏品时代大门悄然开启,时代向未来数字世界呼啸而去。有敏感的企业家提出,数字化是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面对挑战,最先接招的往往是年轻人。   33岁的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院长龙凡,因为相信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改写人际间的“信任”模式,而成为这项技术..

老字号拥抱新零售 在转型中实现营收和口碑双增添  老字号拥抱新零售   在新零售的创新思维和优势渠道支持下,不仅在时代冲击中保住了老手艺,更为自己的品牌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本报记者 杨冉冉   《工人日报》(2022年06月07日 07版)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最会整活”的老字号五芳斋再次以创意突围,其推出的科幻短片《锥宇宙》又一次成功撩动消费者的注意力。   近几年的端午季,五芳斋品牌无论在产品的创新迭代还是营销方式的创意上,总是能吸睛破圈。..

看视频、走个路就能赚钱?警戒小我信息泄露  看视频、走个路就能赚钱……赚钱APP“从天而降”专家:这种“馅饼”还是别吃为好!   随着“低头族”不断增加,一批打着“看视频、走路都能赚钱”噱头的赚钱类APP频繁出现,借此吸引用户下载安装。然而,这些赚钱APP是否真的赚钱?其中是否有猫腻?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赚钱APP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整个过程费时费力,一不留神,还可能掉入陷阱。另外,此类APP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不容忽视。   看500次视频才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