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春秋

2016-06-12 00:34:01 来源:网络



人类文明五千年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并称为“世界五大名刃”。
在杭州的古运河边畔,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就坐落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当一座经全新修复、旧厂房改造的博物馆群,在这里出现时,足以让人在此停留。
漫步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犹如进入了一个探索冷兵器时代奥妙的时空隧道。俗话说,物开一刃为刀,开两刃为剑,两刀交叉即为剪。这是对刀、剑、剪的形状做出了说明。而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对刀剑的铸造工艺也有展现。在历史上,刀剑铸造也曾经代表了中国青铜和钢铁工艺的鼎盛。精致的剑饰、高超的复合式青铜浇铸法、成熟的刀刃粹火锻打工艺,均反映了当时大规模且成熟的刀剑铸造技术。
刀,骑兵时代的王者
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的一种工具和兵器。中国的刀,最远可追溯到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远古原始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作中,发现了磨尖石头制成的石器可以广泛运用在狩猎、生产等方面,这就有了最早的石刀。
展馆如同时空隧道,很快,刀的发展史从原始社会的石刀就来到了先秦时期的青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
汉代是刀的黄金时代,随着战争的多次爆发,骑兵成为了当时最具战斗力的军队。而刀,由于方便在骑行中挥砍,就演变成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在这之中,有一种既能满足骑兵劈、砍,又极具作战优势的“环首铁刀”成为当时的代表作。
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随后,中国刀在经历了隋唐的文化鼎盛期、宋元的制作成熟期、明清的最后辉煌期后,作为用于战争的最后一个案例——民国时期的抗战大刀,为中国冷兵器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刀似乎又回到了它原有的起点上,再次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从伞兵刀、瑞士刀、水果刀、手术刀到菜刀,每一柄都与现代文明紧密相接。

不丹皇室短剑。全长37cm,刃长25cm,净重246g,不丹在梵语中意为“西藏的边陲”,所以其兵器受西藏和中国影响很大。此剑装饰极其精美豪华,剑鞘和剑柄以纯银制成,并通体镂空龙、雀、佛、花卉各种精美图案和纹饰,表面很多处鎏黄金及镶嵌绿松石,其手工细腻。剑刃狭窄,锋利,保存上佳。

象牙裁书刀。长24.5cm,裁纸刀以象牙整料制成,刀刃笔直,刀尖平圆。刀柄高浮雕成竹编花篮形,其内鲜花朵朵。花朵层次分明,枝叶穿插叠压,生动自然。象牙质地细腻,纹路清晰可见,包浆润泽。既是可赏可玩之物,又可作实用之器。
剑,更重的是一种气节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飞动四方。”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中,曾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飒爽的画面。
中国最早的剑为青铜剑。由此看来,是在青铜冶炼技术发明之后,才有了剑的产生。在西周时代,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远攻用弓箭,近战多用戈、戟、矛等长兵器,惟有肉搏时,方才用剑。因此,当时的剑,实用性不是很强。
在秦汉时期,剑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当时的社会等级区分制很明显,只有贵族才能掌握青铜器具,也只有贵族,才能佩剑。这时剑的功能性也不断被研发加强,剑身越来越长,甚至出现了弯曲的剑身。
汉代以后,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铜剑逐渐被钢铁剑所替代。剑身中有了较厚的脊,用以增加剑的硬度,两侧开刃,前有剑尖,增加了剑的攻击性。还慢慢发展出剑的配饰,有制作精美雕花的剑柄、剑鞘、剑穗等。
到了隋唐时期,兴起了一股佩剑之风,士层阶级对于佩剑更为重视,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墨客,也推崇一种尚武的英姿风气。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从这以后,剑,似乎已经远离了它作为兵器的初衷,更多的被赋上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气节。直至今天,人们还能看到高雅的剑舞表演,更有适合老百姓强身健体的太极剑等民间形式。

东汉剪刀。长35cm,宽5cm,厚0.7cm,交股剪刀,两股中部无固定连接,短柄,直长刃,刀体扁平,尖端斜抹。
辟邪小银剪刀。通常长4cm,宽2cm,银质,小巧可爱,多为儿童配饰,用于避免灾祸和拔除不祥,体现了剪刀镇恶辟邪的功能。
剪刀,裁剪江山如锦绣
相比起刀剑,剪刀似乎与我们的民间生活更为贴近,它是刀具发展长河中的一条支流。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中国剪刀最早出现于西汉。并在五代十国和北宋年间,经历了一个从交股式弹簧剪到支轴剪演变的过程。
与刀剑不同的是,剪刀自诞生之日起从末改变过它作为工具的身份,但它的发明却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铁皮剪、砂剪、绣花剪、拔线剪、蟹剪,甚至最著名的“张小泉”剪刀,都在展柜中一一呈现,看着这些剪,不免让人倍感亲切,因为每一把剪刀,都有它背后的裁剪故事。
中国制剪拥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的并州曾以打制剪刀闻名;南宋时期的钉绞作道出了杭州制剪业的繁荣;明朝时山东青州的北瀛街,是一条由几十家铁匠铺聚成的剪子巷;北京的“王麻子”和杭州的“张小泉”,成为了制剪业中至今不衰的老字号。

,高管性侵

相关:

牙舟陶小好调头牙舟不是一条船,它是一个小地方,小到在地图上很难找到。据牙舟人说,他们那里是个山窝窝,中间有一座小丘,是船的模样,所以叫了牙舟。查史料,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这片土地蕴藏着优质陶土,釉料配方得天独厚,上天注定般,这里要生发陶的故事,绵延陶的历史。牙舟陶从这里名世,在这里失去方向,也在这里重新起航。数百年来,不变的只有美丽。落地生花上世纪50年代,全社会都在忙着炼钢铁,就连布依族、苗族人聚居的小小牙..

每件都是随意的孤品最初被格物手作吸引,是因为“拼木”系列作品。树材不同,木料的质地便不相同;即便来自同一棵树,每一块木头依然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美。当利用木材天然的各种色彩,组合搭配,运用不同木性、不同价格的木材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真可以美到惊心动魄。贾云龙的“格物手作”设计作品,就通过这种方式,在木艺家居品设计中独树一帜。贾云龙清华大学平面设计系毕业,做了几年设计,画了几年画,因为喜欢木头的自然纹理、天然环保的特性以及较强..

老虎高原《老虎高原》画于1989年,这是吴冠中最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作品,因为在此件作品之后,他的画风有所改变。吴冠中于1989年10月赴李家山后,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此后,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吴冠中在黄土高..

木头公仔的变形记当金拌拌、木拓拓、水晃晃、火卡卡、土推推五兄弟,憨态可掬地齐聚亮相时,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乐,“汽车人又来了!”这是班门乐府工作室推出的木头变形金刚,造型可爱又兼具艺术感。近一年来已经远销欧美等地。对于变形金刚,“80后”的团队有着共同的怀旧情结。据工作室主理人朱亮介绍,做木头变形玩偶的初衷是源于一次和法国客户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本身的产品是木头玩具,包括城堡、士兵、飞龙等。这些产品用橡皮筋连接活动部位的做..

熊氏珐琅:从替身到主角珐琅工艺最早由阿拉伯人发明,约在公元14世纪传入中国,逐渐与国内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珐琅艺术。景泰年间,皇帝酷爱珐琅,制作工艺登峰造极,当时器物多以蓝釉打底,创造了以蓝为主色调的风格,被称为“景泰蓝”,并随后取代了珐琅的叫法。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上是国宝级的重器,比玉石珠宝都贵重。但长期以来,由于品种单调,批量生产,在市场上一度冷寂。然而,瑞士工匠却将珐琅工艺运用在钟表的制作上,缔..

复刻汉字的温度台北太原路97巷,似乎与热闹的台北市区有些微微脱节。巷内多是老态的传统店铺,走过43个年头的“日星铸字行”就藏于这里。这是一个让出版业、文字工作者,以及怀旧人士惊艳不已的角落。在这里,早该走入历史的铸字机炉火不熄,随着机器运转的节奏声,留下属于铅字独特的体温。“铅与火”让路“光与电”也许你没听说过铸字行,但活字印刷则是从小就知道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铸字行是活版印刷的第一站,铸字、检字等前置过程都在这里进行。..

木乐之道“生活,如同时光中的一把座椅。”走进爱恩喜实木家具公司,这句话映入眼帘。与其他的家具店不同,这里没有浪漫的情调,没有华丽的装饰,更像是一间木制的作坊,整齐安静地摆放着各种实木家具,简单地低调着。随着木梯的吱呀声上到2楼,宋智林热情迎来,招呼我们坐在环桌的木椅上。他身着暗红色棉衣,外面套一件白色马甲,脚上穿一双柔软舒适的棉鞋,很随意地窝在木椅上。看得出,他很享受这充满木头气息的房间尊重每一块木头木椅、木柜、木桌..

把生活留在画院青色玻璃玄关墙下,石盆、绿植随意搁着,蓝印花桌布静静地垂下边角,看着门廊外的人来人往,若不是见着四周清雅的书画,你一定以为自己进了一家民俗工艺品店。这是青岛胶南盛客隆二楼的画院——希林阁。印象中,画院立着亭台楼阁,古朴深幽,但阳光把这个105平方米大的别致厅堂照得透亮,每个角落都能嗅到清爽的味道。“艺术可以点亮生活的情怀。”说这话时,淡然的杜爽眼中仿佛迸出点点激情的火花。她是画院的主人,擅长国画,笔名思齐。这..

让家木意盎然“请喝茶。”甫一坐定,笑脸盈盈的刘铭译端上手工制作的托盘。托盘约两个巴掌大,呈现着榆木的自然纹理,简单雅致,透着一股亲和劲儿。最特别的是,两端微微翘起,好似一叶扁舟。“我自己喜欢拿它来摆放早餐,端起来方便,吃东西时也有好心情。后来跟顾客闲聊,发现大家都很有创意——一位日本男生用它放置茶器茶具;一名台湾建筑师则为他长长短短的画图笔找到了好归宿,各类笔收纳在托盘上很醒目,也不用担心滑落。”实木托盘,正是设计师刘..

庄小蔚: 用玻璃铸造诗意玻璃3000年前就传入中国。在古代中国,玻璃的最大用途是仿造玉器制造各种手工艺品;工业革命传入中国之后,玻璃的实用性显著提升,其艺术价值仅作为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存在;直到最近十几年,玻璃艺术才从仍属工业范畴的艺术玻璃中独立出来。在今天的中国,最早把现代玻璃艺术理念带回传统手工艺术领域,并持之以恒在艺术创作、科研教学及文化交流上发挥创造力与影响力的人,非庄小蔚莫属。取经归来“是玻璃选择了我!”1998年,对庄小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