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走禾木

2016-06-12 00:06:07 来源:网络

从远处眺望,禾木村就像一幅甜美的油画——蓝天、白云、草地,历历在目。在这里,一栋栋小木屋、随处可见的木制工艺品,仿佛告诉我们,树木是这里的一切。
禾木是新疆阿勒泰山区的一个小乡村,图瓦人聚集栖息的天堂。“禾木”为图瓦语,意为哈熊身上的膘油。以前在禾木能猎到很多熊,熊身上最为肥美的那块膘油会被猎人挂在树上彰显战绩,久而久之,“禾木”便成了地名。不同于大城市的喧嚣浮躁,禾木舒适恬静,自然风光优美。想进村,就骑匹马,别有一番情趣。
纯自然生活
数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在禾木村闲逛,看到一个穿蓝色蒙古族绸袍、戴一顶飘着穗带皮帽的老人,昂首挺胸地跪立在马拉爬犁上,飞速从我面前掠过。之后,我在挨家拜年的推杯换盏中,得知他就是盛名远扬的图瓦老猎人舒开。随后几年,我便不断造访他远离村落的木屋。
舒开的家是禾木村最为幽静的地方。老人八十多岁,十多岁的时候他给前来避难的俄罗斯人养蜂,学到不少技能,包括俄语。那些俄罗斯人是“十月革命”时期被迫害的白俄,看到这里是远离内乱的世外桃源,就带着礼物住在了禾木。如今要了解这段历史,以及阿勒泰语系,或是图瓦人历史的学者总要拜访一下舒开。
院落里有一个小牛犊标本,里面塞了木头,粗看像一只站立的哈熊,有时会被当做木凳用。舒开能用白桦木做小玩具、耐用的木头用具、发光透亮的皮具,还有捕猎的、养蜂的,各种带有机关的小玩意儿。老人正用直径近一米粗的杨树做大桶。虽然有用铁条箍的痕迹,但整体却无一条裂缝。他是先将树干掏空后,再用刀削薄四壁,造成粗头细尾的形状。
儿媳索伦格在绣十字绣。她家的成吉思汗像是十字绣绣的,看起来不够威严,旁边还挂着弓箭和乐器、哈达和皮帽、皮酒壶。家里很干净,整洁、安静。舒开的儿子金斯别克去拉木头了,中午才回来。图瓦人的生活简单静谧,在他们的居室中很难看到电器,生活用品大都由他们自制,高科技产品和其生活显得格格不入。在这里,人们依然过着自然原始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老人家的几匹马悠闲地甩动尾巴,丝毫不理会远处前来旅游的嘈杂人群。草丛中的蜘蛛网挂满露珠,红色的野果在灌木丛顶梢连成一片。当蒲公英只是星星点点时,金莲花已连成一片,牛犊放开四蹄在花草中奔跑。牛犊小,草也好,母牛的奶就很多,就有多余的牛奶可以拿来酿造奶酒。这几天,舒开的三个儿子都在家里轮流做奶酒。祖传的房子
离舒开老人家不远处有一个哈登观景平台,是人声最为鼎沸的地方。从五点开始,就有人骑马或走路到达观景台,准备好相机等着拍日出。太阳升起后,柔和的光线翻越吉克普林草原和敖包,投射到也曼特峰、美丽峰,落在禾木桥上。站在平台上眺望,一幅完美的油画挂在眼前:河流、森林以及木屋上的袅袅炊烟。
禾木的美景少不了木屋,而当地人建造木屋的技艺更令人叫绝。建屋材质大多是粗大笔直的红松木,图瓦人在建木屋时,会将木头两端挖槽,相互嵌扣,一根根向上垒建而成,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盖新屋上梁的时候要扯白布,当地人说是祈福的意思。他们用松木搭建出的一幢幢屋舍中,每一根木头缝隙的连接处都要用一种叫“努克”的草填满,这种草吸水后膨胀会将缝隙填满,墙壁就会变得密不透风,能够很好地遮挡风寒。
在禾木,有的木屋在地形高敞、干燥的山坡上独立,也有在平地上数十间连在一起。房子里面,若干木柱上架设有檩木,檩木上放置椽木,椽木上涂抹草泥即为屋顶。而地面上,仍是草泥抹面。每排房屋带一个木栏围起来的大院子,夏天绿草茵茵,每天清晨都有需要挤奶的母牛自动来到门口守候。
村里大多数木屋是最近几年翻修的新房子,要想真正了解图瓦人最早在木屋生活的状况,还得看一看该村保留不多的几间有上百年历史的木屋。村民阿勒其米别克家就有百年木屋,令人惊讶的是,厨房里做饭用的锅灶居然也是用木头泥巴砌成的,火苗并没有把木块烧着。阿勒其米别克笑眯眯地道出了其中缘由:做锅台时,先在木块框架内外涂上厚厚的泥巴,就不会被烧坏了。
阿勒其米别克家的这间木屋有一百多年了,是他爷爷盖的,如今他父亲八十多岁了,五个姊妹都是在这间房子里出生的。木屋的缝隙里长满了苔藓,屋顶野草茂密。老屋是纯粹的木结构,没用一根铁钉。
图瓦人搭建木头房子这一古老的技艺,几乎是代代相传,他们只从村子里最年老的长者或父辈那里获取经验,不知过了多少个年代,也不知经过多少个老人一代代传授。
如今,村里也有了锯木厂,有一个浙江的能人还盖了村里唯一的一栋两层木楼。很多村里人要去忙着给游客租马、带路。以前相互帮助盖房、打草等,更多的则是由外地的民工来帮助完成。好在目前禾木依然不允许外地人随便盖房,本地人的房子必须按照旅游规划的统一风格来设计一只能建造木屋。
依木生存
禾木的公路在2005年以前都是拉木头的大车碾出来的小道,全区禁止砍伐,开始封山育林的这些年份,这条小道只能通行越野车。后来虽然铺上了柏油,但是依然只能单向通行。不过村中的交通已在近两年有所改善,除此之外,还有污水、自来水的改造。
村中居民大多数是蒙古族的图瓦人,还有哈萨克族。他们生活习俗相近,吃肉吃面却不习惯吃菜,而且禾木的无霜期太短也不适合种植蔬菜。在游客蜂拥而至的现今,禾木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超市在村中随处可见,蔬菜也作为一种常规物品出现在货架上。工艺品店逐个出现,售卖新疆本地加工的刺绣和小件摆设,以及皮手套、皮背心,还有狐皮及山羊皮。村里电源至今仍是个问题,十年前就有水力发电设施,但是这些年房子盖了那么多,人和旅店增加了那么多,哪里还够用?大多店家只好自备柴油发电机。
在过去,禾木的夜晚总是伴有熊熊篝火和爽朗的欢笑,如今,却因为频繁失火,篝火晚会一去不复返。几年来,禾木失火的次数不下10次。因为游客在土桑拿房洗澡,走时忘记把火浇灭;深夜喝醉酒的男人要去寻找离开的女人,没有吹灭蜡烛……
当地村民离不开木头,并十分珍惜它。虽然原始森林包围着禾木,但村民做饭从来不砍伐树木,而是骑马或者开车去森林或者可流里找倒伏的树干。越是往深处走,里面巨大的枯木越多,大多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最终被风吹倒。翻出的巨大根系上,挂着黑色的泥土,树干上长满青苔和蘑菇,它旁边的空隙早已被其他窥探已久的小树填满了。古老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影响着这些依靠它生存的图瓦人。7月,白桦树的树干充满水分,截取下来—段,可以轻松把树皮完整地取出,成为桦树皮制品的原料,但是人们几乎不这么做。
禾木总能找到一种随远古而来的宁静。但最近几年的变化,赶得上前面几百年的速度。当所有的开发都只为经济利益的时候,它带来的变化可想而知……,高校开学时间表

相关:

善变的脸袜子、茶叶包、咖啡渍、葵花籽……顺手可得的材料在康怡手下变身惟妙性肖的名人肖像,没有矫揉造作之意,趣味天成。邀约康怡做采访实属不易,不是在米兰做讲座,就是在柏林参展,或是与公司合作节日装扮,这样忙碌的情形与她的艺术作品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繁杂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符号。这位不爱用笔绘画的年轻艺术家,选择了袜子、茶叶包、咖啡渍、瓜子、蜡烛或辣椒酱等材料作为她的画笔。康怡在马来西亚美丽的沙巴岛长大,毕业..

陶生涯万仟道学陶出身,却偏偏去做了室内设计;设计功成名就,又在众人不解的目光里回归陶艺。蔡万涯的人生经历屡屡让人出其不意,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追寻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和品质有关。蔡万涯一直认为,人的天性里有一种泥性——剥离浮躁与功利,即见自然、质朴、沉稳、安静之本心。也许这就是他在室内设计业界混得风生水起时,突然“急流勇退”的原因。而万仟堂,便是他顺应本心之后的顿悟。一如他手中之陶,拙中见雅,禅意悠然……慧眼识金,妙手..

花绫素绢凤羽无双初春清晨,我们走进湖州水乡古镇双林,虽说没了“机声鸦轧,晓夜不休”的热闹,但巍然屹立的双林三桥和丝行棣、旧绢巷、墨浪河、织漩漾、纱机山的地名仍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黄昏。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的繁华。时光变迁,不知双林绫绢这朵曾绚烂绽放的“丝织工艺之花”,如今妍态几何?转侧看花花不定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与普通丝织物不同,绫绢并不用于服装,因为它的缩水率..

绣花童帽技巧分享:这款童帽的刺绣方式主要采用平针绣,这是我国传统刺绣针法中最古老且较简单易学的技法。平针绣也称直针、齐针,是指某一图案处,严格按照边缘线施针,拉出的线条逐条平行排列,紧密匀平,既不能互相叠压,也不可露底,最终铺满图案内部。平针绣线条的方向或水平或垂直,也可按照一定的斜度依图案而定。例如刺绣花朵时,每片花瓣的绣线方向通常向着花蕊放射。如果遇到花茎枝条等弯曲的图案,每一针的方向角度需略微改变,做到随形转..

针尖上的春节古时的女人们,每到腊月便开始飞针走线,为全家老少赶制新年穿戴的衣物。这个时节的针线活儿是一年当中最多的,直到大年初一,家人穿戴整齐、喜气洋洋才算大功告成。按照古老的习俗,从春节开始的正月里,就要避讳使用剪刀和针了。自古以来,春节是国人心中最地道最欢乐的节日,穿新戴新不仅保暖,更承载了祈求平安,家庭幸福等良好愿望。每逢春节,小孩子都是最活跃的主角,母亲把爱心融进密密匝匝的针脚里。绣“麒麟送书”代表望子成才,绣..

红包有真情农历春节,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红包,红包也叫压岁钱。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从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其实,红包是长辈对小孩的祝福,除了金钱,红包也充满情意,折一个别致的红包,令他们更为珍惜这份真情。

往来有簪花苏东坡在《四花相似说》中写到:“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描述的是人造头花与自然花难分伯仲。在宋代,从帝王到臣民,每逢节庆则“往来皆簪花”,因此形成“以剪花为业”的社会形态。陈宝良在《明代社会生活史》中描绘,“在迎春期间,有一些附带习俗,如北京人戴闹嚷嚷,男女都戴,直到清朝。除了特殊场合,戴簪花者多为女性。”时至今日,在泉州一村庄,每逢春节,有学识的男人去祠堂,必须得戴花。古时,..

@生活演变史商务印书馆出的一本民国老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说下学归家吃饭后,哥练书法,妹学刺绣,一家人其乐融融。这虽然是面对小孩子的读物,但是可以管窥民国时期普通家庭的业余生活。对于大多数来说,要么觥筹交错,要么面对电视,业余生活乏善可陈。但是,一些“小趋势”正在悄然出现,耗体力、熬夜、奢侈的聚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更多以兴趣爱好为核心纽带的群组聚会。以关键词形式盘点从民国到现在的业余生活,其实就是一个@生活的演变史。太太客..

年味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人们开始怀念记忆中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怀念团圆饭桌上的觥筹交错,怀念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怀念奶奶、妈妈忙前忙后做的饺子,抑或是逛庙会、游园会上的糖葫芦……但冯骥才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如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今天,在传承古人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过不一..

艺术家的伙食团江湖,神秘而富于传奇。它远离庙堂超脱俗世,却又藏于市井隐在红尘,你我凡人总不得其门而入。其实,一如鱼在水而不自知,江湖就在我们身边。江湖是圈子,人在圈子,便在江湖……一提到江湖,人们总会想到刀光剑影、恩怨情仇,仗剑去国、浪迹天涯,抑或市井俗世、三教九流。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江湖只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中。不过“江湖”也并未纯然子虚乌有,引用那句俗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不过在今天,“江湖”的概念被延伸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