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打造“博物馆之城” 数字科技助推文物走出国门

2023-12-20 04:08:39 来源:网络

  中新网太原12月19日电 (记者 胡健)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19日发布2021年以来的文物保护成果,依托99座博物馆和驰名中外的文物,“博物馆之城”建设初见规模。随着太原市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览远赴埃及,数字科技逐渐成为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在市校合作方面,太原市文物局先后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机构展开合作,在科技考古等领域获得成效。

  太原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其他6处。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9座,其中备案博物馆41座,类博物馆58座,各类馆藏文物1819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485件(套),以馆藏北朝文物、傅山书画驰名中外。

  打造“博物馆之城” 牵头成立“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

2月12日,“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图为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隋代)。此尊被盗佛首于1924年前后被盗凿并非法盗运出境,2020年10月31日,由日籍华侨张荣无偿捐献给中国国家文物局,12月12日12时,佛首安全运抵北京,重回祖国怀抱。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2021年以来,太原市文物系统以黄河文化、区域文化为纽带,在文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创新、文物生态治理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形成工作矩阵,打造经典、智慧、群众、红色四类博物馆,构建“博物馆之城”,该市的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案例还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太原市文物局率先出台国内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率先出台《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国第一部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设凸显三晋文化、晋阳文化、晋商文化、工业文化、醋文化等极具城市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

  目前,太原市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9座,其中备案博物馆41座,类博物馆58座,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推出“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展”等专题展104项,含“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巡展”“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等外出展30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藏文物展”等引进展22项。“万古一脉——晋祠博物馆基本陈列”等7项展览荣获国家、省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8项展览获省级精品陈列展览。

  随着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太原市文物局推出“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并发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天龙山倡议》。牵头打造黄河寻根问祖、中国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成立“万里茶道国保单位文化联盟”。

  数字科技助力太原文物走出国门

7月24日,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天龙山石窟景区举行。当日,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正式回归原属地,并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开幕的“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上长期陈列展出。它成为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2023年,“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再次走出国门,远赴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巡展,展览利用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数字化再现了散落在多个国家的天龙山造像,受到海内外关注。

  即将正式开放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也在科技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基于原址保护恒温恒湿封闭保护等特殊性,太原市文物局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墓道、甬道、墓室分区进行环境控制,并创造性利用历史盗洞与外界开展空气交换。其次,该馆通过元宇宙项目、高清原址VR沉浸式体验、高流明激光投影等数字技术,配合先进的数字艺术互动装置,打造考古过程“L”幕三维动画、北齐民风二维动画、别都华彩壁画互动、壁画瑞兽“穹窿顶式环幕”动画等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博物馆奇妙之旅。

  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太原市文物局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组织实施晋祠、永祚寺、天龙山石窟、净因寺彩塑等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勘察测绘项目10余项。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实时采集晋阳古城考古发掘的数据信息,形成全过程数字档案,数字化绘制考古测绘图纸,开启太原科技考古新模式。在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方面,采用三维扫描、数码相机采集点云及形貌数据等高保真、无损伤的数据采集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多源多维数据采集、体系化成果加工和色谱提取,数字化扫描可移动文物192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49件(套),包括一级文物52件(套),二级文物272件(套),三级文物525件(套)。

  市校合作助推太原文物全领域保护

11月5日,山西省太原市,千年皇家园林晋祠秋景如画。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的祠堂。(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2021年以来,太原市文物系统引进招录专业技术人才36名,形成集考古、博物馆、园林等领域192名专家学者组建的太原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推荐获批常一民研究员等文博专家领衔的名家工作室3个,其中常一民工作室《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保护展示研究》项目已通过结项验收并编撰成册,为推进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研究支撑;连颖俊名家工作室《晋祠华严石经研究》项目列入2022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已出版《晋祠华严石经录文校注》;于灏石窟研究名家工作室完成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的大纲编写和陈展方案设计,成为山西省首个科技赋能的大型文物数字复原多媒体展览。

  在市校合作方面,太原市文物局先后与北京大学等20所高校在文物本体保护、考古发掘、红色文化研究等全领域合作38项。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作的“悦龙台M6部分出土文物修复”项目开创山西省室内科技考古先河,“晋阳古城遗址汉代墓葬M3、M4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已陆续修复车马器157件、大件青铜器23件;双塔博物馆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永祚寺无梁殿建筑健康评估体系建设及研究”,探索了无梁殿文物建筑科技保护和健康评估的新方法,对今后太原乃至山西省的相关文物建筑保护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北齐壁画博物馆与太原理工大学开展的《墓葬遗址数字化采集规范》编制项目,即将成为山西省文物相关领域地方标准;崛围山博物馆与武汉大学合作的《窦大夫祠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对窦大夫祠建筑、壁画等文物信息及周边环境的全息科学勘察和记录,形成信息数据库,为太原市文物数字化保护提供借鉴。

  考古专家常一民研究员名家工作室与复旦大学安介生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开展《太原盆地昭余古湖历史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研究》,为全面认识太原历史地位、晋阳文化发展和汾河治理利用提供借鉴指导,对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与上海大学合作的《天龙山石窟题刻保护前期勘察研究》等前沿课题纷纷落地。

  以牵建黄河寻根问祖、中国石窟寺、万里茶道国保单位“三个文化联盟”、迎接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为契机,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5场,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开设“晋溪书院”大讲堂、“凝心启智”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赵世瑜、复旦大学教授安介生等知名高校学者来并开讲;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永康专程来并进行文物保护专题学术交流。北齐壁画博物馆开馆之际,太原市文物局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来并举办市校合作·“壁上春秋——中国北朝壁画艺术与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完)

【编辑:钱姣姣】 ,山西太原打造“博剩者为王 物馆之城” 数字科技助推文物走出国门

相关:

打造跨学科融合课堂 《名师有名堂》开播  中新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高凯)围绕科学、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一个前沿主题,每期邀请不同学科的两位名师打破学科壁垒联合授课,融媒体教育品牌项目《名师有名堂》第一季节目日前在央视少儿频道与观众见面,央视频、央视少儿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   据介绍,除两位名师外,每期《名师有名堂》现场还邀请特别嘉宾和杰出校友参与,与现场学生一起通过提问、互动、实验、游戏等方式分享知识和经验,打造出有趣味..

从瓷器上看十七世纪的“浮生百态”  中新网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应妮)“浮生百态——十七世纪的中国瓷器·青花人物篇”特展日前在京开幕,该展将私人藏家的青花人物瓷器精品汇聚一堂予以展示。 “浮生百态——十七世纪的中国瓷器·青花人物篇”特展现场。 主办方供图   展览集中选粹了八十余件代表性的十七世纪青花人物瓷器精品,依据题材与内容精心梳理出“道释封神”“西厢惊艳”“三国水浒”“东坡志林”“故事拾遗”“诗情画意”等六大单元,以丰..

“耳朵追剧”受“00后”追捧 真情实感引发共鸣  中新网绍兴12月19日电(记者 项菁)一边吃早饭一边听电台,在人潮拥挤的地铁里“听书”,夜晚打开音频平台追广播剧……不知从何时起,“耳朵追剧”已成为“00后”女孩吴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音频填充了我的碎片化时间,我很喜欢。”吴倩是一名职场新人,自称“音频发烧友”,“有声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还能获取知识,太适合我们‘上班族’了”。   从屏幕阅读到有声阅读,从看视频到听广播剧……时下,..

2023国产剧集:未觉剧荒,爆款凤毛麟角  自2022年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大力倡导影视剧发展减量提质、降本增效,两年间,政策调整对剧集产业的影响显著,此前的粗放式创作、跟风扎堆式创作,逐渐走向理性成熟期,质量驱动成为主流。2023年,国产电视剧集数量呈小幅下降趋势,前三季度发行电视剧总数比上年同期相比降幅在6%以上,其中且有不少剧集无缘观众。不论是业内专家还是普通观众,未觉剧荒,但记忆深刻的年度爆款却凤毛麟角。剧集创作类型上相较2022年更为丰富..

《钱学森》电视剧项目落地广州  羊城晚报讯 记者徐振天报道:2023年12月18日,是钱学森诞辰112周年,当天,《钱学森》原创电视剧项目落地黄埔发布会在广州长洲岛隆平院士港举行。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其感人至深的优秀事迹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堪称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人民科学家”。通过电视剧的形式还原钱学森对科学的热爱、探索与贡献,有助于推动全社会范围形成崇尚创新、..

2023中国戏剧:寻找与观众的联结  2023年的中国戏剧,在恢复国际演出、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背景中,展现出乐观态势,从创作主题、内容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活力。一方面,中国故事在多元讲法中探索世界性表达。经典之作重演、巡演、驻演,收获口碑,“文学改编热”依然持续升温,青年创作者保持实验精神。另一方面,立足戏剧的综合艺术特点,跨界探索不断出新。在数字媒介融合、转化,新空间、新业态等强势发展推动中,戏剧新形式在满足受众多元审美需求、..

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参展日本“城郭博览会2023”  中新网东京12月19日电 (记者 朱晨曦)日本“城郭博览会2023”近日在日本横滨国际平和会议场北馆举行。   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专设中国展台,围绕“平遥古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三大城郭主题,通过旅游、历史、文化、人文、非遗等多个板块,面向到场观众进行深度且全面的文旅推介,受到日本当地民众及旅游业相关人士的关注。 日本“城郭博览会2023”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展台现场。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供图 ..

在国博,沉浸体验石窟艺术  本报电 (记者邹雅婷)盛开的巨型莲花上,光影变幻呈现斑斓图案;六边棱形镜体中,莫高窟壁画纹饰绚丽夺目;墙壁上浮现出金光熠熠的佛像,展露着迷人的“东方微笑”;等比例高保真3D打印复制的云冈石窟第六窟“文殊问疾”屋形龛,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中华第一伟窟”的风姿……日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的“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以全新形式演绎石窟艺术,为观众奉上一场沉浸式艺术盛宴。   石窟艺术是中..

华侨大学教授吴小安新著《学术志》《学人记》在北京首发  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8日从科学出版社获悉,华侨大学教授吴小安《学术志:田野、星空与飞燕》和《学人记:大地的思想与行走的历史》两部新书近日在北京首发,并举行出版座谈会与深度对谈活动。 《学术志:田野、星空与飞燕》新书封面。科学出版社/供图   《学术志:田野、星空与飞燕》由《田野集》《星空集》《飞燕集》三部分构成,全书融思想和文化、学术与文学于一体,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

纪录片《中国》创作座谈会召开  中新网北京12月18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   过去的两个多月,由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湖南卫视、芒果TV、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出品和播出的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以生动写意的视觉效果、恢弘细腻的叙事风格、青春潮流的传播方式,迅速出圈出海,为国产纪录片海外影响的持续提升奠定了新的起点和里程碑。   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