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为什么有那么多川菜馆?

2023-12-20 03:47:04 来源:网络

▲拉萨街头的川菜馆和川面馆。(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旅游”微信公众号) ▲卡若遗址出土炭化粟颗粒。(图片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卡若遗址(距今4300-5300年)发现源自中原的粟。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西藏昌果沟遗址(距今约3500年)也发现了粟米。

▲昌果沟遗址的沙地和爬坡沙丘。(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旅游“微信公众号)

  卡若遗址和昌果沟遗址中粟米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的粟米在新石器时期就传播到西藏,中原与西藏饮食文化交往的历史可谓悠久。

  唐代以后的藏汉典籍中也不乏中原食物进入藏族聚居区的记载。今日拉萨街头林立的川菜馆实证了内地部分饮食已成为西藏日常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1

  川军、川商与川菜入藏

  为何川菜会成为西藏欢迎的内地菜系?

  清代,西藏受准噶尔侵扰,康熙至乾隆年间朝廷多次派兵进藏。雍正十一年(1733年),川籍官兵成为朝廷驻藏军队的主要来源。川军给西藏带来四川的饮食习惯,成为清代川菜在藏传播的主力。

  乾隆年间编写的《西藏志》记载,川军带来的菜种有:白菜、莴苣、菠菜、苋菜、韭菜、萝卜、茼蒿、四季豆、苦豆。地处拉萨河中游河谷的拉萨,夏无酷暑,为内地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和宁任叶尔羌帮办大臣时,川军的菜园中已种植大量内地来的蔬菜。驻藏大臣还有两个专供菜园,由兵营监管,种植秦椒(青椒)、川椒(花椒)等川菜常用食材,并且从兵营中找到川籍厨子,为其烹饪羊肉火锅杂面、青椒炒肉与豆花饭等川菜。

  清朝后期,部分驻藏川军与当地人通婚,留在了西藏。其后裔长期受藏文化熏习,很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为谋生计,他们或在当地经商,或种菜卖菜。民国时期一名曾在拉萨打工和经商的汉族商人称:“(拉萨)四川商人数目最多,据说都是清朝衙门里的人,或是清末驻藏大臣赵尔丰、钟颖的部下……一般是种菜、做豆腐、理发、开烟馆和甜茶馆等,在日喀则、下司马等地也有。”

  民国时期,川商取代川军成为川菜在当地传播的主要力量。1934年,藏学家、藏文翻译家杨质夫到访西藏时,旅居拉萨的内地人有三百余户,同年入藏的国民政府官员黄慕松得知拉萨汉人中川人就有二百余家。

  大量川商定居拉萨,也让川籍厨子成为市场急需人才。国民政府官员朱少逸在其书中记录了一个黄姓川厨的事迹:“有川人黄某,擅烹调,技亦平常耳,但物以罕见而见奇,一时竟成绝响;初为‘古堆巴’同人掌炊事,颇能胜任……同时藏官之宴请行辕职官者,亦多请黄承办酒席,黄之声价遂愈高。”由于当时拉萨对川菜厨子需求量大,一个厨艺极为普通的川厨也在当地大受欢迎。

  在川军、川商的推动下,拉萨出现了川菜面向普通大众的商业化现象。俄国东方学家崔比科夫称,他旅居拉萨时(1899—1902年),拉萨街头已有几家由汉人经营的餐馆,“饭店里卖茶、菜肴和汉族的饼”。杨质夫在拉萨期间,吃到了“颇具四川风味”的豆花与泡菜。不过,尽管清末、民国时期部分拉萨藏族平民百姓可以享用川菜,但受当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吃得起川菜的主要还是贵族和上层人士。

  02

  遍布拉萨的川菜馆是怎么来的?

  川菜真正在西藏得到大规模传播,是在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实现长足发展,国家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地与西藏的交通运输网络。1954年,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拉萨交汇并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1966年,拉萨贡嘎机场建成通航;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并通车。

▲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境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角。(图片来源:“西藏农牧”微信公众号)

  西藏本地的蔬菜短缺问题也因为农业种植技术提升而得到有效改善。20世纪80年代,由于塑料大棚技术与蔬菜套种技术的推广,西藏得以种植来自全国其他地区的蔬菜。20世纪90年代,拉萨市形成了宗角禄康菜市、西郊菜市、北郊菜市、东郊菜市、八廓街菜市等数个较大的农贸市场。供应量大规模增加使普通藏族百姓能够负担新鲜蔬菜的开支。这促成西藏特别是拉萨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接受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

  20世纪90年代前后,四川人所经营的川菜馆集中于拉萨市老城区大昭寺、小昭寺附近,如思中味餐厅和肖家河面馆。2003年,原位于老城区的川菜馆纷纷迁至西郊的天海路与德吉路。近几年由于西郊市场过于饱和,川菜馆逐渐向东扩展,形成了遍布全城的格局。

  川菜在拉萨的卓越表现不断吸引内地民众入藏从事川菜经营,而数量日渐增多的川菜馆也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川菜通过川菜馆这一载体呈点状嵌入当地社会,拉近了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文化与藏族同胞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今,一些在拉萨经营川菜的川籍厨子,将手中的川菜秘方传给本地藏族经营者,使川菜完成了跨越族际与地域的传播。

  原本不识内地烹饪方法的藏族,也渐渐习得内地饮食的制作方法。笔者的一位采访对象说:“一到冬天,家人都自然会想到吃川菜,尤其是火锅,这几年火锅逐渐替代了家里传统的砂锅……哥哥尤其爱吃辣,做菜时常常要加郫县豆瓣酱。”

  03

  昔日贵族饮食摆上百姓餐桌

  藏地传统以糌粑为主食。随着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进入藏地,藏族同胞开始食用米饭。清末民初,拉萨就已兴起食用米饭之风,但由于运输费用昂贵,当时食米之人多是贵族。而今米已成为西藏普通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之一,甚至进入拉萨人日常的接待礼仪之中,每当有贵客到来,当地人会盛上由米、人参果、酥油与白糖制成的“人参果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藏饮食文化的相互交融程度逐渐加深。川菜并不是单向地对西藏本土饮食文化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在调适,以适应西藏当地的饮食需求。

  拉萨的“火锅”大量使用藏地牦牛肉、羊肉等肉类,利用火锅底料中的麻与辣压制住牛羊肉的膻腥味。西藏本土的牦牛肉制品则增添了些许川味。在制作风干牦牛肉过程中加入花椒、辣椒、盐等调料,压制牦牛肉的膻腥味。

  在拉萨,常常可看到这样的景象,藏族同胞吃川菜,四川人吃藏餐,火锅、糌粑和酥油茶成为当地各民族人民共同喜爱的美食。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到内地经商、求学、定居,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文化带到内地。成都市已形成了数量可观的藏餐馆。与拉萨的川菜馆类似,成都的藏餐馆也经历着本土化过程。

  如今,拉萨的川菜馆遍地林立,成都的藏餐馆也欣欣向荣。汉藏民族在饮食上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深入。

  (作者简介:励轩,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臧正,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孙烈举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曹子健】 ,西藏为什么有那么师生恋电影 多川菜馆?

相关:

中新文娱评明星番位之争:撕番大战不会有赢家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 今日电影《酱园弄》发布最新海报,官宣了主演排序方式——以角色出场顺序来排。   《酱园弄》表示:因本片角色众多,拍摄难度不低,至今仍在搭配组合过程中,为保证台前幕后所有主演、主创全力以赴专注拍摄,电影将会在阵容齐整后,再择机官宣全部阵容,主演排序会以其所饰角色的出场顺序为准。 片方发布声明表示番位按照出场顺序来排。 图片来源:《酱园弄》官方微博截图   一直以来,番..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十大国内、国际体育新闻评选出炉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4日发布了其评选出的“2023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和“2023年国际十大体育新闻”。   2023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分别是: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女篮时隔12年再夺亚洲杯冠军;中国羽毛球队第13次夺得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冠军;中国军团在世界泳联世锦赛跳水、游泳、花样游泳项目中创纪录收获20金;丁立人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世界棋王;覃海洋荣膺世界..

报告文学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出版 忠实记录一段历史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14日电 (记者 李爱平)12月14日,由内蒙古本土作家潘永明主编的报告文学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60年前,周恩来、康克清、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定,由内蒙古自治区接收上海等南方城市孤儿,内蒙古党委、政府作出‘接一个、壮一个、活一个’的庄严承诺。”该书主编潘永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编该报告文学集最大的乐趣是:能够忠实记录这段历史。 ..

“中新公益”爱之链“温暖中国”!中国新闻网获公益大奖  中新网12月14日电 2023第三届“温暖中国”公益传播年会日前在海南三亚举行。“中国新闻网矩阵号”获得“2023公益传播年会优秀公益媒体号”荣誉。   该活动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家广电总局传媒机构管理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全媒体公益委员会主办,旨在对中国公益传播领域中有杰出贡献的电视作品(栏目、专题片纪录片)、网络视频作品(网络短视频、社交媒体发布的短视频)等进行行业推优和表彰。 2023第三届“..

她走了,她的圈内好友这样怀念…  周海媚工作室12日晚发布消息,证实香港知名女艺人周海媚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57岁。多位曾跟她合作过的演艺工作者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惋惜,认为周海媚值得观众怀念。 周海媚曾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中饰演周芷若。周海媚工作室供图   据悉,周海媚于1985年参加无线第一期艺员训练班出道,并参演个人首部电视剧《杨家将》。1989年,她凭借电视剧《义不容情》走红,曾出演多部热门电视剧。在1990年至1993年..

生活剧“反向操作”讨观众喜欢  生活剧“反向操作”讨观众喜欢   热播剧《故乡,别来无恙》不写大城的喧闹而讲故乡的烟火   都市生活剧《故乡,别来无恙》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作为“我在他乡”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该剧以写实的都市生活描摹,细腻的情感刻画以及幽默元素的使用打破了都市生活剧的叙事套路。播出后迅即成为同档期网评分最高的国产都市剧。几位主演平实亲切的表演成就了这部都市剧的烟火气。   四个女孩重聚故乡碰撞火花   《故乡..

微短剧创作应“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微短剧不能因为“微”而放弃对作品质量、深度、审美、价值观等的追求,而应持续地在精和巧这两个方面做文章,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微短剧才不会被湮没在没有尽头的短视频流中,真正赢得用户的停留、支持与掌声   ■从 易   近段时间,微短剧成为新的创作风口,微短剧市场则因内容良莠不齐、乱扣费等乱象处于监管风暴之中。11月15日,广电总局宣布将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网络微短剧治理工作,并再次开展为期1个月的专项整..

文旅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34.2万场  中新网12月14日电 国新办14日就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在会上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34.2万场、票房收入315.4亿元、观演人数1.11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121.0%、84.2%、188.5%。   卢映川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采取了系列针对性、实效性举措,做了大量打基础、立长远的工作,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积..

河南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居全国前列  中新网郑州12月14日电(记者 韩章云)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强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居全国首位。 位于城市核心区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资料图)王羿 摄   12月13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河南省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  ..

李可染画院宋庄院首期“有君堂艺术沙龙”举行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潘旭临)李可染画院宋庄院首期“有君堂艺术沙龙”日前在北京举行,沙龙以苏谢伟艺术为主题,通过解读其中国抽象绘画艺术特色,探讨抽象绘画艺术的发展前景,促进中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 李可染画院宋庄院首期“有君堂艺术沙龙”举行。记者 潘旭临 摄   “有君堂”是李可染先生生前使用的若干斋号之一。为纪念李可染大师,李可染画院宋庄院复原了李可染先生生前的创作室,并取名“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