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用影像留住时代记忆

2023-12-20 03:39:23 来源:网络

  对大多数人来说,“民族志影像”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第一次接触的观众,往往带着不解:它是不是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它究竟是纪录片还是电影?为什么它的拍摄有时会跨越数十年?

  当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影展之一——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走到第八个年头,随着更多普通人的、社会角落里的、中华民族的真实记忆被留存和传播,学者、创作者和观众的对话也一次次跨越时空和圈层,印证着影像之于文化的力量。

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海报。 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个体故事与集体记忆

  近日,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北京举行。描绘西南乡村变迁的《问稻》被选为本届学术展的开幕影片。

  这部影片的开头,展示了导演王钰的一个小菜园,菜园里种着山东农民留下的旱稻种子。2020年的秋天,王钰收获了3个穗子,这开启了她的一段记忆和创作——2004年,5名云南的少数民族稻农被托付了几台相机,记录自己的耕种日常,最后形成摄影集《稻米之路》。但此后10年,5人中有4人放弃了种稻。《问稻》试图追溯的,就是在这10年间农民的转身、稻田的消失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变革。

  2015至2017年,王钰和拍摄团队寻找、拜访了这几位稻农,记录他们的生活,也和他们聊天,“问”稻农的所思所想。王钰说:“去问他们很多‘值不值’、‘怎样才值’、‘如果很值为什么心里又有遗憾’这样的问题。”

  像王钰这样带着摄像机走入某个社群中,与对方互动、共同生活,如实、全面地记录下所见所闻,并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是民族志影像的主要含义。

  “民族志指的不是对少数民族的记录,而是人类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到群体当中,把我和‘他’变成我和‘你’,从文化内部的视角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总策展人郑茜说。

  由于对主体表达和整体性的要求,民族志纪录片需要长期对准一个地域或一种群体。在本届学术展中,既有《一生的麦地》这样关注新疆汉族村落的纪实影像,也有《别样的黎族文字》这类非遗和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还有讲述后疫情时代一个普通武汉家庭故事的《武汉春节纪事》等。这些根植于最微观、最平常的生活里的人和事,就是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所关心的。“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说。

  中国民族博物馆开启影像展的缘由,也出自于此。郑茜说:“我们的原始动力来自于收藏人类文化的记忆。当下文化的形态不是凝缩在物质上,而是保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一届影展都是一场对于民族志影像公开而庄严的收藏仪式,这意味着由个体完成的影像记忆变成一种公共记忆、集体记忆。”

11月30日,北京,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图为开幕片《问稻》导演王钰在开幕式上与观众交流。 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开启对话 用影像达成“文化共享”

  1991年1月3日,中国登山史上最严重的山难之一“梅里山难”发生。当时,一支中日联合登山队攀登卡瓦格博峰(梅里雪山最高峰),然而在攀登途中遭遇特大雪崩,17名队员不幸遇难。

  这个悲剧故事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卡瓦格博峰之于藏民的神圣意义:在当地人心中,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神山”。民族出版社编辑、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最初的提出者陈湘说:“藏民、当地其他民族的人、日本民众,对这座山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1998年,人类学学者郭净来到了梅里雪山脚下的一处村落,开始他的田野调查和影像拍摄。“他去拍了当地藏民,也访谈了参与这次登山行动的人。同时,他还去了日本,跟遇难登山者的家属谈话,了解日本民间对这座山的看法。”陈湘说。

  “片子出来后,在云南放映、在卡瓦格博峰所在地区放映、在日本放映,通过这样的影像,大家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和对话,从而实现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陈湘说,“这是通过文字很难实现的。”

  用影像开启不同圈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是策展者们最初的愿望。

  “影像是有包容性的。我们传统的文字文化带有精英性质,因为它有门槛,你不识字,就没办法交流。而影像更有共享性。”郑茜说,“民族志影像的出发点一定是从某个地域、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开始,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区域性文化的个体性。当这些影像被共享时,它能增进人们对个体文化的理解,达成沟通的效果。它比历史上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态都更加可能营建共享的文化记忆。”

  在一场民族志影像的展映上,有学院派的影视人类学学者和独立的纪录片编导之间的碰撞,有创作者和普通观众之间的碰撞,也有基于影片所述内容导致的不同观众群体间的文化冲突。“现场的放映和对话都很重要,我们需要互相提问、解读、沟通。”陈湘说。

12月3日,在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颁奖典礼上,中国民族博物馆授予陈湘(左)、梁黎(右)特殊贡献奖。陈湘系民族出版社编辑、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最初的提出者;梁黎系《中国民族》汉文编辑部原主任、民族文化专家。图为两位获奖者与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总策展人郑茜(中)合影。 中国民族博物馆供图

  跨越边际 从小众走向大众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它不仅会在各高校和国家图书馆播放影片,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也成了展映地点之一。

  “民族志影像的主要受众在校园,社会层面上没有太多观众,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郑茜说,“但传播才能带来跨越边际的文化共享,我们还是想把这个东西拿去做社会传播,因此每一届都会在外面找这样的传播点。”

  影展迄今已举办了5届,报名影片有近6倍的增长,展映地点有所增加,影展本身也在引导、鼓励创作者产出更易于社会传播的作品。

  “导演出于热爱或者学者出于研究意图制作的纯人类学影像,确实有一些观影门槛,他们也有一种选择是不通过大众传媒,仅在自己的场域里播放。”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执行策展人于游说,“我们之所以会把这些纪录片展示给大家,是因为对博物馆来说,社会教育的职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我们是在创作群体和大众传媒场域中间建立一个桥梁,希望两边都能向彼此去靠拢。”于游说。在他看来,近几届的参展影片在叙事性上、观看体验上都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从最初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个电影单元,到如今一届拥有667部投稿作品的独立影展,在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走向更包容、更具影响力的成长之路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观众加入其中,以自己的方式刻录下这个时代的记忆,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王曦泽 报道)

【编辑:张燕玲】 ,第五届中国民诗句 族志纪录片学术展:用影像留住时代记忆

相关:

大师云集、沟通中外 中国交响乐团发布2024新乐季  大师云集,沟通中外,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中国交响乐团发布2024新乐季   本报讯(记者 高倩)翻阅中国交响乐团2024新乐季的乐季册,主视觉形象里,音符和星光汇成光带,中国交响乐团和平里团址大楼矗立在地平线上,它承载着乐团的厚重底蕴,也见证着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2024年,这座中国交响乐的地标性建筑将涅槃重生。新的一年里,还有许多的可能正待开启。12月9日下午,中国交响乐团举办发布会,正式介绍了2024乐..

戏剧“扩圈”,让更多优质作品走近消费者  城市集市里剧场新空间“扎堆”营业了!   戏剧“扩圈”,让更多优质作品走近消费者   ■本报记者 王筱丽   充满未来感的大型人偶、琳琅满目的食肆、路灯广告牌上挂着最新演出海报……刚过去的周末,开心麻花位于五角场合生汇城市集市的新演艺空间聚集体正式亮相,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包含三个剧场新空间和位于公共餐饮区域的开放舞台,进一步融合消费与演艺的边界。   北外滩来福士、中山公园龙之梦、瑞虹天..

年末艺术盛宴“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登陆上海  中新网上海12月11日电 (张亨伟 王笈)12月11日,上海浦东美术馆年度收官大展——“卡拉瓦乔与巴洛克奇迹”启幕。作为国内首个卡拉瓦乔主题展,该展览也是浦东美术馆与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首次合作,后者收藏着现今全球范围内数量最多的卡拉瓦乔原作。 展览现场卡拉瓦乔作品《捧果篮的男孩》。中新网记者张亨伟摄   展览中,6幅卡拉瓦乔作品与其他40余位“巴洛克画派”艺术家的60余幅绘画一同呈现了难得一遇的巴洛克..

国家大剧院话剧《简·爱》举行媒体探班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高凯)多家媒体于日前走进大剧院第二排练厅,探班正在紧锣密鼓排练中的话剧《简·爱》。   12月14日,国家大剧院话剧《简·爱》将迎来第十八轮演出。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话剧的开山之作,话剧《简·爱》已经成为了观众心中一抹温暖深情的印记。本轮演出中,编剧喻荣军、导演王晓鹰将携原班主创再次呈现雾气迷蒙的桑菲尔德庄园,著名演员朱杰、濮存昕再次搭档,以真挚饱满的表演焕新话剧《简·..

周瑄璞《芬芳》:书写岁月烟尘中的母性力量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高凯)“我喜欢辽阔的麦田、绵长的铁路,它们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大地的关系。”在自己的最新长篇小说《芬芳》中,作家周瑄璞以鲜活细节再现了中国中原乡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当下的历史变迁。作者将血浓于水的亲情付诸文字,其中浸满对故乡热土深厚质朴的热爱与眷恋。   在于日前举行的作品分享会上,周瑄璞表示,作家在经过一定的摸索与积累后,往往会找到自己创作的“根据地”,河南乡..

山西太谷文物认养:让普通人为文物撑起保护伞  中新网晋中12月11日电 题:山西太谷文物认养:让普通人为文物撑起保护伞   作者 杨静 傅海青 白鸿玲制作的麦秆画。傅海青摄   剪、洗、蒸、煮、烫、贴......一根根麦秆在白鸿玲的手中腐朽化神奇,变成了意境优美的国画。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小白村小白观音堂内,由白鸿玲制作的丹凤呦鹿、喜鹊登梅、大鹏展翅等麦秆画作品,每天都吸引来不少村民观赏。   白鸿玲是小白观音堂的文物认养人,她每天都会按时..

“碧海云天·罗贻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巡展”于赣州开幕  中新网赣州12月11日电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主办的“碧海云天·罗贻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巡展”日前在赣州开幕。 碧海云天·罗贻从艺七十周年艺术巡展赣州开幕。小凡摄   罗贻,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32年生,江西赣州人。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受颜文樑、胡善余、庄子曼等名师的指导。1956年,公派留学捷克布拉格美术学..

梅香生韵——梅花奖艺术团走进北语戏剧晚会举行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京剧院、捌拍未来歌舞团协办的梅香生韵——首届世界中文大会闭幕演出暨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走进北京语言大学戏剧晚会日前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当晚晚会由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京安、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凯丽共同主持。节目以中国戏剧艺术各剧种的经典选段为主,10余位梅花奖获得者唱响拿手好戏,展现戏剧艺术之美。  ..

如何让摄影成为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严明用作品解读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 12月10日晚,中国著名摄影师、侯登科奖得主严明新作《迷墙》首发式在北京五道口PAGEONE书店举行。活动现场,严明携手著名电影与舞台美术指导叶锦添、五条人乐队的仁科和茂涛与读者分享了关于摄影、艺术的感悟。 严明新作《迷墙》首发式在北京五道口PAGEONE书店举行。主办方供图。   据悉,《迷墙》是严明首部彩色摄影集,该书分为“情迹”“迷墙”“无常”“未央”四辑,辅以四段精妙的文字,每..

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将于12月16日至22日在三亚举行  中新网海口12月11日电 (张月和)海南省电影局局长、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秘书长张军11日在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说,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将于12月16日至22日在海南三亚举行,世界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受邀担任本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竞赛评委会主席。 图为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主视觉海报(横版)。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供图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是海南自贸港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