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预警全球蝗灾,中国如何应对?

2023-03-13 20:06:05 来源:网络

能让蝗虫消失的是科技,是生态。

正解局(ID:zhengjieclub)出品

足球巨星C罗加盟沙特联赛后,踢比赛那是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前段时间的一场比赛,让他倍感压力。

比赛还没开始,球场里不光涌进了超热情的球迷,还有无数只蝗虫。

在看台座椅上、球衣上,甚至C罗的脸上和脑门上都爬满蝗虫。

而这只是肆虐蝗灾的一个缩影。

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向全球发出预警,要求高度戒备当前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今年2月,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受到蝗灾影响,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蝗虫,在我国俗称“蚂蚱”,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由于食量巨大且具有迁徙性,一旦大量繁殖形成蝗群,所到之处的农作物将颗粒无存。

2019年到2020年,上千亿只沙漠蝗飞过红海、阿拉伯海,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农田庄稼被啃得光秃秃,引发巨大饥荒。

蝗虫的繁殖力很强,幼虫成长为成虫仅需20天,蝗虫群可以随风每天飞行150公里,一平方公里的成年蝗虫群每天吞食的食物就相当于3.5万人的口粮。

最近几年,肆虐东非的蝗虫引发了极为严重的“蝗灾”,导致当地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造成严重的粮食问题。

2020年联合国公布的蝗虫迁徙路线图

由于蝗虫具有高度迁徙性,“没吃饱”的蝗虫群还会沿红海波及亚洲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都深受其害。

奇怪的是,中国最近似乎很少听见因蝗虫群造成的灾害消息,难道说中国有什么“魔法”可以让蝗虫绕道而行么?

要说“扫蝗魔法”,我们还真有!

遮天蔽日的蝗虫即将再次肆虐非洲土地

说起来,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大国,与蝗虫是“老相识”了,中国历朝历代都经历过“蝗灾”的考验。

《中国救荒史》书中曾有过统计:

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时期平均3.5年一次;元代1.6年一次;明清时则平均为2.8年一次。

史书汇总“蝗灾”带来的惨痛景象也被一一记录下来:

“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

“嘉靖三十九年蝗食禾苗殆尽;万历十四年飞蝗蔽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蝗起宝武界,饥民相食……”

中国历史上,蝗灾的记录比比皆是

直到民国时期,“蝗灾”也依然泛滥。

比如1927年,山东因为久旱出现严重蝗灾,曾导致六十九个县遭灾,七百余万人灾民忍饥挨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为了消灭蝗虫,采取了很多办法,但并不如意。

1952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生态学家马世骏被委以重任:根治蝗灾。

马世骏之前在美国一直研究农作物病虫害,他常年研究的课题就是如何从生态领域根除虫害。

过去消灭蝗虫,要么是人工,要么是喷洒农药,可治标不治本,加上蝗虫到处迁徙,根本无法彻底根除。

马世骏回国后,对古人常说的“旱极而蝗”展开了认真研究。

自古至今,人们发现往往大旱那年,蝗虫会繁殖得特别快,觉得是由于蝗虫把卵产在地下,天旱少雨,虫卵不会被水淹,所以成活率会极大地提高。

马世骏教授(左一)在田间进行考察

可马世骏通过调查发现,干旱时,蝗虫卵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升,但是成活率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于是,他联想到影响昆虫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真菌。

一般来说,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真菌,往往对土里的虫卵产生致命影响,以至于一批蝗虫卵往往只有不到5%的个体能够存活到下一次繁殖期。

遗憾的是,真菌对蝗虫有着致命杀伤力,却有个怕热的缺点。

真菌还不是一般的怕热,人类较少因真菌引发疾病,就是因为人体的体温就足以抑制住其滋生。

所以,人类在身体末端温度较低的位置容易感染真菌病,比如脚气。

所以,太阳光对真菌来说就非常“可怕”。

天气干旱,土壤龟裂,阳光直接照射进地缝,杀死了大量真菌,却不会对蝗虫卵有任何影响,等于是给虫卵做了次“全身消毒”,这才极大提升了虫卵的孵化率。

马世骏通过调查,发现了千年在我国肆虐的蝗虫主要是“东亚飞蝗”,这种蝗虫一般在旱灾发生的第二年形成蝗灾。

最重要的是,他据此提出“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理论。

简单点说,就是大旱容易导致河流面积萎缩,松软湿润的河床成为蝗虫卵的“天然温室”。

如果当年雨水不多,又逢“暖冬”,那么蝗虫卵就可能大规模存活,次年就容易爆发“蝗灾”。

因此,根据马世骏提出的“改治结合,根除蝗害”治理策略,我国在飞蝗可能产卵的地区主动治理河流,加固堤坝,避免因干旱导致大面积的河床裸露,不让蝗虫有产卵机会;即便土里已经产下卵,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真菌也会将其逐渐消灭。

同时,农业测报人员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飞蝗虫卵进行监控和测报,尽可能在其尚未破土前就全部清除。

上世纪50年代,洪泽湖边的泗洪县农业工作人员对重点区域实施农药灭虫

除此之外,我国还在山东、新疆、河北三省修建了三个现代化的治蝗虫机场,以备不时之需。

这才是我国近几十年来,蝗灾几乎绝迹的根本原因。

可本地蝗虫能控制,那些非洲来的“流窜犯”又该怎么办呢?

中国在千百年与蝗虫斗争中,很早就发现了蝗虫有诸多天敌,靠它们就能形成一支机动,又有效的“扫蝗大军”。

其中,就有被称为“扫蝗战斗鸡”的华北柴鸡。

华北柴鸡也被称为“土鸡”,是北方地区饲养的优质地方鸡种,适应性强,产蛋率高,肉质鲜美。

这种鸡腿细脚大,食量惊人,每天就可以消灭近百只蝗虫。

因此,有人专门训练了一批“战斗鸡”,专门用来对付“不请自来”的蝗虫。

正在田间执行任务的“战斗鸡”

在训练员的哨声中,数千只柴鸡堪称“战斗鸡群”,能跟随指令进行扫荡,平均5天内可以完成1000亩地的“扫蝗”任务,能力杠杠的。

不过“战斗鸡”只适合在草木低矮地方进行战斗,草木茂盛的地方,就要依靠它们的战友“扫蝗鸭”了。

所谓“扫蝗鸭”,就是绍兴麻鸭,因鸭毛上带有褐色麻点,故而得名。

比起纪律性较差,还需要人指挥的“战斗鸡”,“扫蝗鸭”几乎不需要怎么训练,只需有一只领头鸭率领,所有鸭子就能分成几个纵队直扑“战场”。

“扫蝗鸭”在作战过程中,会利用脖颈伸缩捕捉蝗虫,吃得更快也更多,战力十分强悍。

能力更强的“扫蝗鸭”

曾有新闻报道,2000年5月,新疆北部发生“蝗灾”时,十万“扫蝗鸭”被派往受灾田地作战。

“扫蝗鸭”的效果十分显著,到8月底,新疆至少有近100万亩的蝗虫群被它们一扫而空。

这些“战斗鸡”和“扫蝗鸭”,因为吃了蛋白质更丰富的蝗虫,所以远比只吃饲料的同类要健壮得多,无论肉质,还是下的蛋,品质都是上乘的佳品,从而给饲养它们的农户创造了更多收益。

除了这些“本地扫蝗户”,中国新疆还有一群专门请来的“灭蝗神鸟”——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形似八哥,但背部及腹部粉红色,故称粉红椋鸟。

粉红椋鸟是灭蝗鸟类里的“金牌杀手”

这种鸟是迁徙性候鸟,冬季栖息在欧洲东部及亚洲中西部,五月便迁徙到中国新疆西部繁衍生息。

别看粉红椋鸟个头不大,可因为天生爱吃蝗虫,每天能捕食近200只蝗虫,远超自身体重,是灭蝗鸟类中的“金牌杀手”。

由于粉红椋鸟是一种迁徙性鸟类,不会自己筑巢,因此新疆草原及林业部门为了留住它们,在许多地方堆砌大量用来修筑堤坝的石块,用来吸引粉红椋鸟。

同时,这里还会竖立提示牌,提醒来往车辆和人群,避免惊吓鸟群。

新疆伊宁筑巢引鸟,吸引了20多万只粉红椋鸟在此生活

新疆伊宁每年都有例行的筑巢引鸟行动,至今已经吸引了20多万只粉红椋鸟在此筑巢产卵,帮助当地防范了多次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蝗灾”。

可以说,中国这三支动物“扫蝗大军”,足以让任何蝗虫瑟瑟发抖。

事实上,我国的“扫蝗”成功,不仅仅是靠这些尽职的动物,很大程度是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

201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共同绘制出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长途迁徙以及大规模群居造成灾害的蝗虫基因组。

过去的“蝗灾”爆发时,人们常常采用直接喷洒农药的办法进行灭蝗,但这种方式对农作物以及以蝗虫为食的鸟类,都造成了直接伤害。

而这项研究的成功,使得消灭和控制“蝗灾”,开发更高效、更低毒的新型农药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蝗虫基因图谱研究,已经开发出更高效、更低毒的新型农药。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最新型的灭蝗实验,可以让蝗虫感染一种叫做“蝗虫病毒”的致病菌,这种病毒可以在蝗虫之间互相传播,10天后,就能彻底杀灭感染病毒的蝗虫,这种方法要比其他手段更有效果。

可以说,中国现在很少听见“蝗灾”,完全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采取生物和基因技术,才彻底控制住历史上连绵不绝的蝗虫灾害。

不过,中国有人在想方设法“扫蝗”,还有人靠养殖蝗虫致富。

没办法,对于啥都敢吃的中国人,蝗虫也是一种美味。

自古至今,中国一直有吃蝗虫的习俗

不过,蝗虫可不能生吃。

因为活的蝗虫体内含有氢氰酸,这是一种有毒物质,轻则拉肚子,重则中毒身亡。

因此,蝗虫在我国南方地区都是烧熟了吃,什么“油炸蝗虫”、“红烧蝗虫”、“烤蝗虫”等,均为历史悠久的“珍馐野味”,据说营养价值还挺高。

由于现在蝗虫少了,有些地区便开始饲养蝗虫,成虫市场价高达每斤20元,对许多农户来说,也是挡不住的诱惑。

当然,相信很多人觉得吃不吃蝗虫无所谓,却担心外来的蝗虫还会不会造成大范围的“蝗灾”。

可以肯定地说,不必担心!

现在我国不仅“扫蝗”彻底,还有着成熟的蝗虫监测机制,能够时刻关注境内境外的蝗虫繁殖动态。

即便某些地区还有可能会发生小规模的“蝗灾”,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逐渐完备,完全可以控制,曾经的大“蝗灾”造成的饥荒年代已一去不复还了!

,联合国预警全球蝗灾,中国如何应对杨汊湖租房 ?

相关:

逃离、融入、冲突,逾百万俄乌民众涌入德国“我在基辅,但是我不知道5分钟后会发生什么。”2022年3月的基辅,仍未走出典型的欧洲冬季。整个城市浸染在灰色里,乌云布满天空,严密的不透出一缕阳光。火车站台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可是没有想象中嘈杂。在压抑的情绪下每个人都不愿多说话,只有离别时的告别和哭泣。当地时间2022年3月2日,德国柏林,从持续的炮火中逃离家乡的乌克兰难民乘坐火车抵达柏林中央火车站。视觉中国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2年3月4日,德国柏林,乌克兰难..

德国也宣布了:暂停英媒: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宣布暂停硅谷银行德国分行业务据路透社13日消息,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当天宣布,在硅谷银行倒闭后,他们将暂停硅谷银行德国分行的业务,并称该分行“没有系统相关性”。2023年3月13日,硅谷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外。图源:美媒报道称,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硅谷银行法兰克福分行的资产为7.89亿欧元(约合8.4186亿美元)。该分行尚未就此回应置评请求。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

《纽约时报》质疑白宫:谁从和中国的对抗中获益作者:吾楼导 读过去6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华盛顿内部形成了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的新共识。拜登上台后也延续了特朗普的对抗性政策,美国国会鹰派势力甚至推动对华冷战,导致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媒体对美国对华策略也鲜有批评。但在北京促使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达成复交协议的第2天,《纽约时报》发表题为《谁从和中国的对抗中获益》(Who Benefits From Confrontation With China?)的社论,批评当前美国政府采..

“经济冷战”复生?俄乌战争下欧洲能源供应链变革的效应作者:肖斌(Xiao Bin)政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俄乌战争导致了全球能源供应链的重组,欧盟则是这一进程的直接推动力。能源一直是维持欧盟与俄罗斯双方关系的支柱,但俄乌战争爆发后其成为欧盟与俄罗斯遏制对方的“武器”。“俄乌天然气危机”促欧盟思变俄罗斯出口欧盟天然气的80%过境乌克兰。起初,“俄乌天然气危机”主要聚焦于俄乌能源企业在天然气供应、价格和债务等问题,继而影响了欧盟能源..

鲍威尔还能鹰下去吗?在刚过去的三天内,将会是金融史上重要的一个周末。硅谷银行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后宣布破产,成为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首家爆雷的商业银行,引起了美元的信用危机。与此同时,中国令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意味着亚洲地区去美元化的过程正在加快,这引起了黄金和人民币的大涨。为了防止危机扩散,美联储紧急于3月12日宣布规模为250亿美元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向所有美国联邦保险存款机构提供最长一年的贷款。该贷款计划允许..

一个17岁的日本“恐怖分子”,摧毁了餐饮业长期以来,秩序和礼仪,都是日本人最引以为豪的标签。不论是在世界杯八强比赛失败后还不忘带走垃圾的球迷,还是早在前新冠时代就戴口罩以避免感冒细菌传染的习惯,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日本的料理行业,对卫生要求几近苛刻,许多餐馆都给自家的厨子开着360度无死角监控,生怕出一丝差错。但最近,日本最出名的连锁寿司店却频频爆出卫生“丑闻",让餐饮业多年经营出的“安全神话”毁于一旦。而这,要从一场席卷全日本社交网络的..

美国“毒品生意”正严重威胁着中亚【原标题】中亚面临成为世界毒品中心的威胁根据五角大楼和美国情报界主要智库之一——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美国公民每年在可卡因、海洛因、大麻和冰毒等毒品上花费超过1500亿美元。粗略估计,其中可卡因约占250亿美元。一旦可卡因合法化,毒品市场规模将成倍增长。此外,美国毒品合法化方案已经通过大麻试行。自美国军队和北约领导的国际部队进入阿富汗以来,该地区鸦片产量增长40多倍,超过一百万人因这种毒品死亡。与此同时,..

谁“杀”死了硅谷银行?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布声明,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破产管理人。12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表示,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关闭,其核心问题在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持续上调利率,而非技术企业问题。那么,除了耶伦所说的利率上调之外,硅谷银行“死亡”背后,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呢?↑硅谷银行的标识美联储加息硅谷银行疯狂筹资据报道,分析人..

特朗普:银行已经开始倒闭 美国正走向另一场大萧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资料图)海外网3月13日电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13日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将美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归咎于现任美政府,并预测美国将出现新的大萧条。特朗普当天在社交媒体平台写道,观察美国经济当前走势,以及有关美国史上最大增税的提议,不难发现这届美国政府将成为现代版的胡佛政府。特朗普表示,美国将经历一场比1929年更大、更严重的大萧条,银行已经开始倒闭,“这就是证据”。美国硅谷银行(资料图)..

沙特伊朗复交是现实选择,中国助力“临门一脚”断交七年后,被视为中东地区宿敌的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在中国的斡旋下,两国官员于北京进行了四天的谈判,并于3月10日晚宣布了这一令外界意想不到的消息。这不仅意味着沙伊对峙多年的冷战局面开始扭转,也标志着中国中东外交取得重大成果。◆3月10日,在中国斡旋下,伊朗和沙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两国复交的消息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对中国斡旋促成协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