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微企业突围之路:“抱团”“傍大款”

2014-01-14 01:09:05 来源:网络

  初冬的温州阳光和煦,位于双屿中国鞋都工业区里的温州奥得利鞋业的车间里,2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完成一道道的工序。

  温州有着“中国鞋都”之称,其双屿街道是鹿城西部一个起步较早的工业基地,其中鞋业企业占街道总数的80%以上。街道内的中国鞋都工业区,集聚着康奈、巨一、东艺、查理、飞禽等知名鞋企,也“蜗居”着一众小微鞋企。

  奥得利鞋业便是其中的一家,与多个同类企业租住在一幢厂房内。这一家小型制鞋企业主打出口,产品销往欧盟、美国。企业负责人朱闽告诉记者,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加之温州本土经历了2011年高利贷崩盘、担保链断裂等危机后,市场反应较为冷清。整个园区内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不少企业已放假,再待来年开工。

  “外贸的旺季是7—9月份,和那个时候相比,现在两条流水线只开了一条,工人的数量也少了将近一半。”朱闽说,“现在手上的单子也做的差不多了,现在的话正在找一些新的单子做。”与同幢楼内的其他企业相比,他们的日子已算不错。

  但与前两年的行情的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奥得利2012年生产订单达100万双,今年则只有60万双,缩水了近一半。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到差不多过年才放假,还需要找别人来帮我们代加工,今年还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奥得利的生产主管汤富勇告诉记者。

  近来,朱闽开始接触、联络多个外贸公司,以拓宽海外市场。“欧洲的订单季节性强,打算通过外贸公司接一些拉美、非洲的单子,大家现在好像都开始做这些国家的。”他告诉记者,出口欧盟的贸易壁垒增多、原本的华侨订单减少……开拓新兴市场成了活下去的必经之路。

  朱闽这样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

  据统计,去年1-10月,浙江省对非洲出口鞋5.2亿双,出口量占同期浙江省鞋出口总量的28.6%,增加98.9%。作为浙江鞋业的生力军,温州鞋企也占据了一块“大蛋糕”。1-10月,温州实现出口917.3亿元人民币,下降0.8%。在统计的10个行业中,4个行业出口略有增长,其余7个都是负增长,增幅最显著的则是温州传统的制鞋业,同比增长8.5%,达42.6亿美元。

  恢复满血中的鞋企也隐忧,温州出口鞋业行业洗牌开始加剧。温州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温州出口鞋类实际生产企业为1046家,与去年同期对比,新增出口企业184家,倒闭、停产206家,出口企业的变动率达31.15%,比去年明显提高。其中,新增企业大部分既无经济实力基础,又无外贸基础,基本上属于“匆匆进,匆匆出”的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淘汰率达52%。

  “转型升级说说容易,要真的做还是挺(难)的。”朱闽说,以制鞋业为例,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机器换人”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尚无明显的方向。像奥得利这样的出口企业,企图建立自身品牌,提升附加值,缺乏资金和海外具体的销售渠道,无疑前路坎坷,困难重重。“目前,我们还是以加工订单客人的品牌产品为主。”

  同时,在网络经济势头不可阻挡的当下,朱闽还瞄准了电商的路子,尝试开拓国内市场。他认为,网络销售打破了这些固有的销售渠道,市场拓展相对容易,易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对此,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一力指出,随着从本地到欧盟、非洲市场的变化,有部分企业会在竞争中淘汰,温州未来将不会有这么多独立企业。如果每一个企业都有独立细胞,过分的丰富将无法做强做大,一般企业只可能具备部分的功能。

  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表示,过去依赖国内外巨大市场的阶段已经过去,如不进行新的变革,例如走品牌设计创新等转型,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未来将会是块状的产业集群式经济,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小企业为其做配套和代工。小微企业需要有独特的创新和竞争力,或实现差异化竞争,方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生存下来。

  “小微企业不能一个人突围的,要么抱团,要么傍大款,利用大企业的品牌。”张一力说,小微企业家们应该探索适应自身的小企业配合大企业模式,这可有效利用小企业的劳动力优势和大企业的品牌优势。温州并没有类似汽车这样的大产业,这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调整,由此,过去的温州模式也会随着发展有所改变。

  徐剑锋建议,搭上网络经济的顺风车,也是突围的一种方式,走得快的企业,必然能分到市场的蛋糕,但做大做强之后,也需再一次考虑转型升级的难题。

  “网络经济是一个机会,但这是双刃剑,有风险,亏空的人也很多,被淘汰也是市场的选择。”张一力说。

(责任编辑:DF083)

,温州致命性骚扰 小微企业突围之路:“抱团”“傍大款”

相关:

浙江2013年治堵建设投入473亿  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的“城市通病”。“治堵”于是乎成为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大事之一。13日,2014年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作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会议召开,会中介绍,2013年浙江治堵建设方面投入达473亿元。浙江省政府顾问王建满会中表示,城市作为治堵的主战场,其出路所在是地铁。  中国式过马路、违法停车、酒驾……交通违法行为往往在人们的不经意中酿成惨祸,引发拥堵。  本网记者曾报道称,浙江新增汽车和驾驶人已连..

2013年四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环比上升2.4点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四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5.7,比上季度上升2.4点,比上季度的上升幅度大,但仍处于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企业对于预期经济走势趋好的信心增强,对于指数的上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分行业指数和分项指数上升的面亦有所扩大,分别为6升2降;预计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平稳态势将持续。  统计显示,就分行业指数而言,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

香港为贵阳2013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  记者于13日从贵阳市商务局外国投资管理处获悉,2013年1月至12月,贵阳市审批外商投资项目35个,涉及金额3.04亿美元,其中香港成为贵阳市2013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  扩大对外开放已成为中国西部省份——贵州实现快速发展的“加速引擎”。作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13年1月至12月,贵阳市审批外商投资项目35个,涉及金额3.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同比增长32.86%。  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香港仍是贵阳第..

贵阳成“金磁场” 2013吸金逾1600亿元  贵阳市投资促进局13日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贵阳市内资、省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高达1665.9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9.0%,实际到位资金总额位列贵州省第一。其中,新引进内资项目516个,总投资2947.04亿元。  2013年,通过牵手中关村、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等一系列海内外招商契机,贵阳市招商引资呈现利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贵阳市相继组织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开展小分队招..

中国最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布局3座民用机场  13日,位于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内的德令哈民用机场开始进行校飞,加上已经投入使用的格尔木机场以及正在建设的花土沟机场,中国面积最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已布局3座民用机场。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批准的中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是中国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实施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之一。  该试验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地处青、甘、新、藏四省区..

中国出台信息惠民路线图 将选百万家庭开展试点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日前发出通知,绘定信息惠民路线图。官方计划先期在10个城市开展智慧家庭信息服务试点,选择100万家庭,提供超过100项家庭信息服务。  国家发改委13日披露了上述通知。该通知部署了11项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重点任务,希望以此增强民生领域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水平。  一通过开展信息惠民国家示范省市创建工作,拓宽公共服务和公众参与渠道,提..

广东酒业销售直降40亿 小酒行或集中倒闭  2014年的酒业寒风或许会刮得更猛烈一些。日前,羊城晚报记者从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获悉,在熬过马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传统销售旺季之后,行情的惨淡将全面波及上下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一些坚持不住的小酒行将集中出现倒闭,至少20%-30%的传统销售渠道将会转型。  关门酒行或达两三成  “行情两个字:惨淡。据协会统计的销售数据,去年1-10月份,广东酒业销售额从上年的近400个亿直降到如今的355亿,有超过40多个亿的差额。..

酒香里的尖端科学  在酿酒坊里,你只要停留哪怕片刻,都会产生如此感慨:轻掬一口原浆,余味绕舌三日。  原始与科技结合  “跑窖循环、续糟配料”,“分层起糟、分层蒸馏”,“量质摘酒、按质并坛”,如此种种精细化操作,是五粮液原浆独有的酿造工艺和独有的命脉所在。  这种酿造工艺是原始的,但在五粮液,原浆仅仅是开端,后续的陈酿勾兑和各种监测、质检程序,则是五粮液这种琼浆玉液百年如一的必要保证,是原始作业与现代科技完美的..

平均燃料消耗量超标 进口车企或面临受罚  2013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规定,到2015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必须降至6.9L/100Km,到2020年国内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5.0L/100Km的目标。  随着办法的执行,国内汽车行业建立了以企业为单位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的全新评价体系,在对乘用车企业今后的产品(包括进口乘用车在内)平均燃料消耗量做出了明确规定的同时,也确立了今后汽车行业乘用车燃料消耗第三阶段限值的..

新一轮电改关键:逐步减少行政审批  2014年,被寄予厚望,亦被称为中国改革“第二季”元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的改革60条,使各领域的改革讨论升温,电力行业改革同样引起全社会关注。  “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一场电力体制变革。政府应给企业松绑,给市场增添活力,让企业成为规划执行的主体、项目决策的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周小谦。  作为原国家电力部总工程师,周小谦至今活跃在业界,为电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