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量陡增,肺炎支原体流行大年来了?

2023-10-12 20:30:00 来源:网络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韦香惠)近日,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多以儿童为主。据了解,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期提前,还出现了低龄化的特点。有儿科医生发文指出,今年可能是肺炎支原体流行大年,如果孩子有发热、干咳等典型表现,要考虑这个问题。

视频:儿童支原体肺炎进入高发季 医生提醒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来源:中国新闻网

  多地肺炎支原体儿童感染者人数增多

  近期,据媒体报道,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儿童医院内科门诊接诊的患儿增多,主要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园区有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9月1日开学起,儿内科接诊的患儿就明显多了起来,其中一半以上都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呼吸道症状的患儿。

  据了解,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期提前,在七、八月份,就出现就诊高峰。今年7月以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近400名,与往年相比,占比翻了一番,达到了80%左右。

  中秋国庆假期,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发热门诊最高单日接诊量破千,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较大。

  “往年,一个季度就呈下降趋势,而今年却持续了5个多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门诊专科主任李淑华表示,今年6月起,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开始上升,截至目前,儿童各种呼吸道感染来势汹汹,就诊的患者中除了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外,有20%—30%的患者感染了肺炎支原体,所占比例较大。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告诉中新网,在新冠疫情之前,肺炎支原体每隔3到7年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流行。过去三年,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然而,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免疫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伴随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今年感染人数有可能会较往年有明显增加。

资料图。 瞿宏伦 摄   资料图。 瞿宏伦 摄

  尚无可针对性预防的疫苗

  李侗曾介绍,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大部分人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就发烧、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有一少部分人会发展为肺炎,也就是下呼吸道感染,会有反复高烧、剧烈咳嗽,后期有明显的咳痰,胸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头痛等症状也比较明显,症状往往可持续2至3周。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且超过一周没有缓解,确实要考虑是不是肺炎支原体感染了,可以到医院去做一个检测。”李侗曾表示,一旦确诊了或者高度怀疑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抗生素治疗。一般首选的是大环内酯类,像阿奇霉素。早期治疗可以减少重症的发生率。

  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常贺生介绍,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非典型病原,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属于传染病,但其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没有可针对性预防的疫苗。

  专家提醒,要注意室内通风,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应戴好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资料图。张践 摄   资料图。张践 摄

  3岁以内儿童出现症状应尽快就医

  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指南介绍,肺炎支原体肺炎指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

  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

  据了解,今年和往年相比,我国的支原体肺炎也出现了低龄化的特点,一些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发病,出现相关症状后,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专家提醒,出现支原体肺炎感染的时候,孩子发烧可能没有很严重,但是出现喘息或者说呼吸困难,或者在锁骨的位置出现了凹陷,也就是孩子在吸气的时候锁骨有一个坑,或者鼻子吸气的时候出现了鼻塞,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如果孩子年龄在3岁以内,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出现高烧、咳嗽,最好尽快到医院排查。这类孩子感染后,病情进展往往会很快。针对学龄期孩子,体温超过38.5℃且持续48小时,或高热时间不长但精神萎靡、不愿意吃东西,甚至呕吐腹泻,都建议尽快就医。(完)

【编辑:李岩】 ,台湾茶 门诊量陡增,肺炎支原体流行大年来了?

相关:

用“手指法”鉴定双面镜不科学在刚刚过去的“双节”,不少人选择出游度假。在入住酒店时,很多人都会用网上盛传的鉴别双面镜的方法对房间内的镜子进行鉴定,以免自己的隐私被偷窥。 这种鉴别双面镜的方法是用手指顶着镜子,如果指尖与镜中成像有距离,则是单面镜;如果指尖与镜中成像没有距离,就是双面镜——你看不见别人,别人却可以看见你。 不过,这种用手指鉴定双面镜的方法靠谱吗?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双面镜有层很薄的半反射膜 提起双面..

人脑中发现新型“混合细胞”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安德里亚·沃尔特拉宣布在人脑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 据沃尔特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所述,这是一种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的新型细胞。这种细胞存在于小鼠和人类大脑的多个区域,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混合性质。此外,这些细胞对记忆以及大脑对运动的控制具有增强作用。 多年来,沃尔特拉一直在向他的学生讲述被誉为“现代神经学之父”的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故事—— 1888年,卡哈..

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成立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记者日前从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获悉,2023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暨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博览会10月9日在江苏无锡开幕。论坛上,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正式成立,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是该联盟的牵头单位。  据了解,成立该联盟的目的是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应急医学救援交流平台,集中全国范围内的应急救援医疗专业力量,通过专科共建、教育培训协同合作、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

仿生手实现与神经和骨骼高度融合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张佳欣 张梦然)科学家一直尝试将仿生手长期集成到佩戴者的神经和骨骼系统中,据11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论文,这一实践首次取得成功。来自瑞典、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人机界面,允许假肢通过骨整合舒适地连接到佩戴者的骨骼上,同时还能通过植入神经和肌肉的电极,与神经系统进行电连接。对于面临截肢的人来说,这项新技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瑞典女..

夜间接触更多光患抑郁症风险增三成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光照研究,针对87000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夜间暴露在更多光照下,会增加人们患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以及自残的风险。该研究还发现,白天接触更多光照可作为降低精神病风险的非药物手段。相关论文发表于最近的《自然·心理健康》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莫纳什心理科学学院副教授肖恩·凯恩领导。研究结果显示,晚上暴露在高..

跨界营销靠啥吸引消费者?   通过推出跨界联名款、加快产品矩阵创新等方式,不少老字号正在焕发新生机。图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众多老字号餐饮品牌亮相首钢园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体验区,吸引观众参观、品尝。   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摄   今年以来,不少知名品牌推出兔年主题的联名产品,在产品中融入中国生肖文化和中国风元素,受到消费者欢迎。图为在海南省海口国际免税城陈列的大白兔奶糖联名款手提包。  新华社记..

卫生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8月27日,中国(江苏)第三十二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眼科医生董莉莉(右)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为当地患者检查。  本报记者 侯露露摄   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摄   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从派遣医疗队、实施人才培养,到传染病防控、开展卫生援助,再到推广中医药、签订合作协..

增加儿童视角 完善城市规划下午4点半,笔者路过一所小学,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被翘首以待的家长和各式私家车塞满了。放学的一瞬间,孩子们走出校门,大人们立刻迎上去,空气中夹杂着叫喊应答声、车辆引擎声。半个小时左右,熙熙攘攘的人群才逐渐疏散开去。 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许多快乐的记忆都发生在放学路上。无人接送,同学们有说有笑,大家走着玩着、相伴回家。谁家墙头的果子熟了,哪家商铺学具又上新了,每天虽重复着同一条路线,但总有新奇的故事发..

促进家居消费 助力美好生活  对许多人而言,家不仅仅是日常起居的空间,还承载着审美的偏好、幸福的想象。创造一个更舒适的家,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  在我国,家居消费已成为仅次于汽车消费的家庭第二大支出。最近,重庆市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多措并举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12条具体措施促进和扩大家居消费,干货满满,令人期待。以政策利好鼓励家居消费,除了有挖掘市场潜力的考量,也向社会释放出关注人居生活、改..

世界视力日:职场护眼“视”不宜迟 六个秘诀请查收编者按:10月12日是世界视力日,今年的主题聚焦职业人群眼健康。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愈发便利。同时,由于电子产品使用不当等原因,上班族也面临一系列眼部健康问题。在职场中,上班族应如何健康用眼、守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