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soul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9 10:25 点击:947898

■ 编者按 近日,国务院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划了新的“施工图”。这一中长期行动聚焦当前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为此,本报从今日推出“健康中国在行动”系列报道,聚焦健康中国建设的新举措。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科学。近日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全民健身列入15项重大行动之一,并对居民体质状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城乡体育设施覆盖等指标设置了预期目标。 从广场舞到马拉松,从城市健身步道到乡村运动设施——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民众的健身运动项目越来越丰富、健身场所越来越充足。在实现全民健康的过程中,体育运动的作用和价值愈发凸显。 面对全民健身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未来10年,“燃烧卡路里”的运动热潮将创造怎样的想象空间? 2030年40%国民经常健身 科学的健身活动可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这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多少国人热爱运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魂soul

据新华社电 (记者黄筱)器官移植术后复诊成本高、患者随访管理碎片化……针对器官移植术后管理面临的痛点,近日,中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多位医学专家与阿里健康共同搭建的器官移植随访创新平台正式上线。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石炳毅表示,器官移植患者的术后长期随访、跟踪管理与患者的存活率密切相关。随着国内器官移植技术水平的成熟,移植手术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患者定期随访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而通过电话或其他互联网社交工具等传统方式的随访,不仅不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也给患者的院外管理带来了挑战。 “每次随访,都要往返于黑龙江与天津之间,蛮痛苦的,再加上很多时候一忙起来,就会错过本来预约好的随访时间。”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成功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黄伟国(化名)表示。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夏强看来,每次随访中,整理和调阅病人病历都会耗去医生很多精力,纸质化、碎片化的患者档案及资料也不利于后续病历的结构化及移植领域相关学术研究的推进。 器官移植随访创新平台的上线,使患者有了一个可时时沟通的口袋远程复诊工具:用支付宝扫描线下就医时医生提供的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专家团队,患者可在任魂soul

谁敢在故宫里抽烟?这几天,两名在故宫博物院休息区内吸烟的男子,一边叫嚣一边吞云吐雾的丑态视频引发了网友的一致指责。北京警方随后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为由对涉事3人分别作出罚款200元的处罚,3人表示认错悔过,并向公众真诚道歉。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中明确规定,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的室外区域禁止吸烟。去过故宫游览的游客都知道,故宫博物院严禁携带火种进入,并在入口处设置打火机存放点,用于游客自弃火种。作为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组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中禁烟应属常识。心存敬畏才能知止而不乱为,法律法规不容挑战。然而,两名男子为了在网络上博热度、吸引眼球,竟私藏违禁品并在公共场合吸烟,其挑衅法律法规、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实在令人愤慨,也应受到严惩。 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公共场所吸烟的新闻之所以屡见不鲜,本质上还是一些吸烟者对于禁烟没有内化于心、思想上缺乏足够重视,自律自纠便成为一句空话。 自律如此之难,对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法国,为了落实禁烟条例,政府曾在全国部署了17万余名“香烟警察”,在公共场所巡逻执法魂soul

7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如期完成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各项目标任务。 会议指出,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着眼解决当前尘肺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推动解决尘肺病诊断难、保障难、落实难等突出问题。要认真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强化职业健康执法,推进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加快职业病危害防治基地建设,加强职业病病人保障,切实增强尘肺病患者的获得感。魂soul

● 专家表示,婴幼儿营养保健品的功效并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现在很少有孩子会营养不良,出现营养不良也多是由本身所患有的基础疾病所造成的,如果是疾病引起的,那么营养保健品并不能代替药品。 ● 婴幼儿营养保健品商家设计的是一种贩卖“焦虑”的商业逻辑,缺乏正确权威的引导,商家的宣教就等于先入为主,在家长心里种下“焦虑”,家长就会在这种“焦虑”的驱使下购买产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和健康意识的提升,特别是对育儿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铺天盖地、种类繁多的婴幼儿营养保健品在对其功效的过度宣传下,迅速激发了年轻家长们的购买欲望,且服用人群愈显低龄化。而“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道理,也渐渐被“给孩子吃保健品就一定健康”的错误理念所取代。 对婴幼儿来说,营养保健品日常是否可以随意添加、长期服用?乱补会产生哪些副作用?这类产品的宣传和售卖又存在哪些问题?带着种种疑问,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通过实地探访母婴店、咨询多位儿科医生和业内人士等,希望能帮助家长们获得更为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天花乱坠”的宣传 在搜索网站上输入“婴幼儿营养保健品”,出现的信息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各类产品“天花乱坠魂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