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恩荣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3 02:38 点击:943368

  中新网佛山7月16日电 (程景伟 曾令华)“广纱甲天下、丝绸誉神州”……广东首个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在佛山西樵镇对外开放。记者16日获悉,从明清开始珠三角桑基鱼塘就培育出强大的丝绸行业,而这个由南海丝厂改造而成的基地将让传统缫丝技艺连同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历史有了传承创新的载体。该基地连日来已迎来了众多刚放暑假的中小学生群体。   早在10年前,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史料记载,北宋期间,南海县修筑了“桑园围”,说明当时珠江三角洲的蚕桑生产已非常发达。到了明代,佛山更是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丝织业中心,清代道光年间则最为鼎盛。而佛山又以西樵的丝织业最具规模,在清代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广东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   据了解,位于佛山西樵镇的南海丝厂于1966年创建,是目前珠三角仅存的一家缫丝厂,曾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桑蚕业的辉煌。今年年初,南海丝厂与相关文化传播机构、教育机构合作,首期投资300多万元建立研学基地,给中小学生提供本土传统文化与产业工艺学习研习场所,以增强孩子的传统文化意识,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家金恩荣

杭州社区开出“垃圾分类活课堂” 化身“新潮”打卡地  中新网杭州7月16日电(张煜欢 翁娴)VR专属垃圾分类小游戏、水果酵素制作体验课、垃圾智能分类投放体验区……很难想象,这样一处“新潮”之地竟是开在社区里的垃圾分类宣教馆,还成了暑期备受中小学生热捧的打卡地。16日,在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水月苑小区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一批小学生在“家门口”的“垃圾分类活课堂”上了生动一课。 小学生体验VR垃圾分类游戏。 张煜欢 摄   该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占地约200平方米,共分为垃圾危机前言介绍、沙盘模拟、垃圾分类投放、视频体验、环保大课堂五大区域,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体验垃圾分类的“新时尚”,而中小学生更是通过学中玩,玩中学,不断启迪分类意识。 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内景。 张煜欢 摄   “比起原来宣教点的单一宣教,这个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的内容更加全面。”宣教基地负责人、祥符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彭永光介绍,该宣教基地除介绍不同垃圾应该如何分类,还展现分类后垃圾的去向,提供制作酵素回收垃圾互动体验,并用VR等智能技术呈现垃圾分类知识。 垃圾分类智能投放展示区。 张煜欢 摄   “原来降解一个小小的玻璃瓶要花四千年,这也太久了。所以今后我们要把垃圾扔到该扔的地方。”认金恩荣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近日发现了大自然中生存和生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高生育率和长寿往往存在互斥关系,二者不可兼得。 为衡量生存与繁衍的平衡关系,上述研究所进化理论组的科学家斯特凡诺·贾伊莫和阿恩·特劳尔森开发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选取寿命较长的非洲象和沙漠龟、寿命较短的老鼠和果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寿命长度和繁衍子孙的数量成反比。例如,老鼠的寿命大约只有两年,但它们在出生后短短几周就会达到性成熟,每年繁衍次数多达8次,每次可产下3~8只鼠仔。相对而言,大象的寿命长达80年以上,但在母象的一生中,最多只能产下10头小象。 特劳尔森指出,在进化过程中,生存和繁衍之间也存在着某种退让关系:“将一只老鼠的寿命延长4%,它的月生育率却削减了约10%。我们或可据此推测,当一种生物的寿命延长了,其繁殖力就会下降。目前,寿命延长对人类生育能力的影响还无法确认,但根据短寿动物的老龄化研究,或许可以了解人类为长寿所付出的代价。”(卢 娜)金恩荣

三伏天开始了,正逢孩子们开始放暑假,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经常腹泻的孩子不妨试试三伏天灸。广州中医药大学肖达民教授介绍,儿童的皮肤薄嫩,对药物的吸收效果更好。且儿童脏气轻灵,药效更佳,三伏天灸“冬病夏治”效果更好。 过敏体质孩子适合贴天灸 肖达民教授介绍,由于遗传以及现代的生活环境,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会受到过敏性鼻炎、哮喘、皮肤湿疹等问题的困扰,这类体质的孩子,是比较适合三伏天灸。天灸是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提升人体阳气、温通经络,调理脏腑,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是防治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好能够三伏、三九都贴天灸,坚持两到三年,体质有望打个翻身仗。 如何保护孩子娇嫩皮肤 贴过三伏天灸的人都知道,贴了天灸后皮肤可能会出现红、痛,甚至起疱,孩子的皮肤这么娇嫩,如何受得了?肖达民教授介绍,大多数天灸药物都是用辛温药物加姜汁调制而成,刺激性比较强,有些医院也有专门针对儿童的天灸,选用的药物更加温和,并用蜂蜜代替姜汁来调制,对皮肤的刺激性大大降低。 另外也可以通过控制贴药的时金恩荣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16日电 题:寻味“天下第一馕”   作者 古丽米娜·艾力哈孜   新疆人的美食清单里,馕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   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开业半年多以来,烤馕从烟熏火燎的馕坑走进窗明几净的生产车间,从家庭作坊式生产逐步发展为规模化产业,从街头小吃变身“网红”美食,用色香味讲述新疆人的生活。   在游客们的追捧下,乌鲁木齐馕文化产业园成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打卡地”。在这里不仅能了解馕的文化历史,参观馕的加工制作过程,还能体验打馕的乐趣。直径7.1米的“天下第一馕”地标建筑,以逼真的造型吸引游客摆出各种造型拍照留念。   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园区包括馕文化展示区、生产加工区、体验演绎区和特色农副产品展销区等7个区域。   馕文化展示区陈列着新疆历代馕坑模型,从地下馕坑到地上馕坑,从干土馕坑到红砖馕坑,以及当前新疆最流行的环保电馕坑。展厅还陈列着不同时期和材质制作的馕针、馕枕等制馕工具。   据介绍,园区自2018年12月底开业以来,每天接待游客6000人次以上。来自阿克苏市的游客刘淑琴说:“小时候看邻居家打馕,我和她家孩子一起用馕针在面饼上金恩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