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7 14:31 点击:93615

  这部定制电梯直通郑家厨房,很方便   26日,绵阳42岁的双腿残疾人郑刚,坐着轮椅进入楼下的一部电梯,按下“2”,电梯门打开后,直接就是他家的厨房。这是在绵阳市涪城区残联的协调下,电梯公司专门为郑刚设计生产的专用电梯。   一部电梯,只为他一个人而建。残联为何要为郑刚奔走?涪城区残联相关负责人称,残联几年前就针对残疾人推行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有肢体、听力、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向街道办提出申请,通过审核后都纳入该项目,每户补助一定金额的费用。   成都商报记者 汤小均 摄影报道   愿望 坐轮椅乘电梯直通家里   郑刚住在绵阳九州花苑小区42栋一楼,这是一个多层建筑,没有电梯。26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是一楼,但因为从地面到一楼还有一段楼梯,大约有两米高,郑刚的轮椅根本无法上去。   郑刚的父亲郑红星介绍,郑刚还是几个月大时,不小心摔坏了脊椎,导致双腿残疾。几十年来,郑刚出入家门,只能靠父亲背。2003年,郑红星购买了单位的集资房,考虑到儿子行动不便,选择了一楼,但因为有地下车库,一楼距离地面还是有约2米高的楼梯,背儿子进出门的方式依然没有改变。“我年纪越来越大,背他上下楼梯已非常吃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6月24日,李兴会(右)询问何泽兴老人身体情况。   曾经被讹500元的她坚持认为:看到老人摔倒就该扶   遇到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保洁员李兴会用实际行动回答,不仅要扶,还要送回家。   6月21日,成都高升桥南街20号,一位7旬大爷倒在了小区院子里足足半个小时,李兴会倒垃圾时发现了,她蹲下身,使劲抱起了这位130斤的老人,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稍后又将老人送回了家。   6月24日,56岁的李兴会说,自己来自农村,没读过一天书,“看到老人摔倒就要扶”。   小区居民为助人保洁员点赞   6月24日,国际风尚小区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署名“小区业主”的表扬信。信中写道:保洁工李兴会将一位摔倒的老人抱起并送回家。我要为她敬老扶伤的行为点赞!小区业主。   写信的是退休老师张鉴辉,三天前的早上,她亲眼目睹了上述一幕。   当天清晨6点半,李兴会下楼丢完垃圾准备回家,走到小区中央绿化带时,发现20米远的棕榈树下“好像躺着一个人”。她走进一看,一位老人俯身躺着,旁边还有一根拐杖。有些面熟,她唤道,“大爷,咋了?”“我倒在这里好久了,起不来。”她赶紧弯下腰,抓住大爷的肩膀想把他扶起来,可大爷130斤,李兴会使劲还是扶不起老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昨日上午10点40分许,范师傅驾驶的316路公交车从新繁客运站驶出,满载乘客驶往终点站五块石车站。“出发时肚子就有点痛,但一直以为是拉肚子。”想着问题不大,范师傅决定将车子开到终点站后再休息,不想在行车途中,疼痛不断加剧。当车子行驶到“科伦站”时,范师傅不得不将车靠边停下,向乘客说明缘由并致歉。“车上的乘客也非常理解,要我赶紧去医院,我很感谢他们的关心。”范师傅打电话到调度室说明情况,并将乘客转移到随后到来的另一辆316路车上。一切妥当后,他才在同事的陪同下到医院检查。   范师傅的举动被乘客拍下并发了微博,此事获得不少网友称赞。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上范师傅,他称身体已无大碍,正在家里休养。他表示,作为公交车驾驶员,这是他应尽的责任。  成都商报记者 杜玉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HIV病毒病区内,医生李左梁对一名学员进行治疗。   医护人员配备了防护服、手套、眼罩等装备。   探访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医护人员和一线民警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智 摄影张磊   一名艾滋病戒毒学员躺在病床上,他手臂上的静脉一清二楚,女护士拿出一针药剂,把药慢慢推进了静脉。这个针管不寻常,而且是致命的,针尖上,带着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哎呀!”意外发生了,针尖扎到了护士手臂。一个针孔给这位护士留下了无尽的恐惧。   在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目前已集中收治千名艾滋病戒毒男学员,这里的医护人员和一线民警,每天面对这些感染者,职业暴露的风险,随时都存在。6月23日,在国际禁毒日来临前夕,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了这个不为人知的特殊戒毒所。   一所医院收治千名患艾戒毒者   早上9点,曾玉梅来到医院开始上班,穿上白大褂后的第一件工作,是去二楼HIV感染区,看一看住院的戒毒学员。   因为长期注射吸毒,一位学员的小腿已经千疮百孔,并发感染,脓疮溃烂。前来查房的曾玉梅,不仅戴着口罩和手套,还要戴着防感染眼镜,全副武装。   她工作的医院,有点特殊,是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所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从小在医院长大,放学后没人督促写作业,经常要老师帮忙送回家……这些医生的孩子如今有了一个新称呼“医二代”。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毕业后将与母亲共事的郭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郭翀是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硕士毕业生,毕业后,她将前往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工作,与她的母亲在同一所医院的同一间科室。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与此前媒体报道的“医生普遍不赞成下一代学医”“‘医二代’大多弃医”的报道不同,实际上,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医二代”群体,且这些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90%以上都在医院。   “医患情”埋下从医的种子   此前,“医二代”出于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担忧而放弃从医的说法比较盛行。几乎每次发生医患纠纷,医生被患者砍伤或者袭击致死后,都会引发一阵有关“未来谁来当医生”的争论。然而,在记者采访的“医二代”心目中,从小耳濡目染的“医患情”反而是他们从医的重要原因。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法语班)毕业生虞文嫣毕业后会在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她的父亲是上海解放军八五医院心内科的一名主任医师。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在军医大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