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4 12:54 点击:916378

  点点鼠标,昔日“边城”逆袭成区域中心  第二看台  最近一段时间,秀山龙池镇电商产业园里的女工们正忙着分装从农户手中收购的金丝皇菊。女工们按照花的等级分类,进行包装成品,隔壁的电商平台销售人员则忙着在网上对接客户,直接将农产品土货通过网店进行售卖。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腹地,作为“边城”,其区位劣势一度成为制约秀山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年,秀山巧妙布局电商网络,以农村电商打破发展瓶颈,昔日被重山阻隔的“边城”,成了电商云集、物流集散的区域中心,化劣势为优势,走出了一条秀山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   一体化产业链让农产品不愁卖  “我们通过‘互联网+扶贫产业’模式,建成镇级农村电商创业园,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龙池镇镇长彭应举介绍,为选准特色产业帮助农户脱贫致富,他们在选择时就用上了网上销售大数据筛选的方式,最终确定种植金丝皇菊。之后以基地示范、散户种植、合作社保底价收购的方式引导农户种植。农户种植不再是根据个人经验,而是由电商创业园派订单,按照产品要求进行标准化种植培训。  在家待业的青年也被动员起来,通过电商创业培训班,培养成为电商创业人员。目前已经有2上古

  亦真亦幻 AI让虚拟世界“触手可感”  五感帮助人们认知世界,人工智能也致力于模仿这些本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模拟视觉和听觉的技术发展迅速,但嗅觉、味觉、触觉方面则出现“瘸腿走路”的状况。近日,日本一项“虚拟触觉”技术让AI触觉方面迎来好消息。这项技术可解决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看得见摸不着”的问题,有望在今年底明年初首次推出应用这种技术的游戏产品。  那么,AI能怎样提升触觉感知?如今研究人员在进行哪些尝试?未来将会应用到哪些方面,惠及人们的生活?  可提升人的感知能力   发明“虚拟触觉”技术的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人员中村则雄认为,“虚拟触觉”的本质在于“欺骗”大脑。研发人员研发出的手握式设备,主要通过设备发出特殊的震动波来刺激皮肤,传递信号“欺骗”大脑,从而让人获得各种触感体验。  “日本的这项技术比较前沿,还处于实验室状态。现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I与传感器结合,感知压力、温度,还有震动,来实现‘摸到’,当然还不能完全把现实中的感受一一模仿出来。”远望智库人工智能事业部部长、图灵机器人首席战略官谭茗洲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人类的双手堪称大自然的神上古

  辅助诊断基层900余种疾病乡镇卫生院来了位AI高参  第二看台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佳河镇中心卫生院最近来了一款“神器”——“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系统,成为医生身边的“高参”。  “最近一个病人来卫生院看病,通过‘智医助理’系统显示患皮肤癌的可能性较大,后来病人到三甲医院检查,确诊就是皮肤癌。”近日,该卫生院院长邵本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这个“高参”是什么来头?它由科大讯飞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将医疗认知智能技术、医学知识图谱技术结合“智医助理”运用到基层医生服务过程中,构建出适合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工智能应用。截至3月,“智医助理”系统已覆盖基层1153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够完成95%基层病种的辅助诊断,为基层医生的判断提供了科学帮助,也让患者及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基层医生诊断准确率上涨  4月18日晚上八点多钟,家住小佳河镇的祝涛感觉全身无力,来到小佳河镇中心卫生院就诊,邵本海在电脑的“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系统输入了相关信息,系统显示祝涛最有可能得了心肌梗塞。  看到系统的诊断,再加上自己的判断,邵本海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建议祝涛到县里的医院去治疗,并随同他一起出发。到了县里的医院上古

餐馆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 城管上门劝说后摘下  武汉一餐馆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招牌,城管上门劝说后摘下   喝酒还有技术培训基地?湖北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一餐馆就挂着“武汉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字样的招牌。6月15日,该餐馆店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两个月前开业时就这个牌子将挂上了,“只是好玩”。6月16日下午,江岸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人员上门劝说后,餐馆工作人员将招牌摘下。 武汉一家餐馆挂着“武汉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的招牌   6月15日,有上述招牌的照片在出现在微信朋友圈里,目击者告诉澎湃新闻,这块招牌出现在江岸区洞庭街附近。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挂“喝酒技术培训基地”招牌的餐馆位于一幢居民楼一楼,店内与一般的餐馆无异,面积不大,不到10张卡座。   一名正在做清洁的店员告诉澎湃新闻,这家店2个月前才开张,就是吃饭喝酒的餐馆,生意一般,这个招牌开业时便挂上了,“挂着好玩的,100个人走过有99个人拍照,都问喝酒培什么训?”   6月16日,江岸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人员上门进行劝说,随后餐馆工作人员摘下了这块招牌。   6月17日上午,江岸区城市管理区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因为商户或社会组织悬挂的招牌需要得到工商部门或民政部门的审批,同上古

  穿上汉服,捧起《论语》或《弟子规》,开始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这个场景经常出现在一些国学培训班里。有数据称,目前,全国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相关企业已达到4000余家。照此测算,保守估计我国儿童国学教育市场规模达135亿元。   当“国学热”吹进了少儿培训机构后,又是番什么景象?家长为何把孩子们送进国学培训班?又会有何收获?哪些内容才是真正的国学教育?暑假即将来临,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自编教材,课程售价高达10万元   记者在网上查找国学培训机构,出现了大量广告。记者随机选取了一家国学培训机构,按图索骥走进了北京亚运村的一栋写字楼。该写字楼里聚集着各类培训机构。其中,这家国学培训机构环境略显雅致,门厅里摆放着《千字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等由该机构统一编写的教材。   记者到访时,正是上课时间。国学班教师正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孩子们认识汉字。屏幕上显示出一个“耳”字,周边是其古文释义,十来个孩子正在听课。而隔壁班的孩子,在走廊上跑来跑去。接待记者的曾老师解释,这个班老师今天请假了,本来给孩子们安排了自习。话毕,代课老师将他们又叫回了教室。   这家创立近20年的书院,有不少拥趸。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