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10:29 点击:913367

中央政法委:造谣华为内部有间谍者已被警方依法拘留   中新网6月13日电 据微信公众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消息,近日,部分网民在网上传播“华为内部有美国间谍被抓”“华为某高层被抓”等信息,个别网络大V跟风炒作,造成恶劣影响。经有关部门核实,这些信息均为谣言,华为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公安机关查证,谣言信息最早由吴某(男,48岁,广东深圳人)在微信群中传播。在谣言扩散过程中,倪某(男,51岁,广东东莞人)对谣言进行加工,并在微信群中传播。新浪微博网络大V韩某某(男,52岁,北京人)对谣言进行转发,致使谣言信息进一步扩散发酵。   因涉嫌寻衅滋事,吴某、倪某、韩某某3人分别在当地到案,经公安机关审查,3人如实供述了自己的违法行为。   吴某在公安机关交代,他编造谣言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增加在好友中的谈资,遂将谣言发表在从事电子通讯行业的同学微信群中。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深圳龙岗警方决定给予吴某行政拘留10日的行政处罚。   倪某在公安机关交代,因其所在公司是华为供应商,所以他对华为动态较为关注,看到相关谣言后,猜测被抓者为华为高层人员,遂将谣言加工后发送至微信群。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深圳南山警方决定给予吴某行省考

新文科来了 这是场跨界融合的探索  新文科来了 这是场跨界融合的探索   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张盖伦   “日本这类情况已经持续很久:文科生找工作不易,文科日趋没落消解的疑惑也甚嚣尘上。我们应该对整个世界的人文科学发展与改革的潮流予以密切的注意,并同时考虑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改革问题。”在6月6日召开的“新文科建设”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翔表示,面对新问题,文科要与新兴科学有所结合。   关于新文科,还有一个大背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中,新文科被认为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但在这四个“新”中,它被讨论得并不多。   那么,面对新情况,究竟如何打造“新文科”?   过度西化和过度量化是旧文科病症   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简称。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邵培仁表示,既然要建设新文科,那就得先给传统文科“看个门诊”,探讨“病因”,再给出解决方案。他认为,旧文科的病症,主要是“过度西化”和“过度量化”。   “文科中很多学科的基本概念都来自西方。必须承认省考

  “另一场高考”中,考生和家长如何作答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马爱平   2019年高考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填报志愿是另一场高考。每到这个时候,家长和考生倾尽心力查数据查规定。   到底该如何报志愿?是选择发展前景好的还是考生感兴趣的专业?是听考生自己的还是听家长的意愿?填报志愿,关系着考生的人生道路和今后的职业,着实马虎不得。   填报志愿学生自己要上心   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在高中阶段开设了人生规划课《生涯》。考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人生规划来报考学校和专业,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专业、地区、学校,因人而异,会有不同排序。但是,填报志愿,在分数够的基础上,建议以兴趣优先。每年都会出全国大学的专业排名,专业优先的考生就可以此为参考,但专业排名高的学校,不一定整体实力就强,所在地区也不一定很好。”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周建新说。   “如果考生一定要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那第一优先自然就是地区,选择完地区后,再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如果考生很喜欢某一所大学,那第一优先自然就是学校,进而也就确定了地区,至于专业,就要看考生的分数了。”周建新说,另外,大学填报志愿省考

  从“学院”到“大学”,职业教育担子更重了  教育时评   杨 仑   近日,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5所职业教育学校更名,由“职业学院”正式升级为“职业大学”。名称变动后,相关职业教育学校也将转变成为本科层次学校,且升级后均保留了“职业”二字,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从学院到大学,看似一字之差,背后却别有深意。工业革命来临时,大量农民离开土地成为产业工人;100多年前汽车出现在纽约街头,马车夫们纷纷升级成出租车司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引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人工智能时代亦不能例外。机器换人、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大幅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对产业工人提出了全新技能需求。   能否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技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产业工人,是新时期、新格局下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大学获批恰如其时。   众所周知,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基石,也是21世纪全球制造业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所谓转型,其根本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走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而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作为高端制造业的“标配”省考

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国际空间站还能干点啥  除了在太空看星星 去国际空间站还能干点啥   实习记者 胡定坤   日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商业航天上再次出招,根据其最新公布的国际空间站商业政策文件,将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产品制造、生产和广告等其他商业应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最早从2020年开始,将开启私人以游客身份付费到空间站的太空旅游。   未来,要想登上国际空间站是否有钱就可以?除了当“旅馆”,国际空间站还能做哪些买卖?NASA为何要在国际空间站念起“生意经”?其未来前景又如何?科技日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航天领域的有关专家。   普通人游太空完全有可能   NASA宣称,游客到国际空间站不仅要支付5800万美元的“运输费”,还要承担每天3.5万美元的“生活费”,或者每月100万美元的“包月费”。在大多数人印象里,要想进入太空,首先要有“万里挑一”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火箭发射过程和太空失重环境。既要健康似超人,又要身价如富豪,太空旅游的客户是否有点少?   “事实上,只要经过科学训练,普通人完全有可能进入太空。”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2001到2009年间,俄罗斯曾使用“联盟号”飞船开展过太空旅游服务,先后将7名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