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10:14 点击:900547

  “一蹴”不等于“而就”,科研成果何必尬捧  科技观察家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27日发布消息《中国科学家开发了DNA链一样宽的晶体管》,广为转载。中科院微电子所公布:他们在“新型NC-FinFET器件的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可惜传着传着,消息变了味儿——《中国破解芯片困局迎来曙光,打破美国封锁已箭在弦上》《刚刚,中国研发出世界最先进晶体管!为国产芯片注入一剂强心针!》……不得不说:溢美之词反映吃瓜群众的美好愿望,却令科学家尴尬。   研究新型FinFET器件,是为降低能耗,不然芯片就太烫了。现在的主流芯片,都是FinFET结构。Fin是鱼鳍的意思。以前,电路板是一个平面,芯片越缩越小,电路越来越密,就会短路。后来,有人想出在第三维上做“鳍”结构,使二维电路变细的同时,电子不乱跑。  中科院此次的成就,是用新的工艺和设计,造出性能更优秀的FinFET器件。关键词是“负电容”,即通过一些结构,在降低电压的同时增加电荷。两年前,国际上开始用氧化铪锆等材料来实现负电容。  中科院此次借助3纳米的高质量的氧化铪锆薄膜,实现了大有潜力的负电容FinFET器件,意义或许如《南华早报》所说,是“与芯片开发前沿的顶级角色正面竞争”。 文化寻根

  北京21日入夏 为近10年最晚  科技日报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付丽丽)29日,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局获悉,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中关于夏季及入夏日判定的标准,结合代表北京地区天气气候状况的观象台近期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判定北京地区2019年入夏日为5月21日,为近10年来入夏最晚年份。观象台常年(最近三个年代,即1981—2010年)平均入夏日期为5月19日。  据北京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英娟介绍,根据《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夏季为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当年五日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则以其所对应的当年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或等于22℃的日期作为夏季起始日,如果初次判断的起始日期比常年偏早15天以上,需进行起始日的二次判断。  张英娟表示,5月1日以来,观象台逐日平均气温及5日以来五日滑动平均气温演变图显示,截至5月27日,五日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已满足“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其所对应的“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或等于22℃的日期”。文化寻根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开幕,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谷澍表示,在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中,首要的一条就是金融发展不能脱离本源,搞过度创新和体内自我循环。这个本源就是实体经济,缺少实体经济的厚实支撑,金融繁华只会是虚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一个核心价值观。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来宾,非常高兴参加2019年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战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更需要在完善治理机制和提升治理能力中发挥头雁效应。在此,我愿分享几点看法。  第一,与时俱进,完善风险管理。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治理的基础要务,是对治理智慧的关键考验。当前,中国金融运行平稳,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但风险隐患依然存在,而且风险的生成机制和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多元。从商业工商银行愿与各位同仁并肩同行,为完善金融治理,改善金融供给,维护金融稳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论坛组织者的邀请,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文化寻根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开幕,中国银行行长刘连舸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刘连舸表示,我们现在要考虑到构建更加合理、平衡的全球金融治理的架构。根据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应当及时调整,持续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比如优化SDR货币篮子的标准和发行规则,提高我们新兴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利率,量化宽松等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部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境资本也是大进大出,信贷过度扩张或者守丧,整个资产价格的波动也非常剧烈,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仍然波动很大。  三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由于不同国家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存在差异各国监管机构对同类业务的监管政策也有所不同,容易导致各类业务在不同国家进行监管的套利,进而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带来挑战。  存在这么多问题和挑战,改革就是势在必行了,从现在来看,下一步的改革我讲三点意见。在讲之前,现在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我们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包括中美关系的一些变化,可能在下一步我文化寻根

  恒星“点石成金”,中子是个重要角色  计算机芯片所用的硅、航空发动机上抗高温的镍基合金、商场中陈列的黄金、铂金……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而这些比铁更重的元素(简称超铁元素)起源之谜备受科学家关注。  近日的一项研究通过计算模拟得出结论,在快速中子俘获过程产生超铁元素的理论模型中,80%的超铁元素由坍缩恒星产生,其余20%则来自中子星合并。  恒星究竟是如何“点石成金”的?中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元素形成以铁为界  “目前比铁轻元素的形成机制已明晰,而超铁元素的起源则存在慢速中子俘获过程(s-过程)、快速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和p-过程等多种理论模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实验核天体物理创新团队研究员李志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宇宙大爆炸3分钟后,最原始的核合成开始了。质子、中子、光子、电子等在宇宙中“横冲直撞”。在相互碰撞和结合过程中,氢、氦以及极少量的锂、铍、硼元素诞生了。  后来,部分物质“抱团”逐渐形成了恒星。恒星内部以氢核和氦核为原料,不断进行核反应,生成更重的元素,并释放出能量。  “由于原子核均带正电荷,两核之间的结合需要较高的温度文化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