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洲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21:36 点击:898853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为了要摸清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家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就好比五年一度的全身“大体检”,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调查来展示经济发展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在这一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推进过程中,竟然仍有地方被曝出统计造假行为。   5月28日,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了《关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和建水县经济普查违法案件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根据群众举报,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省泸西县和建水县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违法举报线索进行了立案调查。立案调查发现,泸西县和建水县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普查数据严重失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继今年4月18日发布《关于吉林省白城市经济普查违法案件的通报》后,国家统计局再次披露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出现的违法案件具体情况。从两份通报的内容看,这几个被“点名”的地区存在着不少共同问题,如地方政府部门干预企业独立上报经济普查数据等。   职能部门编造企业普查数据   此次国家统计局针对云南两县经济普查造假案五大洲

  在社会企业领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而且,中国社会还存在一些特殊机遇,这使得中国的社会企业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社会企业的概念自从2006年引入到中国以来,这一特殊的组织形态如今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只不过,中国的社会企业到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现状,比如,中国有多少社会企业、它们有哪些特征、它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发展环境、有着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和困境,对这些问题,我们还缺乏基本的了解。   2019年4月12日,在“2019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奖启动仪式”上,一份由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和南都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完成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为我们揭晓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社会企业数字面面观   这份报告的总撰写者、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用一系列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社会企业的基本生存现状。   根据调研项目组的调研和估算,中国有自觉意识(身份认同)的社会企业,大概有1684家。这些企业多数处一地组织发展的初创期,近半数(44%)的受访社会企业成立于2015年及以后,成立时间不超过3年;社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市场运营:91.6%从事市五大洲

三十五年戈壁植树 付志周:这辈子要种一百万棵树  三十五年戈壁植树,八十万棵树锁住流沙,付志周——  “这辈子要种一百万棵树!”  付志周(右)和老伴陈爱兰在种树。  本报记者 韩立群摄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墩镇哈尔莫墩村,76岁的付志周和老伴边走边查看着身边高大挺拔的杨树。杨树树皮已经返青,树叶多了起来,远看像绿毯一直铺到天山脚下。  “这里原来全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我用了大半辈子,让它绿起来了。看着就高兴啊!”付志周对记者说。  往事历历在目。1965年,付志周和妻子陈爱兰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从河南开封老家来到新疆种地。1983年,他承包了沙包边上的47亩地,种玉米、小麦。春天,地里刚长出小苗,一场风沙过后,几乎看不到苗了。不是被沙土埋了,就是贴地皮刮断了,一年几乎没有收成。  “人不能让风沙欺负死。”付志周的犟劲上来了,心里默默念叨。第二年,付志周开始在地边种树,“要把风沙挡住,庄稼才能成活。否则,地种不成,人也待不住”。  从那以后,每年春天付志周夫妇带着全家一起种树。没有路,拉树苗要用牛车,毛驴车都拉不动。天不亮就开始干,中午就在地里吃干粮,天黑透了才往回走。树是一铁锨一铁锨种,夫妻俩有时一天能种600五大洲

  2018年底至今,市场环境变化、监管层换帅等事件开启了又一轮监管逻辑更迭的周期,而并购重组政策的变化无疑充当了先锋。在稳定市场、激发活力的背景下,2018年底至今证监会先后推出了数十项松绑和鼓励并购重组的政策。   根据记者的梳理显示,在此背景下,2019年至今并购重组市场相较2018年同期活跃度提升明显,这其中借壳案例、大额并购案例也逐渐增多。   结合近期监管层多次表态释放的信息看,并购重组市场的政策变化还在持续,未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或将再上一个台阶。   并购重组活跃   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案例(包括预案、证监会反馈等情形)有70例,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多了21例。   全市场并购重组数据也出现大幅回暖的趋势。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2019年上市公司正在进行中的并购事项有1438件,而在2018年同期,这一数字则为536件,2017年同期这一数字则为573件。可以看出,今年并购重组回暖明显,全年并购事项预计将是前两年的数倍。   与此同时,审核频率方面,并购重组委在近期也有提速的迹象。根据机构统计的数据,并购重组委从年初到5月28日共计召开了21五大洲

  科创板开板前夕,IPO审核也出现变奏。   近期证监会IPO发审会连续六周出现“零否决”,16家企业顺利过会,市场对于IPO的预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令今年影响企业上市地选择的因素再添一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随着科创板排队企业数量不断上升,在审核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申报IPO通道的企业数量开始增多,近期的IPO高过会率将进一步影响企业的选择。   “今年对于很多拟上市企业来说选择很重要,年初时很多企业都蜂拥去科创板。目前IPO审核节奏也在变化,IPO上市也迎来不错的窗口期,一些企业又在重新思考上市地选择的问题。”5月28日,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表示。   信号变化   即便2017年IPO发审常态化如火如荼,一年过会企业超过400家的背景下也没有出现过连续六周企业发审会“零否决”的情形,因此这一信号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十分明显。   事实上,IPO审核宽松的迹象从年初就有了蛛丝马迹,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上会41家,通过36家,大发审委整体通过率为87.8%,排除近六周(4月18日-5月23日)零否决之外,IPO过会率也高达80%。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上会企业上市板块五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