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付宝官网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4 13:16 点击:888511

  前些天气温骤降,2岁的豆豆(化名)没抗住,发烧了。“白天还好好的,晚上洗完澡开始打喷嚏,凌晨就发烧了,我在家给他量的体温是39.6℃。”孩子一直挺健康,突然发高烧让豆豆妈妈慌了神,赶紧把孩子送到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到医院的时候,豆豆妈妈发现孩子出现了抽筋的状况,发烧怎么还抽筋呢?经检查,豆豆被确诊为热性惊厥,而这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李秀娟副教授介绍,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多在6个月到5岁,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超过38℃时,突然发生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方可诊断为热性惊厥。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后24小时内,多数为全身性发作,少数为部分性发作。多数惊厥发作历时短暂,一次热程中仅有1次发作,为单纯型热性惊厥。而当惊厥时间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惊厥有再次发作、惊厥为部分性发作时称为复杂性热性惊厥,这就需要家长高度重视,建议到专科门诊就诊。热性惊厥多数愈后良好,但约1/3的患儿可复发,仅2.4%的热性惊厥患儿以后可发生癫痫。   孩子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该怎么办呢?通风、降温这些简单的办法其实最有效。重庆易付宝官网

  印度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他们新合成25种喹啉衍生物,在用实验室培育癌细胞系进行的测试中,它们表现出强大的抗癌活性。   据《印度教徒报》近日报道,这25种新型喹啉衍生物由印度化学生物研究所设计并合成,针对它们抗癌功效的实验由印度科学培育协会完成。   研究人员说,新型喹啉衍生物抗癌机制与现有的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类药物类似,但它们具有更强的杀灭癌细胞能力。   拓扑异构酶1是一种对脱氧核糖核酸(DNA)复制至关重要的基础酶。它可与DNA分子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并裂解DNA的一条链,使DNA分子从螺旋状展开。当DNA分子展开后,拓扑异构酶1会重新加入被裂解的DNA链使其修复并复制。   癌细胞增殖能力远超健康细胞,其中产生的拓扑异构酶1数量也远超正常细胞,因此拓扑异构酶1可与DNA分子形成更多复合物。现有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类抗癌药物具有捕获上述复合物能力,会减少修复被裂解DNA链的拓扑异构酶1的数量,使癌细胞复制受影响并死亡。但现有药物只能短暂困住这种复合物,易被体液清除,约20分钟内断裂DNA链就会被修复。   研究人员用实验室培育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和结肠癌等细胞系,对新合成化合物抑制拓扑异构酶1活性和杀死癌细胞效易付宝官网

  世界卫生组织14日发布最新指南,建议通过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减少吸烟饮酒和控制体重等一系列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新指南推荐了一系列预防痴呆症的具体建议,比如建议成年人通过锻炼来降低认知能力下降风险;强烈建议戒烟;强烈推荐健康、均衡饮食,例如地中海式饮食,即多吃果蔬、鱼、海鲜、豆类、坚果类及谷类食物,烹饪时尤其提倡用橄榄油;停止有害饮酒;向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成年人提供认知训练等。   新指南还建议成年人加强体重控制以避免肥胖,并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和胆固醇异常、抑郁症、听力损失等健康风险加以管控和干预,这些都有助于降低罹患痴呆症或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新指南认为社交活动减少和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的证据不足,但仍认为参与社交活动与身心健康相关,因此鼓励在不同生活阶段都应融入社会。   世卫组织鼓励各国制定应对痴呆症的国家级政策和计划,其中一个基本要素是支持痴呆症患者的照护人员,因为他们通常是患者的家庭成员,为照顾患者需要对家庭和职业生活作出极大调整。   痴呆症是一类脑部疾病的总称,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主要表现为记忆、思考、语言和日易付宝官网

  “饮食途径阻止高血压”(DASH)饮食法旨在降低高血压。美国韦克福里斯特医学院一项研究显示,坚持这种饮食法可能使75岁以下人群心力衰竭风险降低近一半。   研究涉及4478名参与者。研究开始时,参与者年龄为45岁至84岁,全都没有心血管疾病。随访13年后,研究人员依据饮食习惯与DASH饮食法的接近度,把参与者分成5组,查看心衰发生率。DASH饮食法提倡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或脱脂乳制品、鱼、禽肉和植物油,限制饱和脂肪、全脂乳制品、红肉、盐和糖分摄取,杜绝酒精摄入。   结果显示,就全部参与者而言,坚持DASH饮食法看起来对心衰发生率几乎没影响。当研究人员排除年满75岁参与者的数据,在75岁以下参与者身上发现两者显著关联。与距离DASH饮食法最远的那组75岁以下参与者相比,最接近这一饮食法的那组75岁以下参与者心衰发生率低40%。   研究人员称,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采取DASH饮食法是否能够有效预防心衰奠定了基础。(据新华社)易付宝官网

  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阑尾切除者罹患帕金森症的风险是未切除阑尾者的三倍多。研究者说,这是迄今调查阑尾与帕金森症关联的最大规模研究。   近年对帕金森症发病原因的研究多围绕阿尔法—共核蛋白开展。这一蛋白出现在帕金森症发作初期的消化道内,包括阑尾。   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研究人员研究超过6200万名患者的病历,找出其中接受过阑尾切除术且在术后至少6个月后确诊患帕金森症的患者。他们发现,在48.8万余名切除过阑尾的患者中,4470人术后一段时间确诊患帕金森症,占比0.92%;而在未切除过阑尾的6170万名患者中,这一比例仅为0.29%。   研究人员说,这一风险差异不分年龄和性别。虽然他们无法从病历中确认每名患者从切除阑尾到确诊患帕金森症之间的具体时长,但确认阑尾切除与患帕金森症风险升高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打算下一步研究为何存在这种关联。   这次研究成果定于18日至21日在美国圣迭戈市举行的“消化疾病周”2019年年会上发表。这是美国消化道医学界的顶级年会。(据新华社)   易付宝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