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30 08:10 点击:876086

  新华社沈阳5月2日电 题:“咱们工人有力量”——鞍钢劳模采访录  新华社记者王振宏、牛纪伟、王炳坤、杨益航  鞍钢集团博物馆,一面厚重的耐候钢板墙上,镌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这个共和国钢铁“长子企业”中诞生的3277名劳动模范的名字。  “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见证着中国工人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中国钢铁人百炼成钢的坚韧品格,折射出鞍钢人对“劳动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模精神的时代诠释,回答几代产业工人的力量之源、劳动之魂、奋斗之根。  忠诚:“跟着共产党走,棒打不回头!”  前进帽,中山装,粗粝的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在鞍钢集团博物馆的英模展区,一张老照片中孟泰的形象曾定格在亿万中国人脑海。  将时钟拨回到1948年11月,此时的鞍山刚解放不久,党中央指示鞍山钢铁厂迅速恢复生产。可经过战争的摧残,钢厂几成废墟。  老工人孟泰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工友献交器材、刨开冰雪收集废旧零件,硬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炉快速恢复生产。不畏艰险、爱岗敬业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孟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的杰出代表。  肫

超强的心脏,超燃的青春  超强的心脏,超燃的青春 | 青春·百年回响   第四篇   《把诗写在火焰里》   《我的人生道路和治学观》,周培源   在20至30年代时,我选定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作为科研和教学的主攻方向,近70年来,我的科学指向始终沿着这个方向,从未动摇和转移;像锥子一样,数十年紧紧地锥住它,就是钢板也会锥出个孔来。 1919年,周培源,17岁   1919年,周培源17岁。   那一年5月,满怀爱国热忱走上街头的千万青年学生里,有周培源。他所在的圣约翰附中决定开除带头游行的几名学生,而周培源又因为反对学校的决定,成为被开除的第一人。返乡自学几个月后,一则只刊登了一天的“清华学校招生广告”恰好被周培源看到。未及弱冠,只身北上,他自此逐梦科学,勤研不辍近70年,成为我国近代力学和理论物理研究最为重要的奠基人。周培源屡次自谦,自己不过是一直走在“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的探索路上。这“十六字诀”,照亮后来者的方向。   明白!9、8、7、6、5、4、3、2、1点火!   2019年,胡旭东38岁。他一度以为“最年轻‘01指挥员’”会是伴随他一生的标签,在2016年11月3日之后,他有了更特殊的代肫

  新华社上海5月2日电 题:一城、一厂、一人:能源转型时代的一个掠影  新华社记者王默玲  早上10时,在上海中心大厦底楼的绿化带深处,张国祥正忙着检修。6时便从单位出发赶往检修场地的张师傅,此时已经工作了4个小时。18摄氏度,这个尚有凉意的春日早晨,张师傅亮蓝色的工作服已经被汗浸成了深蓝色。  “这个就是燃气调压器,天然气终端输配环节心脏般的存在。”张国祥指着调压箱里密集排布的设备介绍道,“就像人要保持血压的稳定一样,天然气想要从高压主管道进入到用户家中,必须要经过调压环节。”   上海有1万多个燃气调压器,来自上海燃气集团吴淞煤气制气有限公司的张国祥和班组成员一起,承担着浦东逾3600台调压装置的中修和急报修工作,这背后是112万户居民与3万家工业用户的燃气供应。  如今经验丰富、肩负重任的张师傅回想7年前的自己,远没有这么“淡定”,彼时他和他所在的吴淞煤气制气有限公司一样,正处在不得不转型求变的“焦虑”之中。  1938年就已成立的上海吴淞煤气制气厂,见证了上海的沧桑巨变。1999年春天,东海天然气首次登陆浦东,上海正式拉开了天然气发展的序幕。更清洁、更高效,天然气取代人工煤气的步伐在上海势不可挡肫

  沈阳“沈河房产110”:17年35万余次义务抢修为民排忧解难  新华社沈阳5月2日电(记者石庆伟、于也童)“外墙皮眼看要掉下来了,太危险了,你们现在能来吗?”  “位置在哪儿?我们马上就到。”对话结束不到20分钟,一辆写有“沈河房产110”字样的面包车就出现在报修现场。  在辽宁沈阳,有一个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的“沈河房产110”,专门帮群众解决居家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这支队伍虽只有30余人,却涌现了夏云龙等两名全国劳动模范和5名省市级劳动模范。“88567110”,这个电话号码成了很多沈阳市沈河区居民心中的“雷锋热线”。   “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随“沈河房产110”一起来到了位于沈河区热闹路的报修现场,看到一处老楼的外墙皮快要脱落了。三名维修工人迅速疏散行人及车辆,设置好安全护栏。维修工王艳通过升降机升到楼体墙皮脱离的位置,小心地将空鼓的墙皮一点点处理下来,及时消除了风险。  “‘沈河房产110’是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活雷锋,他们多年如一日为百姓排忧解难,让我们不堵心。”市民李慧娟说。  前一阵子,家住沈河区令闻街道望远社区的李慧娟家中电线漏电。“他们不但把电线修好了,还替我解决了坐便器堵塞的问题,肫

  新华社合肥5月2日电 题:连续14个五一节,他都在实验室研究量子计算机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  5月1日早晨8时40分,42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像以往的13个五一节一样,踏入实验室大门。  “啾啾啾”,这是压缩机在“鸣叫”;“嗡嗡嗡”,这是真空泵在“和声”……实验室里各种仪器声汇成的“交响乐”,在他耳中特别和谐。哪个“乐手”不在状态,一听即知。   压缩机,转速正常;真空泵,指标正常;液氮、液氦,液面高度正常……说起液氦,这可是让郭国平14个五一节不能休息的“元凶”之一。量子计算的研究平台,需要零下27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营造这样的极低温环境,一天需要消耗20多升液氦,而液氦偏偏又很贵,100多块钱一升。  “我们有两个研究平台,也就是说,一天不干就要白扔五六千块钱。如果关掉几天再重启,要几万块钱。”郭国平说,为了不浪费科研经费,他的实验室从2005年建立到现在,基本上全年无休,两班倒24小时运行。“前五六年人少,主要是我一个人值班。后来同事、学生多了,我平时轻松一些,但是节假日要让学生回家,还是我们当老师的值班。”  检查完仪器仪表和前一天数据采集情况,郭国平开始准备芯片样品。他花了1个多小时,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