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饭打一成语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5 12:18 点击:870756

  眼下,禹州市鸠山镇张家庄村的槐花盛开,漫山遍野,白清如雪,竞相怒放。近日,贫困户边自召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山上采摘槐花。他一边采摘,一边在心里盘算:每天按采摘80斤计算,每斤3块,每天收入240元,10多天里,那就是3000多元。再加上去村里从事包装槐花等杂活儿的2000多元,算起来槐花一项就能挣五六千块钱。算到这里,边自召脸上露出了掩饰不住的笑容。像边自召靠着“槐花经济”增收的贫困户,在张家庄村有20多户。  鸠山镇张家庄村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原来这里交通不便,出行困难,经济发展落后。近年来,村脱贫责任组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村各项工作的理念,带领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分类施策,精准扶贫,推动各项工作有力开展。特别在消费扶贫上,该村多方筹资用于旅游设施提升、古村落改造、“农家乐”建设等,通过“槐花采摘节”“红叶节”等活动,积极推销蜂蜜、柴鸡蛋、山野菜等农副产品,走出了一条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张家庄村地处山区,这里树木茂密,生态良好,每年进入四月中下旬,山上1000多亩的槐花盛开。村里共有130户群众,满山的槐花根本吃不完,只能任其在树上开败后随风飘茶饭打一成语

  连日来,湖南省资兴市兴宁镇岭脚村村民陈文超非常兴奋,因为他的养殖场又有6头母牛产崽了。  “照顾它们比照顾自己还上心。”陈文超说,6头母牛进入围产期以来,陈文超每天悉心照料,盼着它们产下牛崽“兴旺”养殖场。从退伍军人到当地有名的“现代牛倌”,陈文超的角色转换用了8年时间。8年来,他不是泡在养殖场,就是赶在跑销售的路上,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奶牛养殖能手,他精心打造的“放心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2005年,刚满20岁的陈文超响应国家号召入伍参军。5年的军旅生涯虽苦,却培养了他果敢、顽强与奋进的坚毅品质。2010年,脱下军装的陈文超怀揣梦想和激情,决心闯出一番事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文超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鲜奶营养价值高的文章,结果引来了大批朋友的关注。通过交流才知道,大家都十分关注牛奶品质,希望可以买到健康安全的“放心奶”。陈文超从中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办奶牛场,养安全牛,产放心奶。  2012年,陈文超拿着退伍安置费,着手筹备建设养殖场,得到的却是家人的极力反对。“搞养殖太辛苦了,而且我们又没有任何经验,万一遇到病害怎么办?”回想创业当茶饭打一成语

  杨凌示范区揉谷镇除张村王浩家庭农场设施大棚内,几名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刚刚采摘的樱桃鲜果。  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镇除张村王浩家庭农场的设施大棚内看到,翠绿的枝叶间挂满了一簇簇红彤彤的樱桃,让人垂涎欲滴,农场负责人王浩正和工人们一道采摘,大家的脸上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最近价钱还不错,60元一斤。”王浩的脸上透着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管理到位,三年的果树成长期一到,树上的樱桃陆续成熟,终于迎来收获期。  大樱桃一共种了18亩,有1200多棵树,现在已有五亩地的樱桃树挂果,明年就能全部挂果了。对于王浩而言,在这里辛苦的两年时间里,不仅让钱包“鼓”了起来,更是通过不断摸索与学习,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土”专家,掌握了樱桃树的栽培技术,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看着挂在枝头的累累硕果,王浩的神情里透着满足与自豪。樱桃好吃树难栽。“俄罗斯8号品种特别难照料,劳人很。”王浩说起了种植当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辛。“2O18年,湿度没控制好,引起灰霉病,减产了。今年还不错!”由于果实发育期短,基本不打药,很受消费者欢迎。  由于土壤和品种优势,樱桃成熟较早,果实茶饭打一成语

  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团结农场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通过实施畜牧业品种改良、饲草饲料推广、疫病防控、扶持养殖大户、落实良种补贴、提供技术服务等,使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品种改良是发展的基础  近日,在九师团结农场五连万头(只)牛羊育肥基地,养殖户王会民正在出售品种改良育肥羊。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团场免费给我家新建了1栋156平方米的高标准育肥羊圏。我购买品种改良羊的5万元贴息贷款不仅由机关干部担保,团场还划给我300亩山区草场、50亩农区饲草田。6个月不到,我育肥的300只羊让我增收10万元,非常感谢兵团党委的好政策。”  为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快速增收,该场投入850万元给五连53户少数民族家庭免费新建高标准育肥羊圈7800平方米,户均提供2年贴息贷款5万元。目前,该场90%以上的少数民族群众已退出种植业,发展养殖业。  该场在牲畜品种改良过程中,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人多地少的实际,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确定了适合团场发展的牲畜品种改良规划,在山区重点推广养殖耐寒耐粗饲的藏羊,在农区则大力推广养殖多胎种牛羊及育肥牛羊。  在良种引进方面,该场每年从内地引茶饭打一成语

  早春时节,大余花卉苗木基地里,选购鲜花的采购商、赏花买花的市民络绎不绝。  大余县,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金边瑞香之乡”。多年来,当地适应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需要,力破技术缺乏、销路不畅、群众参与不足等难题,小花卉变成了做美乡村、做富农民的大产业。  破技术难题:农技专家上门开方子  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江西分会场集中示范活动在大余县举行。省科技种植技术特派团再次走进田间地头讲解种植技术,受到当地花卉苗木企业和花农的一致好评。  技术特派团已经成为指导大余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一支“不走的服务队”。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旱田花卉园,是高级讲师、科技特派团团长郭春贵经常挂念的地方。“花农没有专业技术,花企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当面指导他们进行病虫害防治、土壤配比等,促进企业管理精细化,从而实现产业有序发展和花农增收。”郭春贵介绍,多年来,由赣州农校、各级科研单位等组成的技术特派团不定时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农技专家还通过开展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科技下乡等活动,对花卉苗木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决花农、花企生产茶饭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