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回忆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1 07:24 点击:865885

  于愈加繁复的当代生活之下,比人类和神祗成型久远得多的石头呈现出怎样的“物我之间”——一场海边的“石头记”在位于黄金海岸的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   “敢当:当代神石注疏”将于4月23日在UCCA沙丘美术馆开展,记者在此前的开幕仪式上得以提前领略此番海边“石头记”之真容。   该展收录了10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式或材料上均与石头有所联系,也偏向从当代的眼光审视石头这一沉默的文化质料。艺术家的个体意识借本次展览的机会降落到广阔、古老的集体意识之中。   展览特依据UCCA沙丘美术馆的独特空间而设计,这座由OPEN建筑事务所李虎和黄文菁主持设计的美术馆隐于距北京约300公里的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内的沙丘之下。   展览作品仿佛是“万物有灵论”的注脚——即便是石,也包含生命、感知和思维能力。   王思顺的《启示1691》为捡拾来的石头赋予拟人化的视角,三块矗立着的石头庄严地站在一条直线上,拘谨地互动,仿佛在参加一场紧张的宗教仪式。   赵要、林穴选取普通形状的石头,通过细节、位置和动势的经营,让作品获得生机:《有一团神气》中,赵要将巨大的红色玛尼石置于美好回忆

  敦煌研究院近日从石窟壁画、敦煌文献、馆藏文物中梳理归纳出与动物有关的绘画故事,反映出了上千年前的敦煌,工匠们已经利用画笔,叙说动物的故事,他们批判涉猎、屠宰,乃至一切伤害动物的行为。   敦煌研究院称,在莫高窟420窟里绘于隋代的“驼队”。骆驼不像猴子,可以逗趣解闷,但它们是丝路上最忠实的动物,任劳任怨又不离不弃。它们背上承载的货物,于商贾而言是财富,于使者而言是和平,于人类而言是文明。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骆驼承载文明,沟通文化,拉近了地域与民族间的距离,使传播与互动成为可能。   莫高窟第154窟所绘的鹿母夫人故事,表达了动物与人之间的别样深情——雌鹿产下女婴,并没有因为女婴不是同类而抛弃她,反而是以母性之爱舔舐着小女孩,眼神嘴角流露笑意,喜悦温暖之情跃然壁上,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北周时期营造的莫高窟第290窟窟顶东披,绘有一只正在哺乳的山羊。山羊静默站立,耐心为小羊哺乳。小羊跪在地上,正在仰头吮吸乳汁。古代画匠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向人传达 “母慈子孝”的观念——父母对子女的奉献和抚养,是为本能,并未索求子女回报。只是为人子女者,应像小羊美好回忆

  清华大学迎来108周年校庆之际,“扶桑止水——王纲怀捐赠和镜展”21日在该校举行。同时,籍本次展览开幕之际,王纲怀再次向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西汉早期《鸟虫篆铭彩绘镜》和来自日本江户时期的和镜及镜架两面珍贵铜镜。   王纲怀1941年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顾问教授,长期从事工程设计、水质处理、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科技咨询、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相关工作。他曾先后向母校捐赠铜镜274面,现已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此次展览共展出和镜等展品74件,展览分为“早期镜”“蓬莱纹镜”“动植物纹柄镜”“族徽镜”“多宝纹镜”“特色镜”“蓬莱文化与和镜的使用”七个单元,年代跨越11至20世纪。   中国铜镜兴盛于战国,繁荣于两汉,辉煌于隋唐,宋代以后逐渐衰落;日本铜镜自平安时期起,逐步发展,至江户时期,已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几百年中款式丰富、争奇斗艳。 基金会、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科院自然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档案馆等单位代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高级会员及志愿者等1美好回忆

  4月20日至21日,第六届武陵国际微小说节在湖南常德市举行,2018“武陵杯”·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年度奖和2018年“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获奖结果在此间揭晓,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140余位微型小说作家齐聚常德,畅怀交流。   近年来,随着全国首家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创作基地、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创作基地等的落户和中国·武陵小小说现象高端论坛、武陵国际微小说节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常德武陵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微小说名镇,其微小说影响逐步辐射到美国、德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为繁荣微型小说文体,促进海内外文化文学交流,中国写作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小说选刊》杂志社联合武陵区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举办了2018“武陵杯”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年度奖征集评选活动,共收到海内外参赛稿件16900余篇,参赛作者遍布中国内地、香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   历时8个月,经过评委筛选、终评委评定,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58篇。其中,郭建勋的《眼睛》、印度尼西亚袁霓的《飞与飞之间》等4篇作品荣获一等奖,大海的《归来》、加拿美好回忆

  中新网哈尔滨4月21日电走28国建71座雕塑雕塑家刘洋的世界雕塑“版图”   “10年时间,我用71座雕塑把‘中国文化’永远地留在了世界28个国家。”刘洋说。   在国际雕塑行业,刘洋是非常活跃的雕塑家。从2010年开始,他扛着一个大锯,走向世界,通过参加国际雕塑创作营(以下简称“创作营”),他建造的雕塑遍及除南极之外的所有大洲,将中国风景永远地屹立在世界各处。   今年48岁的刘洋,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在上大学的业余时间里学习雕塑。2010年,他第一次受邀参加在韩国举行的一个创作营,从此,世界看到了这位独具风格的中国雕塑家,他受邀参加多个国家的创作营,去当地创作雕塑。   创作营是主办国家邀请世界各国有名望的雕塑家,到该国著名公共景点内,在一定时间内,创作一座大型公共雕塑,最重要地是,雕塑将永久留在当地,成为一道城市风景。   “别人旅行是去看风景,而我们去那里是建造风景。”刘洋说。   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家的使命。一块普通的岩石,在刘洋的刀刻斧凿之下,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雕塑被誉为艺术中的“重工业”,刘洋的雕塑大多是三、五米高的石雕,也有高达9米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