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市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6 10:05 点击:762942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在全系统共征集到106篇论文,经过三轮评审,共评选出20篇获奖论文,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视野高度,凸显发改重要功能,为我国40年来的发展改革点滴进步鼓与呼。本报选登了其中10篇论文的摘要,以飨读者。   8个五年规划迈向全面小康   《改革缩影发展见证——改革开放以来的8个五年规划》一等奖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胡拥军相伟凌元辰王莉王文权俞晓波张俏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编制实施13个五年规划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制实施了“六五”到“十三五”共8个五年规划,规划的功能、程序、内容更加成熟规范,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我国的规划性质逐步由指令性向指导性转变,更加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规划覆盖范围从单纯的经济领域转向经济社会统筹协调;规划内容从偏重于管理微观经济活动,转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重大方针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等宏观经济双城市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张璐琴  四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决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再到城乡统筹、城乡融合改革,从放权让利、价格改革等局部改革到放管服、产权制度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全方位改革,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探索到初步建立、完善再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双城市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与时俱进,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任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多年来各种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总结,是解决我国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更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主线。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要把发展经济放到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在国际上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的物质基础。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唯GDP论,不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发展,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机制的优势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与制衡,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避免资本主义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双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民生工作也进入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促进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   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和基本矛盾的转化,到2035年,我国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人口发展、科技进步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有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消费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人口结构老龄化持续加深,社会将出现少子、长寿、家庭小型化的特点,民生领域服务业面临劳动力减少、“未富先老”的双重挤压,对社会化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代际矛盾可能加剧。以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社会基本形成,将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科技进步将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伴随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力的闲暇时间可能会增加,进而推动需求增加和升级;部分行业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就业替代,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将会增加。   与此同时,民生需求变化将从物质层面需求为主向物质精神需求并重转变,从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向实现社会价值转变,从局部单一需求为主向系统全面需求转变,从当前需求为主向利及当前、惠及长远需求转变双城市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