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图片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9 17:56 点击:746137

战友,就此别过!微信号:ddhjzz 『军媒新锐,原创阵地』 熟悉的歌声,熟悉的场景 当这一切发生时却多了一分惆怅 仿佛又回想起从家乡 千里迢迢来到军营时的那份辛酸 如今两种情感却出奇的相似 对于军人而言 退伍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朝戎装,一世荣光 今天,我们送走了 曾一起摸爬滚打 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 转身,是陌生而熟悉的军营 前行,是熟悉而陌生的家乡 抬起右手,为何这般艰难 并拢五指,思绪拨动心弦 本该滔滔不绝的时刻 却又默默无言 军人的告别,复杂而又简单 退伍老兵向军旗行最后一次敬礼 目光久久凝视着军旗 战友们强忍着内心的伤悲 把所有的不舍 都灌注到庄严的军礼下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军旗如火般的鲜艳 军旗上如山的“八一” 那段永远不会磨灭的激情岁月 已经永远铭刻在 每一名退役战友的心中 摘下领花,卸下军衔 即将踏上人生又一个征程 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时刻 那时的他们第一次踏入军营 第一次向军旗敬礼 第一次参加授衔仪式 而今却是离别 虽卸下了领花和军衔 但肩上的责任却不曾卸下 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军营 从入伍时一脸青涩、意气风发 到退役时老泪纵横、恋恋不舍 他们紧紧相拥 每个人都带着红肿的眼眶抗疫图片

成龙自传揭酗酒嫖赌荒唐事 对女儿只字不提成龙据台湾媒体报道,动作巨星成龙名声享誉国际,拍过无数扬名海内外动作电影的他,在影坛地位崇高,3年前他曾出版自传《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近日将推出英文版,不少外媒关注,而自传中公开了这么多年来的人生历程,有光荣史也有荒唐的年少时期。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成龙的个人财富粗估高达3.5亿美金,在2016年时光荣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风光无限,英媒在报道中写下,成龙承认在个人生活中自己就像个“混蛋”。成龙从小没有受过太多正统教育,而是跟著义父学习京剧、功夫,他的表演生涯最初从替身开始,但那也是荒诞行径的起点,作为特技演员让他手头上有了钱,于是酗酒、嫖妓、赌博,他说作为一名拿命表演的特技演员,清楚知道如果演出时出现问题,可能不会活着看到第二天的太阳,因此会有一种短期心理,容易肆无忌惮地花钱。成名之后,成龙赚了不少钱,现金对他来说像一种安全感,喜欢热闹的他,身边总跟着不少人,他说大约在10年前,曾经在1年内支出200万美金的聚餐费,也总是送出高级奢侈品,像是手表、红酒、汽车、定制服饰等。然而对朋友海派的成龙,在家庭方面却引起不少争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出轨吴绮莉一事,当时他的一句“我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抗疫图片

他做的戏服有灵魂!25年为160多个剧种做四万件服装“真正的名角,是不会随随便便穿上一身戏服的。”王胜红摩挲着手中的布料若有所思:“同样,戏服设计制作不能仅凭剧团要求,也需要我们和演员一样去揣摩人物性格、了解其一生。如此方能在戏服上‘附着’人物的灵魂。” 下午5点,杭州九环路36号的戏服工作室里,缝纫机不时作响,金丝银线在丝织品上上下穿梭。一身黑色布衫的王胜红手握2B铅笔,一边听着手机那头客户对戏服设计的反馈,一边聚精会神地在纸样上修改图样。 王胜红正在绘图。童笑雨摄 如果戏服也有江湖的话,在戏服制作上浸淫了25年的王胜红,早已是“老江湖”。 越剧的茅威涛、评剧的曾绍娟、京剧的尚长荣……都穿过王胜红做的戏服,川剧的沈铁梅穿着他制作的戏服,凭借在《李亚仙》中的出色表现成功摘得“三度梅”。此外,明星版越剧《五女拜寿》、明星版晋剧《打金枝》中的戏服也全出自他手。 越剧明星版《五女拜寿》网络图 但时间若回到1993年,只会手绘功夫的王胜红,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戏服打交道。 那时,初到杭州的王胜红师从戏服大师楼国荣,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临摹图案。从小花到祥云再到龙凤,8年的学徒生涯,让他入了戏服的第一道门。“戏服最重要的是图案,它代表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朝抗疫图片

做一件好事不难 那做一百万件呢?  在长沙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内   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   坐在一辆小推车旁     长沙火车站。视频截图   南来北往的旅客遇到小问题小麻烦了   老人便无偿帮他们排忧解难     视频截图   这位老人名叫刘镜辉   从1977年开始   便在长沙火车站从事义务服务   至今已有41年   今年72岁的刘镜辉   早年在株洲铁路职院读书   毕业后做过火车水泵故障抢修的工作   1977年调入长沙火车站     视频截图   同年,他加入了“学雷锋”的队伍   利用休息的时间   在火车站候车大厅内帮助有困难的旅客   他说:   调到长沙车站的第一天起   我就有一个思想概念   一定要为长沙车站做一百万件好事   为长沙车站创建全国第一文明单位   这是我最终的思想,最终的目的    视频截图   1000000件好事   他一做就是41年   这份“兼职”,早已被他当成了主业   每天,刘镜辉下午一点便会出门   坐公交车到火车站“上班”     视频截图   他推着一辆工具推车   上面挂着“长沙火车站学雷锋小组承诺”的标识牌   标识牌上写着四项服务承诺     视频截图   旅客的行李箱拉抗疫图片

40年 几代中国人的结婚日记在诗人席慕蓉的眼里,“有缘的人,结成刚好的姻缘。” 1978年-2018年,40年间沧海变桑田。这“刚好的姻缘”的婚嫁观念及彩礼、嫁妆、仪式又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走进老朱家、老周家…… 资料图:2017年,120对浙大校友新人重回母校,举行成婚仪式,许下爱的诺言。王刚 摄 “一切从简”到“热闹即场面” 65岁的朱永贵是一名退休教师,忙活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享受上了“记不清日子”的悠闲,但这个“记不清”不是健忘,而是不在意。 问起和老伴田翠英的婚姻,38年前的事虽已相去甚远,记忆却是清晰的。 “那时候讲究媒人说媒、递庚帖、认亲的习俗和规矩。”只不过遗憾的是,由于马上要入伍,朱永贵和田翠英并没有走到认亲这一步。 1977年初,朱永贵入伍,由于“害怕准媳妇跑了”,他会每个月给田翠英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问候家中老人,询问她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好好干活。 “那时通讯不发达,一封信寄出去,大概要一个月时间才能收到回信。收到回信之后立马又写下一封……” 1980年中秋节,借着向部队申请的十天探亲假,朱永贵和田翠英结了婚。 “说是结婚,其实就是两家亲戚一起吃个饭,一切从简。”他说,彩礼什么的就更不可能有了,甚至到现在,抗疫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