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杂志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4 04:43 点击:728609

  近日,有消息称,MSCI明晟预料,计划明年将中国内地股票在其全球基准指数中的权重由5%提高至20%,可能会吸引逾800亿美元(5500亿元人民币)的新外国投资进入中国。   此前,MSCI明晟表示,计划纳入中国A股因子在其指数中的权重由5%提升至20%,在2019年2月28日或之前公布此项咨询结果。   据了解,MSCI明晟列出了三个计划步骤:第一,将MSCI中国A股大盘指数的纳入因子从5%提高至自由流通调整后市值的20%,分两个阶段实施,时间点分别为2019年5月明晟半年度指数评估审议和2019年8月的季度指数评估审议;第二,深圳创业板指添加入符合条件的证券交易所分部清单,从2019年5月半年度指数评估审议开始实施;第三,增加中国A股中盘股证券,纳入因子为20%,在2020年5月半年度指数评估审议时一步实施。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因子计划纳入MSCI指数比例的持续增加意味着A股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向前一步,外资机构投资者将会开启配置A股资产的进程,除了资金流入之外,更多的是外资投资风格也会引入A股市场。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昨日对商界杂志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沪伦通的消息越来越多,中英双方也频频就这一问题表态。在业界看来,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或许可以理解为沪伦通“通车”指日可待。   11月12日,英国伦敦市副市长Rajesh Agrawal表示,上海和伦敦之间的沪伦通很可能会在今年12月份真正落地。   11月8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资本与互联网技术创新论坛上表示,沪伦通各项业务规则也准备就绪,有望于年内推出,境内上市公司将可以到伦敦市场发行融资。   而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英中贸易协会主席沙逊勋爵透露,在年底即将举行的第十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中英两国有望现场宣布沪伦通的正式生效。   去年12月份举行的第九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中英双方曾就沪伦通的开通时间展开讨论,称双方同意进一步深入研究两地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以存托凭证的方式到对方市场挂牌上市,以实现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双方同意加快推进准备工作,适时审视启动沪伦通的时间安排。   今年以来,与“沪伦通”相关的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特别是本月初上交所正式发布的沪伦通“1+3+4”配套业务规则,明确了商界杂志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影响会越来越大,要从新技术革命、全球治理变革和大国博弈三个因素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实现趋利避害。   隆国强认为,未来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融合深度会越来越深。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这意味着我国将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互动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刻。中国不再是在全球经济体系里面被动的因变量,而是主动的自变量。因此,中国应该善用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主动塑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做好新一轮对外开放工作,要准确把握好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趋势。隆国强认为,影响全球格局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决定我们面临所谓的“百年变局”。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将会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之深远、深刻,可以与2500年前的农业革命和250年前的工业革命相媲美,可能会超商界杂志

  日前,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的三角形支撑框架”,这一结论性表述此前在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上首提。从保持政策连贯性角度看,“三角形支撑框架”是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决策和施力点。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是一贯的表述,也是政策的主基调,主要在于强调不搞大水漫灌的经济刺激模式,注重风险防范。从9月份、10月份的社会融资规模变化也可以看到:9月份新增贷款1.38万亿元,比8月份环比增加1000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仍然仅为3800亿元,占比不足30%;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970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429亿元,占比萎缩。笔者以为,货币政策取向仍处于对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传导疏通进程中,效果的显现还需时日。   “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在近段时间集中体现在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上,而对民营企业资金方面的各种支持也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的题中之意。这方面,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各部委都相继出台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民企座谈会接连召开,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商界杂志

  中国的老龄化之迅速,远超大多数已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老人愿不愿意去养老院、中年人如何平衡父母在家养老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养老院资源紧缺等问题,对每个家庭来说可能都难以平衡、难以抉择。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养老习惯。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是顺应老年人需求选择、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中国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选择。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执行研究员王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就“社区居家养老”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保险制度试行等举措,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已经打破了传统的“90(90%的老人居家自我照顾)+7(7%的老人接受社区照顾服务)+3(3%的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是依托社区平台居家养老,以挖掘社区物业资源为载体,以各类资源融合、多元功能融合、服务管理融合为形式的“97-03”(97%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3%以下的老人进商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