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家电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9 21:14 点击:657407

   近日发布的投资数据外贸数据以及地方经济数据,都显示民间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专家称,接下来还会有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举措出台。   投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5.1%,制造业投资增长8.6%,服务业投资增长9.7%。今年以来,各月民间投资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且领先优势逐月加大,一季度、上半年和1至7月民间投资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高1.4个、2.4个和3.3个百分点。   我国外贸运行情况显示,前7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6.55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外贸总值的39.2%,比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出口增长7.6%,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至47.7%,继续保持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地位。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表示,我国外贸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正在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多地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升,民间投资增速普遍跑赢同期整体投资增速,且多数省份苏宁家电

  八百里皖江是长江重要支流,流经安徽416公里,安徽又处于铁铜硫金成矿带上,如何平衡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安徽发展中绕不过的一道关。   日前,安徽池州、铜陵等沿江地区当地正致力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矿业建设风生水起,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也让传统矿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转型拥抱新机遇在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厂房,冶炼浇铸铜板的最后一道工序正在进行。奇怪的是,工人们都没有佩戴防护面具。   该公司车间安保部部长倪军说,这是因为公司耗资6.8亿元,引进了世界最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的“闪速熔炼+闪速吹炼”工艺。它对铜冶炼硫的捕集率高达99.97%,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只有国家污染物标准浓度限值的1/4,这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 企业环保不达标,张都开不了。这是安徽省对环境污染零容忍的强力体现。去年,安徽省公布的《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规定,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建设和管理制度,对已获得“绿色矿山”称号的企业实行年审制,年审不合格或发生重大违规违法行为的,执行退出机制。   要想企业走得远,绿色发展得优先。意苏宁家电

  南岸区投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 扫扫二维码扔垃圾,还能获得收益  “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吸引市民驻足关注。  点击回收机屏幕,选择要扔的垃圾类别,打开手机APP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将垃圾放入对应的回收箱。回收系统根据垃圾重量、类别进行计费,立即返现到APP上……前天下午,这一幕出现在了南岸区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广场前。  重庆晨报记者从南岸区获悉,自6月16日起,南岸区陆续投放安装了“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34组,截至目前,共回收可利用再生资源86.45吨,大大提高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热情。  投用两月回收12.54万个塑料瓶  6月16日,南岸区采取企业投入、政府管理的方式,引进了“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并首次在城南家园公租房组团试点投用。该设备是由小黄狗(重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设备集线下回收机和线上APP运营于一体。用户点击回收机屏幕,选择要扔的垃圾类别,打开手机APP扫一扫屏幕上的二维码,将垃圾放入对应的回收箱,即可获得相应的返现。  “只要下载了我们APP的用户,根据其回收的生活垃圾的类别、数量、重量等,都能收到相应的物品返现,金额累计达到10元就能提现。”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生活垃苏宁家电

  梦想的路上不孤单 85名贫困大学生有了“梦想伙伴”  梦想学子们合影。 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旗 摄  本报讯 (都市传媒记者 谭遥)还有半个月,18岁的巫溪小伙粟志诚就要开始他的大学之旅了,和其他贫困大学生一样,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而对于他们来说,所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有“梦想伙伴”的指导、鼓励和关怀。  昨天上午,梦想课堂第十届“爱心助飞梦想 高考圆梦行动”进行了结营仪式,参加活动的14个区县的100名贫困学子中,主办方面向社会为其中的85名梦想学子结对了一名“梦想伙伴”。  梦想当一名政法干警  在昨天上午进行的结营仪式上,18岁的粟志诚显得有些兴奋,一个多月的活动,让他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也结识了不少伙伴。  粟志诚的老家在巫溪县红池坝镇,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9年前,小诚的父亲因病去世,两个姐姐也早早出嫁,家里只剩下他和母亲。母亲在家务农,而且患有慢性病,小诚的家庭条件可想而知。不过,小诚从小就立志当一名政法干警,而且学习很努力。  “以前只来过1次主城区,还是带着母亲来看病的。当时,在重庆主城没有呆多久,我真是想好好看看……”小诚说,因为家庭条件困难,他很难有机会去大苏宁家电

  新华社西安8月16日电 题:好大一棵树!——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  新华社记者许祖华、陈晨、姚友明  盛夏时节,一场大雨过后,西安交通大学的上千棵梧桐树更显挺拔葱郁。这些在交大西迁时遍植校园的幼株,早已茁壮参天。  84岁的老教授胡奈赛爱在梧桐树下散步。她说,望着它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62年前,6000多名交大人从黄浦江畔出发,一路向西,开启了一场“大树”西迁历程,在一片荒凉中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用青春年华谱写出爱国奉献的壮美篇章。   “大树”西迁:为祖国义无反顾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陈瀚至今依然清晰记得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时,师生们喊出的豪迈口号。  1956年夏天,一列列“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告别繁华的上海滩,载着26岁的年轻教师陈瀚和他的同事、学生,驶向遥远的西安。《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唱出心中的豪迈,飘出窗外。  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等方面考量,决定交通大学迁往西安。数以千计的交大人,迎来人生重大转折。  当时西安与上海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距。陈瀚回忆初迁情景,校外是麦田,校内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紧张,苏宁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