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下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3 05:21 点击:644739

  医学博士开大处方 被暂停处方权   我市已建立起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   市中医院每月将开会对处方进行点评。   8月6日,重庆市中医院。每月举行的处方点评工作会正在激烈地讨论着,处方是否规范、用药是否适宜……就像“丑媳妇”终需见家翁,所有的处方都将接受点评。而此前,该院一位医学博士就因为开出“超60味大处方”,被暂停处方权。   记者从市卫计委获悉,目前,我市已启动卫生计生监督管理信用体系,建立起重庆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有不良行为达到相应处理标准的,其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时,登记机关将给予其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红白榜   博士开大处方被暂停处方权   6日下午,在重庆市中医院综合楼,每月一次的处方点评讨论都异常激烈,专家们专心致志,确保点评公正。   “医生违反医保政策、损害患者利益,或者多次违反医院规定开大处方等等,都将受到严惩。”市中医院院长左国庆介绍,此前,医院一位医学博士就因为违规开出“超60味大处方”被严惩,不但从临床一线调离非临床部门工作,而且还暂停其处方权。   对反面典型,在白榜上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评先评优和晋升职称资格;破晓下

  白乐天火锅官方: “第一家”说法没问题 为消除误解改为“老字号”   本报讯 (记者 王梓涵)昨日,《重庆晨报》报道了白乐天火锅馆将广告宣传用语从“重庆第一家火锅”变为“重庆老字号火锅”一事,当天上午,白乐天火锅馆在较场口店向记者介绍,白乐天火锅复建顾问团院长余勇表示,白乐天为重庆第一家火锅有证可查并得到了广泛认可,此次更名是为了放下声名之争,避免引人误解。   据余勇介绍,在接到工商部门对白乐天“重庆第一家火锅”广告语涉嫌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调查通知后,他们与监管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由于重庆第一家火锅作为店招会引人误解,为此白乐天主动将“第一家”调整升级为“老字号”广告语。   尽管修改了广告语,但余勇依旧表示,白乐天系重庆第一家火锅是历史事实。他展示了包括商标注册文件、白乐天恢复重建情况说明等文件和照片,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   余勇说,2013年7月9日,重庆市商务委举行了《火锅中的重庆》正式出版新闻发布会,该书称:“民国十年,重庆有了第一家毛肚火锅馆,仍然开设在较场坝,名叫白乐天。”   在现场播放的幻灯片中,也出现了刊发于民国38年2月24日,抗战时期移渝出版的《南京晚报》第四版由“怒破晓下

  32℃不等于北极变热  专家指出气候变化使极地动物处境堪忧  实习记者 崔 爽   欧洲被热浪侵袭,北极熊登上令人心碎的热门。“32℃的北极圈,无家可归的北极熊面临灭顶之灾”持续刷屏,极地变暖被视为元凶。但同时,另一篇提出“北极熊的数量稳中有升,今年夏天并不难熬”的文章声称北极圈很大、北极熊很好。   北极究竟热不热?北极熊生存状况如何?带着一串问号,记者采访了曾先后16次前往北极科考的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   未必异常,是否变暖要“秋后算账”   “热”是近期北半球的关键词。“北极圈气温高达32℃”的新闻主角是挪威北部一个叫Banak的气象站,此地往年20多℃的气温在今夏突破30℃。   但赵进平强调:“北极圈内陆地气温偏高不等于北极变热。”据他介绍,最近北极异常温暖现象主要发生在周边陆地,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今年夏天北极冰区气温变高。“最近20年,北冰洋夏季冰雪覆盖区的表面温度保持在-4℃到0℃之间,被称为‘无核夏天’。冰层起着平衡气温的作用,海冰没有异常减少,冰区气温一般不会突然升高。”   全球变暖以来,北极地区变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区的2.5倍,被称作“北极放大”现象。有人将近期北极地区高温归因于北极放大破晓下

  多余的“牌子”正在压垮学术生态  科学精神名家谈   本报记者 杨 雪   某某发展中心、某某创新基地、某某重点实验室、某某研究会……现在,科研单位门口挂着金色银色的金属牌子若干,基本算是标配;科研人员写文章,署名后面也常常跟上三四个机构名称,以示重量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各种名目的“牌子”在学界流行开来,一发不可收拾。   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牌子多”的现象。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看来,目前的“牌子多”,对开展科研工作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认为,当牌子带着资源而来,大家都忙着抢“牌子”,其实是在分资源,会严重影响整个学术生态。   “牌子多”并非绝对   科技日报:结合您的感受,谈谈“牌子多”现象。   刘兵:牌子,即机构的合法名称。现在,高校、科研院所里有名目的机构特别多,所以大家普遍感觉到牌子多。但实际上,所谓“牌子多”并非绝对,比如,仍有一些十分有必要存在的机构到现在还没出现。而之所以感觉牌子多,是因为很多机构的存在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必要性,有些甚至是重复的。   郑永春:有些时候,是一破晓下

  科学场里的“名利植入”可以休矣  科学精神论场   本报评论员   “牌子”问题,目前或许还没达到“帽子”那般在学界引起公愤的程度。然而,如果把科研机构看作一个整体,“牌子”实际上就是顶在机构头上的“帽子”。对于学术生态而言,无论是单枪匹马抢“帽子”,还是歃血为盟抢“牌子”,其实殊途同归,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能否认的是,学界需要牌子。特别是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研究涉及跨界问题,免不了要召集各路科研力量参与其中。国外有不少以学科交叉为目的的组织,但挂出来的牌子不过是个名称,组织内部的学术交流、合作、碰撞才是实质。我们正好相反,牌子挂出来基本带着实打实的“硬货”,至于成果产出多少、质量如何,大家心照不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本应该简单、纯粹的科学场里植入过多“名”和“利”,会使得科研行为世俗化、功利化。一方面,各组织、机构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抢“牌子”,资源就不能完全按照科研规律分配,这样不仅不能促进科学发展,反倒有所阻碍。另一方面,抢“牌子”之风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是致命的,它破坏学术生态,形成恶劣的文化效应,让科研人员产生错觉:搞科研可以玩虚的。   受名利裹挟的破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