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0 18:09 点击:642373

  南昌晚报讯 全媒体记者 钟宏瑜 近日,三家店街道在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扫黑除恶”文艺汇演,吸引100多名辖区居民前来观看。  当天演出中,由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街道老年文艺团争相上台,通过诗朗诵、情景剧表演、地方方言剧等形式,为现场观众演绎了校园欺凌、砂霸、欺行霸市、暴力讨债等十二类恶黑势力的表现,并重点宣传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大意义和目的,以及政府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决心。活动中,公安干警还鼓励市民,积极检举揭发涉黑涉恶线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据了解,一直以来,三家店街道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动,通过一封信、一本手册、一条横幅、一块展板、一面LED屏、一块文化墙和一次公开活动等七个一的方式,大张旗鼓营造“扫黑除恶”宣传氛围,增强了居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防范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此次汇演,以更接地气、更直观的方式,向群众传播‘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精神内涵,让‘扫黑除恶’更深入人心。”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电子发烧友

  夏季谨防触电 需要知道这些  根据有关资料,夏季更易发生不同原因引起的触电伤害。那么,触电会导致怎样的危害?夏季为什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我们知道,当电流通过人体器官时可造成严重损害并危及生命。具体来说,电流通过大脑(1000V以上)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抑制而使心跳骤停;通过心脏(220V,50~60mA)则能引起心室纤维颤动;通过脊髓可引起肢体瘫痪。此外,高压电还可引起心脏纤维变性、断裂或凝固性坏死,使心脏正常的弹性完全丧失,难以复跳;交流电能使肌肉持续抽搐,导致触电者像被电源“牵住”一样,无法挣脱电源,也可使肌肉痉挛,当肌肉痉挛时可引起窒息或呼吸停止。  为什么夏天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夏季天气潮湿、多雨,降低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而此时电扇、空调用电或临时线路增多,相关操作人员可能由于炎热而不穿戴工作服和绝缘护具,加上此时人体多汗,容易导电。  2.夏季房屋扩建、装修,工程施工建设项目增多,部分输电线路沿线房屋、建筑与电力线路安全距离不足,建设施工过程中容易导致施工器具、材料等触及带电线路,导致触电事故。  3.儿童天性爱玩,好奇心强,喜欢攀高爬低,又逢电子发烧友

  本报讯(记者 赵金玲)这周南宁要开始热了吗?是的,今天起,南宁开启“多云+局地阵雨”的模式,最高气温或升至33℃,闷热的天气回归了。  这个夏天不一般,高温冲进北极圈,春风吹进玉门关。据中国气象爱好者称,来自南海的西南季风水汽跨过乌鞘岭和玉门关飞入新疆,哈密出现局地特大暴雨,伊州区沁城乡小堡村最大小时雨量高达110毫米,1小时下完了3年的平均雨量;东北和华北出现持续桑拿高温,今年北方的极端高温,直接原因是季风偏强副高偏北,间接原因是异常的海—气互动。  “冷空气牌”退烧猛药为北方带来清凉,昨日起华北、东北等地的高温天气结束,转入多雨阶段。副高东退南落,高温“煎饼”越摊越大,黄淮到江南一带成为高温主阵地,眼看着就要蔓延到广西。未来几天,天气可能会越来越热,大家且凉且珍惜!  广西气象台预计,今明两日,桂北局部有中到大雨。随着降雨的逐渐减弱,闷热的天气将回归。南宁气象台预计,今日南宁多云,局地有阵雨,25~33℃,东南风1~2级。预计未来三天,全市大部多云,局地有阵雨。不过,湿度上来了,就像蒸桑拿一样,体感闷热难耐,大家要有思想准备呀!   ■相关新闻  邕江水位70.28米 沿岸防洪闸门已关闭  本报讯(电子发烧友

  缉查布控系统显威力 违法车辆落法网  本报讯 (记者张鑫多)3日14时15分,正在新民广场执勤的朝阳区交警大队民警王勇,在南湖公园3号门附近把一辆从延安大街方向驶来的奥迪轿车拦截,经查,该车不仅没有年检,驾驶员还是一名“瘾君子”。而如此精准的一次执勤,得益于缉查布控系统的报警。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单靠路面执勤警力分辨交通违法行为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特别是诸如驾驶证过期、车辆逾期未年检等隐蔽性较强的违法行为,人工分辨更难,而缉查布控系统则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从7月初全市“交通安全大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交警利用该系统查处违法行为百余起。  “除了系统每天会针对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驾驶证异常、违法未处理的车辆自动布控外,执勤民警如果认为驾驶员存在违法行为,也可以利用系统对车辆进行随时监测。同时,还可以人工设定条件,筛选违法车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系统全天24小时运转,不受天气限制,可监控各个车道,达到快速识别、快速分析,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电子发烧友

一家三代修文物 匠心精神守时光  一家三代修文物 匠心精神守时光   用修复技艺传承延续文物所蕴含的恒久魅力▲  1978年,邓静娟(右)与广西博物馆聘请的苏州装裱老师傅(中)合影留念退休后的邓静娟很喜欢旅行邓静娟修复过的古籍(前)邓静娟修复过的古籍(后)  迎着光,杨洪飞小心翼翼地检查一页刚完成修复工作的古籍  ■本报记者 陈蕾/文 赖有光/图  40年前,如果提到博物馆,或许大多数人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于文物修复师这个职业更是十分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大众对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逛博物馆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常态。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广西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邓静娟一家三代人默默坚守着,因兴趣而投入,因热爱而坚守,用修复技艺传承延续着文物所蕴含的恒久魅力。  1  因特殊制度步入陌生领域  邓静娟的家乡在柳州融水县,在她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有着一份颇为“神秘”的工作——广西博物馆文物修复师,专门负责装裱修复馆藏的古书画。少时,邓父靠装裱字画谋生,其兄是著名国画家、有着“画梅圣手”之誉的邓俊群,兄弟俩一人作画一人装裱。  传统装裱工艺不仅是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装裱质量更关系着字画作品的品相和存世时间电子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