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交流基金会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4 10:29 点击:636050

最生动的青春为高颜值的乡村赋能  美文、小视频、旅游攻略,5天时间,他们描绘出诗画浙江的千面美景  最生动的青春为高颜值的乡村赋能 陈珂在下南山民宿中做咖啡。周凯 摄 耕读村全景图。郑林健 摄 大学生在嵊泗县五龙乡体验出海。胡元勇 摄   扫描版面二维码,即可欣赏下南山嗨到飞起的短视频。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乡村图景。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而优美生态和现代产业兼得的浙江乡村,带来的是颠覆传统认知的美感。7月27日到31日,由浙江省旅游局和浙报集团主办的“为美好生活赋能——诗画浙江大花园景区宣传活动”启动了第一轮“赋能”——从近1100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80多位大学生,前往省内21个景区村体验乡村美景,并将这份体验总结成一份全新的乡村讲解词。   出海、下田、采摘,为了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乡村资源,参与此次活动的浙江的景区村为他们安排了超丰富的体验内容。在东阳花园村,大学生们参观了全球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先进的高科技企业、名扬四海的金华火腿、中国唯一的农村博物馆、正在建设的五星级雷迪森酒店等,对这座“花园”之村发出了由衷的赞叹。5天时间,大学生们写下了超过200篇体验文章,拍摄了几十个小视频,还在旅游网站海峡交流基金会

  疾驰的大客车内突然传出“我被劫持了” 交警布控截停,竟是跷脚引发的风波  扬子晚报讯(记者 郭一鹏 通讯员 郎伟超)一辆大客车行驶至南京扬子江大道时,突然有乘客对窗外大喊“我被劫持了”。执勤交警发现后迅速布控,最终将这辆大客车截停。不过,调查发现,劫持是假,实际上是两名乘客因为“跷脚”发生了纠纷。  7月31日7时40分许,四大队交警在扬子江大道绿博园门前执勤时,一辆由南向北行驶的营运大客车上突然发出呼救声,一名男子对车窗外高呼,“我被劫持了”。四大队立刻在沿线布控,并于8时许在长江隧道出城方向出口处将该车拦截。经查,呼救男子姓邓,因乘车期间将脚跷在前排座椅上,与同车男子付某发生口角。付某拿出从网上购买的电击棍恐吓邓某。邓某打开后排车窗,对外呼喊自己被劫持,引起了路面交警的注意。警方对电击棍予以收缴。  交警还意外发现,该车核载55人,实载62人,超载7人,达到超载10%以上20%以下的标准。交警对驾驶员张某实施罚款200元记6分。海峡交流基金会

“80后”建筑凭何进入“历史保护名录”  “80后”建筑凭何进入“历史保护名录”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9号楼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8号楼   南京市政府近日公布了“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除一批建造于半个多世纪前的名人故居、大学教学楼宿舍等外,名录中的几幢“年轻”建筑引起了市民的兴趣。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8号楼、9号楼建造于1987年,2018年刚刚满30年。两栋80后建筑为何能入选“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扬子晚报记者昨日来到享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称的南师大随园校区。     实习生 黄文耀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蕴琦 文/摄   记者探访   8号、9号犹如一对“孪生兄弟”   走进古雅的随园校区,倘若没有地图的指引,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找到某某教学楼。盛夏的随园校区是一个绿色包裹着的校园,蔚然成林的一片绿色里,敦厚的教学楼掩隐在林子里。   分居正门左右两侧的8、9号楼就藏在两大片水杉林之后。两幢楼相距不过百米左右,两片水杉林中横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这是同学们走进校门后初入校园的上学路。两栋楼静默地坐在各自的林子里,南北对视。   8号楼位于进入正大门后的左侧。走近看,门头上用烫金大字写着“国际文化教育学院”。9号楼则位于校门右侧,也海峡交流基金会

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 是她们用自己的身体“试”出来的  中国的第一支乙肝疫苗 是她们用自己的身体“试”出来的 陶其敏(左一)和冯百芳(左二)自身注射疫苗。   冯百芳教授。 万承源 摄   最近,在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很多介绍1989年美国默克公司向中国转让乙肝疫苗技术的文章。但其中有不少为了吸引阅读量,并未全面地介绍当时的历史情况,对中国遏制乙肝功绩的描述有所偏颇。事实上,早在技术转让前14年的1975年,中国人就自己研发出了乙肝疫苗,并在国际会议上被赞为“是开展这项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   在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小楼四楼会议室的墙上,挂着四幅该所专家的肖像照。这其中有三位当年直接参加并主导了我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的研制。其中一张相片上的冯百芳,曾经和她的苏州同行陶其敏一起用身体代替动物试验,测试疫苗安全性。近日,她向紫牛新闻记者介绍了当年疫苗研制的往事。   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宋世锋 实习生 孔德淇   6平方米小屋内制出“7571疫苗”,和国外基本同步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原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副所长冯百芳的家中,很难想象,眼前这位面容和善的老人,在四十多年前,勇敢地向乙肝发起“挑战”。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并不海峡交流基金会

西藏米林白灵芝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中新网林芝8月1日电 (赵朗 易雪萍)“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采访中央媒体采访团近日走进西藏林芝市米林县。   米林县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有藏、汉、珞巴、门巴等多个民族,著名的南伊沟风景区坐落于此。   据了解,近年来,米林县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西藏灵芝生物有限公司在南伊洛巴民族乡南伊村实施白灵芝种植项目,这一项目的落地改变了当地百姓以农牧为主的传统生产作业结构。   据该公司负责人张平介绍,南伊村的白灵芝种植基地于2016年5月份开工建设,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设观赏大棚1个,温室种植大棚40个。自基地建成以来,每年南伊村的百姓能获得约4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土地租金收入,向百姓租赁耕地机械也为他们带来经济收入,百姓不离乡、不离土就能吃上“产业饭”、赚上产业钱。   据了解,在每年4月-7月灵芝菌种植期间,当地百姓可以到种植基地务工。在白灵芝种植项目的带动下,当地民众每年每户增收约2700元,截至目前已为当地民众创收28万元,解决了当地11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图为温室大棚内的白灵芝。 赵朗 摄   多布杰便是村里受益的一员,他告诉中新网记者,以往海峡交流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