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区号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7 05:10 点击:634967

原标题:新血液·新使命·新担当 八一,一个石破天惊、永载史册的日子;军旗,一面鲜血染成、催人奋进的旗帜。走过战火纷飞的激荡岁月,走进激情燃烧的强军时代,今天,我们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91岁华诞。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军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文职人员同样热血澎湃。我们向全体军人祝贺节日,也向全体文职人员致以节日问候。 军旗映照家国情怀,红色奔涌赤子之心。历史不会忘记,当军旗扬起、战歌唱响,无数英雄战士以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大爱和民族命运的博大情怀,舍生忘死、甘洒热血,投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人民幸福,打出了敢打必胜的雄师劲旅。文职人员作为军队建设的新鲜血液、重要力量,要想在军营这方热土上走好新的长征路,必须心怀大我、放下小我、重塑自我,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培育与新时代相适应、与新使命相契合的崇高职业精神,在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中构建高品位的精神家园。 强军使命光荣神圣,奋斗铸就时代梦想。追昔抚今,人民军队的一切辉煌都浸润着奋力拼搏的汗水。“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成为军队文职人员固然值得欣慰,但这只是个人事业发展的“起跑线”,不是一劳永逸泰安区号

原标题:让人才有知遇感 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科技兴军,关键在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大限度把人才的报国热情、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涉及很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人才的知遇感。 知遇感源于欣赏重用。一个人因为感受到被欣赏、理解和重用,就容易激发出责任自觉和持久动力,这就是知遇感。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持久的动力来自刘备的知遇。韩信面对项羽使者的游说,不肯背弃刘邦,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知遇。“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生逢新中国强起来的新时代,每一个胸怀理想、腹藏才华的官兵,都希望能够遇到识才、爱才、用才的知音伯乐,因而对被知遇的渴求尤为迫切。我们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官兵和部属,识玉璞中、知瑜弃瑕,用其所长、才尽其用,善于发现和挖掘官兵的优长潜质,给专门人才创造专门条件,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措施,为超常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奇才俊杰拥有发展空间,使各种人才都能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获得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理想价值的渠道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知遇感离不开泰安区号

原标题:风卷战旗红 决胜新征程 时间是有温度的。 又到“八一”。此时此刻,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军装在身,还是远离军营,每一个“兵”都在凝望军旗、聆听战歌,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红色的旗、红色的魂、红色的血……从江海之滨,到南疆红土;从雪域高原,到白山黑水;从维和战场,到远海大洋,一股红色热流在座座军营奔涌。 这“八一”之红,如此鲜艳、如此夺目,凝聚军心、鼓舞士气。 “八一”,军人心中永远的记忆,不管今夕何夕,只要军号响起,便梦回吹角连营。“八一”,一部强军巨著的起首,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轻轻翻动,便激起历史回响。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支颈扎红领带、臂绑白毛巾的部队,用一声枪响划破了夜的寂静。隆隆炮声,闪闪火光,“染红了东方的黎明”。从此,八一军旗高高飘扬;从此,人民军队烙上了红色的胎记。红色,沉淀为八一军旗的颜色,固化为革命军人的本色,熔铸为人民军队的底色。沧桑巨变,岁月峥嵘,军旗之红,永远鲜艳,永不褪色。 这红色,代表着铁心向党的赤胆忠诚。 “金星闪耀在军旗上,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从武装斗争到建立政权,从戍守边疆到投身建设,镰刀锤头指航向,军旗泰安区号

原标题:别让“已知”挡住“未知” 仅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画出一个正十七边形吗?估计很多人需要费一番心思。 也难怪,因为这道题曾是一道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当年,牛顿和阿基米德两位数学家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把它解出来。这道题的最终攻克很有戏剧性,它源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位数学老师的“大意”。 1796年的一天,这位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把这道题不小心夹在了一个19岁学生的作业里。令人意外的是,这名学生竟然在当晚就解开了这道题。第二天,看完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这名老师用颤抖的声音说:“你真是天才!” 这名天才的名字叫高斯,是世界著名数学家,科学界称其为“数学王子”。多年以后,高斯回忆时说:“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那是一道数学悬案,我不可能在一晚上解决它。” 无独有偶。《百家讲坛》里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名青年在昏暗中走一段独木桥时,顺顺利利地通过了。而天亮之后,看到独木桥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深沟,这名青年说,要是白天让我过这座独木桥,我可能过不去。 为什么知道了是数学悬案就可能解决不了,知道了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渊就可能过不去?这是因为人们给了自己心理暗示:那么多人都泰安区号

原标题:爱你,就和你一起上高原 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保障旅演训场,说起徐伟、周琳这对夫妻,官兵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徐伟是某油料仓库副连职助理员,周琳是解放军第四医院非现役文职护士。7月1日,徐伟接到执行高原实兵演训任务,周琳同时参加高原演训医疗保障任务,二人约定在演训场过一个有意义的结婚两周年纪念日。 上高原后,徐伟在油料营,周琳在卫生营。两处驻地虽然相距不足1公里,却难有机会见面,夫妻俩对此从未有过抱怨。 初上高原的官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周琳在护理伤病员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药剂长时间存放在低温的药房内,官兵在输液时会感到液体冰凉,浑身发冷。于是,周琳将自己的暖水袋放在战友的手背上进行热敷。看似小小的举动,却把官兵的心暖热了。 身为医疗队洗消组成员,周琳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肩背十几公斤的喷雾器,头顶烈日,行走在崎岖不平的石子路和小土堆上。为减少蚊虫叮咬对官兵的困扰,周琳坚持每天对厕所、厨房等营地重点区域进行消杀工作。 作为一名文职人员,周琳认真学习高原病防治知识,悉心服务官兵,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如今,周琳已熟练掌握常见高原病的预防治疗方法,成为官兵泰安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