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9 22:32 点击:611806

原标题:军营走来地方监考官 盛夏的一天,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一场新装备操作、保养和维修技能考核正在紧张进行。令人颇感新奇的是,现场十余名考官大多数为地方人员。 旅装备维修科科长李建军介绍,这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军民融合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成员。 今年来,随着某新型轮式突击车、装甲输送车等新装备陆续列装,缺少专业指导,操作使用不熟练、维护保养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怎样让官兵摆脱对着使用说明书一点点“啃”的窘境?旅保障部一名干部建议:“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个军民融合办公室,我们可否借助他们的力量?”当天,旅里便与这个军民融合办公室取得联系。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军民融合办公室主要负责为装备使用单位提供售后服务,新装备人才培养还从未搞过。 闻听部队有需求,对方当即表示“一定想方设法满足部队需求”。很快,这个办公室与有关院校及装备的生产厂家反复沟通协商,抽调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专门组成专家组,为全旅近200名技术骨干量身制定培训方案,采取“教员示范讲解,分组展开训练,全程现场答疑,重点考核验收”的授课模式,从组织到实施,实行全流程托管。 一时间,全旅上下热闹起来。训练场上,专家组人员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原标题:民用运力挺进“准战场” 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在参加“跨越-2018·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期间,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优势,通过公开招标租用地方拖车,摩托化托运履带装备。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公路网络越来越完备,一级公路越来越多。同时,相当多的物流企业起点高、规模大,基础设施设备门类齐全,信誉好,加之政策扶植,得到长足发展,占领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军民互通有无,大大减少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有效避免了设备闲置,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7月10日,这个旅部分履带装备借助摩托化托运向“准战场”开进,沿途军民再一次感受到军民融合的特有魅力。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原标题:流淌在老兵心中的河 仲夏时节,晨曦微露,湘赣边界的自源大山里弥漫着潮湿的雾气。我们随74岁的黄玉儒攀上“缠绕”在崇山峻岭间的幸福渠,去为守在崩坎窝渠道班的他的儿子黄太斌送粮油。 没有人比黄玉儒更熟悉这段路程。45年前,是他和其他762名退伍老兵,带领当地3200多名民兵,历时4年,一锤一钎,在自源大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3米宽、13.7公里长的人工天河,把源自井冈山的河漠水从筷子篓大峡谷引到水口乡,建造了当时湖南省水头最高的水口电站,彻底解决了酃县(现炎陵县)全县的用电难题。至今,这条人工天河仍承担着全县八成以上乡镇照明用电的发电任务,灌溉着全县七成以上的农田,被百姓称为“幸福渠”。 1977年幸福渠建成后,黄玉儒就一直守在渠畔。1994年,他退伍回乡的儿子黄太斌主动上山接替他在崩坎窝守渠至今。虽说叫幸福渠,但在这里工作并不是件幸福的事,夏季酷热,杂草丛生,毒蛇出没;冬季严寒,大雪封山,两三个月几乎与世隔绝。当初,一茬茬的年轻人来到这里,因为受不了生活条件的恶劣,相继离开。现在,崩坎窝渠道班只剩黄太斌一个人。 “退伍兵在我们公司职工中占比达五分之一,很多都是当年凿渠老兵的后代,不少条件艰苦的渠道班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原标题:积极助力随军家属就业 本报讯 翟瑞颖、记者宫玉聪报道:暑假过后,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园会出现更多随军家属的身影。组织军属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大规模面向驻区随军家属招聘中小学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化和地方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海淀区积极探索随军家属教育系统就业安置工作新路子,帮助随军家属进入教师、行政及校医岗位。 7月16日,在海淀区教育系统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拥军专场供需见面会现场,作为退役士兵的随军家属郭君凭借丰富的医护经验和参加过多次重大保障任务的经历,进场不到5分钟就被一所学校“抢签”。 在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民政局主办的随军家属招聘会上,来自101中学、八一中学等41所中小学校的代表与被推荐的百余名驻区随军家属达成了聘用意向,应聘成功者信息将进入区教委人才储备库(特岗库)。 海淀区驻军数量多,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压力大。同时,区内有中小学校300多所,需要大量的教学人才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海淀区双拥办负责人表示,此次拥军专场供需见面会是教育系统以实际行动助力随军家属就业的有效平台,让优秀随军家属进入教育行业,既满足了学校对教学人才的需求,又是破解学校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原标题:作家的襟怀与修养 走进“小众书坊”,参加《升虚邑诗存续编》(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分享暨咏读会,深为军旅作家朱秀海扎实深厚的国学修养所打动。该书作者朱秀海,当代作家,编剧,1954年8月生于河南鹿邑。著有长篇小说《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等,是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军歌嘹亮》的编剧。翻读朱秀海简介,创作硕果累累,且文体涉及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和旧体诗词。此前已出版有《升虚邑诗存》,今日这本为续编。 据朱秀海自述,“升虚邑”为他的书斋名。我查了一下,《易·升》:“九三,升虚邑。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孔颖达疏:“若升空虚之邑也。”虚邑,空虚之邑。升虚邑,升临到空虚之邑的高处,抵达无人企及的境界。这么一琢磨,真是妙言不凡。不禁想起诗人王久辛说过的一句话,精通旧体诗的人大都学问高深。 作为一个新诗作者,我在旧体诗面前基本不敢说话,自己不会写旧体诗,不知平仄押韵,闭口方是明智选择。旧诗中经常出现的生僻字也一直在考验着你的识字能力,确实许多古字在白话文语境的当代已很少使用,它们被保存在当代人撰写的旧体诗文里。譬如朱秀海先生的《升虚邑诗存续编》序文,就是用的文言文,开篇第一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