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传网站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4 04:16 点击:495405

世界知名杂志《国家地理》自曝:长期存在种族偏见网络图片环球时报3月15日报道,“数十年来,我们的文章报道都带有种族偏见!”13日,世界知名杂志《国家地理》自曝家丑,公开承认该杂志往期刊物存在大量“失之偏颇”的内容,且一些报道种族歧视问题严重。《国家地理》的这项“壮举”轰动业界,引发热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3日报道称,《国家地理》总编戈尔德贝格于当天发表公开信,承认该杂志存在“不光彩的历史”,“为了走出过去、得到提升,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些事实”。此前,该杂志专门聘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非洲历史专家曼森来审查历史存档,汇总其中各类“负面案例”。曼森的发现简单来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该杂志长期“忽略”居住在美国的有色人种,将他们简单地刻画为“体力劳动者”,这种报道风格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其次,该杂志在“异域风情”一类的选题中,常常将相对落后地区的土著居民描画为“不穿衣服的野蛮人”。戈尔德贝格表示,一些案例让她颇感“无语”。比如1916年一期杂志刊登了一张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照片,这张照片的注释写道:“南澳的黑色土人:全人类中智商最低的野蛮人。”在1941年的一期杂志中,作者使用蓄奴时期的俚语粗话,将加州非裔采棉工称作“小黑崽子”。除了这种赤裸图片上传网站

凭借权位之便 马丁·海德格尔性侵了汉娜·阿伦特?此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那些信件可供公开核查。1924年,马尔堡大学的一名哲学教授与他班级里最出色的学生上了床。他是马丁·海德格尔,36岁,已婚,正在他的领域里崭露头角;她是汉娜·阿伦特,18岁,灰褐色头发的犹太女子,可能还是处女。海德格尔凭借他的权位之便,利用了这个痴心的学生。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性侵者。他继续完善他的准存在主义的“此有”理论。在1933年4月,他成为了弗莱堡大学的校长,并表明自己是纳粹政权的热忱拥护者。阿伦特被迫离开德国,在一番四处流亡之后,1941年终于在纽约找到了避难所,她在新学院大学教哲学,并逐渐融入曼哈顿的知识圈。不可思议,也许也是不可原谅的是,阿伦特在整个纳粹当政时期和之后的岁月里,一直与这个可恶的海德格尔保持着书信往来。在1953年的日记中,她将海德格尔描述为一只狐狸,试图引诱猎物落入他早已设下的陷阱。她是他的智力游戏自愿的参加者吗?抑或陷入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像那被绑架的受害者一样爱上了绑匪?不管怎样,这一事件在目前的#Metoo歇斯底里语境下,堪称是一件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案例,是关于精神痛苦与身体虐待的学术性的剖析。以色列作曲家艾拉·米尔赫-舍里弗(Ella Milch-Sheriff)将这图片上传网站

霍金:反正我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白鹤林《孤独》昨日,离宇宙最近的人——霍金,脱去凡胎肉体,飞向了群星。说起他,你会想到什么?黑洞,宇宙论,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亦或是那本读不懂的畅销书《时间简史》。萎缩的肢体与奔放的思维,构成了霍金强烈的人生冲突。他的理论常晦涩难懂,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象一下靠三根手指活动,在轮椅上生活四五十年,也定觉得“无聊、不能忍受”。而霍金总是“不甘寂寞”,客串过多部影视作品。每次他的荧幕秀,你所能看到的是一个轻松、幽默的霍金。最具知名度的应该是他在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本色出演。有一次,他开导谢耳朵,还提到了大众疑惑的诺贝尔奖,“我知道你正陷于职业上的嫉妒情绪,我理解你的心情。我从来没得过诺贝尔奖。”“这也太不公平了吧。”“没关系,我上过《辛普森一家》。”“那你是怎么面对同事的成功呢?”“我提醒着自己,科学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胜利,而且,我还上过《星际迷航》。别把时间浪费在嫉妒上。”“谢谢你,霍金教授,你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哈雷彗星平均公转周期为76年,属于星河宇宙的人,终究是要回去了。以前有位记者采访霍金,问人世间最让他感动的是什么。霍图片上传网站

德国父亲缺乏权威,于是人们信奉“强硬少年”希特勒编者按:在历史长河的某段时间里,希特勒和他的同党无可争议地成为一个伟大、勤奋、好学上进的民族的军事政治领袖。为了阻止这群满口谎言的“专家”对整个西方文明构成威胁,全世界的工业大国联合起来进行了抗击。西方世界希望,德国人能再次成为易于驯服的“好顾客”,重新追求文明,永远不重蹈覆辙。或许尽快遗忘发生之事可以在德国或其他地方推动人类的进步,但纳粹的黑色奇迹——精心策划,又很快失败——只是一种当时全世界潜在发展趋势的德国版。这种趋势仍然存在,希特勒的阴魂在期待它。善良的人们相信心理学奇迹,如同相信经济奇迹一般。发展中的文明在自身进步中存在毁灭的隐患,它分裂了曾经的道德水准,威胁了不完整的个体,甚至释放出充满破坏性的力量。在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中,他几乎只字不提他的母亲,还确切列举了自己优于父亲的反抗手法。冥冥中,隐患潜藏在了不可视的心理问题里。以下内容来自《童年与社会》,面对希特勒的童年,历史只能教导那些不急于遗忘的人们。《我的奋斗》我应当以布朗·派珀那甜美而迷人的口吻开始我的报告。以下是《我的奋斗》中所述的希特勒的童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一个被德意志殉难之光所照耀的小镇河边旅馆,居住着图片上传网站

《黑豹》不是黑人的胜利,而是资本盛世的成功表演编者按:“所以,明年到底要怎样才能赢得奥斯卡?”今年凭借《敦刻尔克》拿下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曾用半开玩笑的语气反问一名采访记者。并且,他向该记者预测,《黑豹》或许会提名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自电影《黑豹》上映以来,它在文化及票房上的突出表现是大环境下看来都合情合理的。《黑豹》是好莱坞工业体系烹调的一盘“美食”,华美而虚假,无论是被压迫者还是上流阶层,都需要它。《黑豹》表面上是黑人的胜利,可这个故事过于虚假,缺乏严肃的底色去支撑,在非黑人群体的观众看来,他们不但体会不到种族平权运动的艰辛,反而摄取到一种近乎自我意淫的狂欢。去年至今,国内影评界已经被“政治正确”一词严重污染。《黑豹》在国内也难逃迎合“政治正确”的诟病。在部分人眼里,“政治正确”是模糊而可见的,包括又不全是支持平权、关心少数派、鼓励爱与自由、改善社会结构不平等等,而它在好莱坞的变体又演变为偏袒女性、偏袒黑人、偏袒莎士比亚传统、偏袒LGBT群体等特征。《黑豹》不是一部烂片,但也无法承受过高赞美。我们完全可以脱离一切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去分析剪辑的优雅,导演的天才和故事的扣人心弦。但对《黑豹》来说,这些都是做不到的,图片上传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