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无双2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05:24 点击:476625

原标题:逐一寻访“功勋老兵” “我离开部队那么多年了,大家还记得我!”2月11日,当67岁的老兵姚正久见到新疆军区某防空团官兵时,激动地拉着他们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春节前夕,该团寻访“功勋老兵”的官兵满怀祝福和敬意,先后赶赴成都、郑州、乌鲁木齐等地,逐一寻访慰问曾在该团服役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功勋老兵”,为他们送去节日问候。 “一个‘功勋老兵’,就是一部带兵育人的活教材。”该团政委周该成介绍说,这个团长期驻守在喀喇昆仑山脚下,在长期的练兵守防实践中,先后涌现出“模范军工连”“军事训练标兵连”2个荣誉集体以及一大批先进个人。 新春伊始,该团健全完善走访慰问制度,制订下发《“传承红色基因,寻访‘功勋老兵’活动”细则》,组织寻访人员认真查阅史料、多方查找线索,先后遴选出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7名“功勋老兵”。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有81岁,最小的也年近六旬。 军旅传承,血脉赓续。从2月6日开始,他们先后组织20余名正在休假的官兵,组成7个志愿小分队就近寻访“功勋老兵”,累计行程5000多公里,重温“功勋老兵”艰苦奋斗、练兵备战的光荣岁月,提振官兵投身强军实践、担当强军重任的精神动力。 “我这金庸无双2

原标题:精准帮扶倾心解难 立春时节,春寒料峭。 天未放亮,第74集团军某旅慰问小组就带着专门采购的生活用品和慰问金,沿着规划路线赶往杨明家中。 杨明曾任某部直政科科长,在一次演习执行任务期间摔伤,导致胸十二椎骨髓完全性损伤伴偏瘫,下半身失去知觉,被评定为一级伤残。该旅安排其在家休养,每年到杨明家乡看望慰问也成了该旅一项规定。 “最近情况怎么样”“家中现在还有什么困难”……慰问小组的一句句暖心话语,让杨明心中涌动阵阵暖流。 “挺好的,一切都挺好的……”看着桌上放着大米、豆油、面粉、羽绒被等生活必需品,还有春联、年画、鞭炮等年货,年过七旬的杨母不禁眼角噙满热泪。 “杨妈妈,感谢您支持杨明在部队建功立业,快过年了,给您带了点年货。”慰问小组不停嘘寒问暖,并送上慰问金,祝愿他们度过美满的新春佳节。 杨母紧紧拉住小组成员的手,感动地说:“感谢部队一直没有忘记伤残复退军人,我们一定好好生活下去!” “春节前夕,我们对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规制度,认真统计抚恤优待官兵信息,共投入约30万余元,分为4个慰问小组,赴抚恤优待对象家乡进行走访慰问,并送上慰问品、慰问金、年画、牌匾等金庸无双2

原标题:胜我过关,无问红蓝 “蓝军旅到底是蓝色的,还是红色的?”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疆大漠的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采访,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疑问。 在这支被称为“中国第一蓝军旅”的部队,红和蓝无疑是营区主色调:官兵胸前,标明党员身份的标识牌是红色的,但蓝军旅特有的臂章是蓝色的;遍布营区的旅徽,设计上采用了“你追我打”的四个箭标,红色和蓝色各两个;每次集合站队,高亢嘹亮的旅歌也用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红色蓝军旅》…… “在这里,红是蓝的底色,蓝是红的使命。”该旅政委周勋介绍说,旅队组建6年来,经历了40余项重大军事演训活动,经受了移防、转隶、整编、转型等多种重大任务考验。红和蓝交织演绎的故事,正是一支陆军合成旅换羽新生的突出见证。 身着蓝迷彩 心系“红军”强 “烈火,烈火,对2号高地左侧装甲目标群实施攻击,配合我右翼突击群前出……”马达轰鸣,冰雪翻飞,冬日的朱日和并不寂寞:一支身着蓝迷彩的部队仍然活跃在辽阔的漠北荒原。 或许,对于这样的练兵场面,读者并不陌生。近年来,身着蓝迷彩的我军第一支专业化蓝军部队,无论是在报纸版面还是在网络荧屏,都早已是声名鹊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支神秘的部队来自哪里金庸无双2

原标题:一道菜咋吃出两个味 贺兰山腹地,寒风凛冽。新春前夕,正在野外驻训的第76集团军某炮兵旅运输连结束一天的训练,准备开饭。 餐厅帐篷内,整齐地排列着10余张野战餐桌。各班的小值日已经用餐盘打好饭菜,土豆炖排骨、鱼香肉丝、青椒炒肉……菜样丰富。不仅如此,每个班餐桌上还整齐地摆着一盘西瓜,仔细一数,不多不少,人手一块。 “副连长,今天的伙食不错呀。排骨肉块都很大,量也很足。”连长高国轩吃完后忍不住夸赞道。 离开餐桌的高国轩暗自高兴,心想虽然野外驻训条件艰苦,但连队的伙食保障还是很到位的,应该能让战士们吃得满意,吃出战斗力。然而,在途经三班的餐桌时,一番战士间的小声议论却让高国轩瞬间没了刚才的高兴劲。 “这哪是炖排骨,明明是炖土豆”“就是,连长桌子上的排骨都是肉,我们的排骨却全是骨头”…… 一道菜咋就吃出两个味?细一琢磨,高国轩瞬间明白了原因,懊悔不已:“照顾我连长的身份,连值日给我打了份足量丰富的‘炖排骨’,而其他战士碗中却成了‘炖土豆’。同一个帐篷吃饭,自己却没有发现,还吃得这么坦然,实属不该!”高国轩当即决定下一餐开始,所有干部随机分散到各班就餐。金庸无双2

原标题:为押运兵补顿年夜饭 大年初三傍晚,山海关偌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内,停靠着几十组待发的货车。其中一组,是装载着工程机械的军列。 “大家出来接一下,开饭了!”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山海关站军代处主任宋斌拎着一个大保温锅直奔军列而去,山海关军供站站长白书爱拎着一些拌好的小菜紧随其后。 宋斌话音刚落,一节棚车的铁门“哐当”打开了,一个木梯放了下来。棚车里,正对车门的火炉烧得正旺,炉膛的火光把3位押运兵的脸庞映得红红的。 “宋主任您真讲究,还真给咱们补一顿年夜饭啊!”快人快语的押运兵张继石,赶忙接过宋斌手里的保温锅。 这事有缘由—— 当天,正在值班的宋斌在查看编组站货车进站情况时,发现一组带军运号码的货运列车进站停靠。宋斌发现,押运的装备完好无损,来自北部战区陆军某旅的3名押运兵安全意识也很强,只是棚车里只有一些方便食品。 热心的宋斌跟3位押运兵坐在火炉旁聊了起来,得知他们押运机械装备原计划在春节前就回到部队,但由于一月份南方突降大雪,考虑到从大山深处的洞库往山下运送工程机械不安全,就一直等到农历小年才起运,加上春运期间铁路线繁忙,货运车组走走停停,经常被甩到不知名的偏远金庸无双2